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行性一般是从技术、经济、社会和环保等角度判断我们所指向的事情或项目是可以做的,可以完成的,但并不一定就是可操作的,在事情或项目可行性研究初步结论可行的基础上,还需要结合事情或项目的资源状况、环境条件去进一步分析是否可以去具体实施(组织管理、行动操作)。

可操作性是指事情或项目在具体实施前及过程中的组织管理程序、方法在运用起来是否好用,是否流畅,以至于最后行动实施得下去,更侧重于组织管理,与可实施性也是有差别的,可实施性应在事情或项目可以操作的条件下,结合技术、环境、资源条件,事情或项目的具体行动操作,并且具体操作的成功度应该较高。

经济经济可行性是对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的一个方面。主要是从次元配置的角度衡量项目的价值,评价项目在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目标、有效配置经济资源、增加供应、创造就业、改善环境、提高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效益。

经济可行性:

经济可行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某一备选方案占有和使用经济资源的可能性,进而实现政策目标的可能性;
二是实施某一政策方案所需花费的成本和取得的收益。政府的财政资源是有限的,任何政策方案占有和使用的经济资源也是有限的。因此,任何一项公共政策都存在一个争取公共经济资源的问题。
一般说来,“公共政策的经济资源的占有量与其政策目标的期望值成正比例关系。”当然,这还涉及到一个成本效益问题。如果某一方案的成本大于收益,显然这项政策是不可行的。
评估经济可行性有两个基本方法:成本-效益分析或损益分析,成本-效能分析(或称成本-有效性分析)。
如果与设计互相影响的成本超过效益,说明设计很糟;如果效益超过成本,说明设计很好。例如,走一段路去博物馆看展览构成成本,展览趣味的大小构成效益。这样,如果趣味超过走路的成本,说明展览的设计不错。
运用成本效益原则的一个常见错误是去推测系统的哪些方面可看作成本,哪些方面可看作效益。例如,激发设计者的新设计特点或组成部分常常不会被与设计产生互动的人使用,甚至注意。在许多情况下,这种特点和组成部分通过增加系统的复杂性提高设计的互动成本。为避免这种情况,观察真实的目的环境中同该设计或类似设计互动的人们。在设计的形成期间,如果不能做自然观察,焦点群体座谈会和可用性测试在评估成本效益方面很有价值。

社会可行性:

社会可行性是在特定环境下对项目的开发与实施。
  社会就是由许多个体汇集而成的有组织有规则或纪律的相互合作的生存关系的群体。没有分工与合作关系的个体所聚集成的群体不成为社会。
  社会是在特定环境下共同生活的同一物种不同个体长久形成的彼此相依的一种存在状态。
  微观上,社会强调同伴的意味,并且延伸到为了共同利益而形成联盟。宏观上,社会是由长期合作的社会成员,通过发展组织关系形成团体,在人类社会中进而形成机构、国家等组织形式。
  社会是共同生活的个体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以下以人类社会为例,其中形成社会的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共同文化以及传统习俗。社会关系包括个体之间的关系、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个体与国家的关系。一般还包括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群体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这里群体的范畴,小到民间组织,大到国家政党。这里的国家在实质上是一方领土之社会,即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就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而个人与世界的关系就是个人与全社会之间的关系。
  可行性分析是通过对项目的主要内容和配套条件,如市场需求、资源供应、建设规模、工艺路线、设备选型、环境影响、资金筹措、盈利能力等,从技术、经济、工程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比较,并对项目建成以后可能取得的财务、经济效益及社会环境影响进行预测,从而提出该项目是否值得投资和如何进行建设的咨询意见,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的一种综合性的系统分析方法。可行性分析应具有预见性、公正性、可靠性、科学性的特点。
  可行性研究主要内容是要求以全面、系统的分析为主要方法,经济效益为核心,围绕影响项目的各种因素,运用大量的数据资料论证拟建项目是否可行。对整个可行性研究提出综合分析评价,指出优缺点和建议。

技术可行性:

需要考虑项目的技术解决方案是否符合项目的技术要求,是否符合项目的成本预算和时间预算,以及技术解决方案是否可行。

项目技术可行性是项目开发成功的关键因素,是项目开发前必须进行的重要工作,通过对项目的技术需求分析,技术方案分析,实施风险评估和技术解决方案评估,可以评估项目的技术可行性,以确保项目的成功和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