了解一条sql在mysql的执行过程,首先要了解mysql的架构。MySQL 可以分为 Server 层存储引擎层两部分,基本架构示意图如下:

mysql最后一个分隔符 mysql 取最后一条_mysql最后一个分隔符

Server 层包括连接器、查询缓存、分析器、优化器、执行器等,涵盖 MySQL 的大多数核心服务功能,以及所有的内置函数(如日期、时间、数学和加密函数等),所有跨存储引擎的功能都在这一层实现,比如存储过程、触发器、视图等。而存储引擎层负责数据的存储和提取。其架构模式是插件式的,支持 InnoDB、MyISAM、Memory 等多个存储引擎。现在最常用的存储引擎是 InnoDB,它从 MySQL 5.5.5 版本开始成为了默认存储引擎。

再简单接受一下Server 层的各个组件部分

  1.  连接器,这个命令就是连接数据:mysql -h$ip -P$port -u$user -p,如果用户名或密码不对,你就会收到一个"Access denied for user"的错误。如果在连接被断开之后,客户端再次发送请求的话,就会收到一个错误提醒:Lost connection to MySQL server during query。这时候如果你要继续,就需要重连,然后再执行请求了。这里就引出程序中要做的连接数据库的重试机制。有些时候 MySQL 占用内存涨得特别快,这是因为 MySQL 在执行过程中临时使用的内存是管理在连接对象里面的。这些资源会在连接断开的时候才释放。这个现象太频繁,就会出现性能问题,又引出第二知识点,连接池的概念。
  2. 查询缓存,你就可以执行 select 语句了。执行逻辑就会来到第二步:查询缓存,如果缓冲中没有才会走sql查询的逻辑。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我会建议你不要使用查询缓存,为什么呢?因为查询缓存往往弊大于利。查询缓存的失效非常频繁,只要有对一个表的更新,这个表上所有的查询缓存都会被清空。操作频繁,影响mysql性能,MySQL 8.0 版本直接将查询缓存的整块功能删掉了,也就是说 8.0 开始彻底没有这个功能了。
  3. 分析器,如果没有命中查询缓存,就要开始真正执行语句了。首先,MySQL 需要知道你要做什么,因此需要对 SQL 语句做解析。根据词法分析的结果,语法分析器会根据语法规则,判断你输入的这个 SQL 语句是否满足 MySQL 语法。
  4. 优化器,select * from T where ID=10;调用 InnoDB 引擎接口取这个表的第一行,判断 ID 值是不是 10,如果不是则跳过,如果是则将这行存在结果集中;调用引擎接口取“下一行”,重复相同的判断逻辑,直到取到这个表的最后一行。执行器将上述遍历过程中所有满足条件的行组成的记录集作为结果集返回给客户端。你会在数据库的慢查询日志中看到一个 rows_examined 的字段,表示这个语句执行过程中扫描了多少行。这个值就是在执行器每次调用引擎获取数据行的时候累加的。

一条SQL更新语句是如何执行的?

在优化器中举例了查询语句,与查询流程不一样的是,更新流程还涉及两个重要的日志模块,它们正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主角:redo log(重做日志)和 binlog(归档日志)。如果接触 MySQL,那这两个词肯定是绕不过的,我后面的内容里也会不断地和你强调。不过话说回来,redo log 和 binlog 在设计上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这些设计思路也可以用到你自己的程序里

  1. InnoDB 的 redo log 是固定大小的,比如可以配置为一组 4 个文件,每个文件的大小是 1GB,那么这块“粉板”总共就可以记录 4GB 的操作。从头开始写,写到末尾就又回到开头循环写,如下面这个图所示。
  2. mysql最后一个分隔符 mysql 取最后一条_查询缓存_02

  3. binlog,MySQL 整体来看,其实就有两块:一块是 Server 层,它主要做的是 MySQL 功能层面的事情;还有一块是引擎层,负责存储相关的具体事宜。上面我们聊到的粉板 redo log 是 InnoDB 引擎特有的日志,而 Server 层也有自己的日志,称为 bin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