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越来越多用户开始采用统一基础架构管理平台来实现IT管理,有人很奇怪这其中的推动力是什么?其实任何需求都来源于用户,咱们来看看传统IT管理和统一基础架构管理平台各自的优劣,就知道各种原因所在了。

从管理来看

传统的IT管理呈现碎片化特征,网络、服务器、存储、数据库、中间件...甚至每个厂商都有自己的专用管理工具。这使得部署、学习、使用这些管理工具都十分麻烦,而且在出现问题时,每个工具都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判断问题,各自为政,没有一个完整的画面,很难分析问题根源所在。

统一基础架构管理平台部署、学习、使用都会相对简单,判断问题时也有统一呈现、统一分析,这已成为业界主流。因此,一个统一基础架构管理平台应能尽量多地覆盖基础架构的各个方面,不留死角。

从使用来看

随着现在人才流动性的增大,如果一个软件工具只有靠专家才能用好,那么一旦专家跳槽了怎么办?培养一个新的专家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也是很多企业都会碰到的问题所在。

因此,新一代的统一基础架构管理平台特别强调易学易用,摆脱了对专家的依赖,让统一监控平台能为更多人服务。

从部署来看

上一代统一基础架构管理平台在设计之初并没有考虑到对IT动态变化的快速适应,因为那时IT基础架构是相对稳定的。然而随着互联网、虚拟化和云技术的普及,IT正在变得越来越动态,变化越来越频繁,这已成为一个新常态。这也使得上一代系统部署困难、配置和定制难度高、很多工作必须依赖代理商或原厂商来完成的特点不适应新时代,使得IT在发生变更时会很尴尬:让代理商来帮忙处理吧,要立项才能付钱;不给钱的话代理商不愿意总是免费付出;如果什么都不做的话,过一两年你会发现现有管理平台对很多新增或变化的IT系统都不能覆盖了。

因此,新一代的统一基础架构管理平台特别强调易于部署、易于配置和定制性的特点,让IT管理团队自己就能在IT发生变更时快速部署、配置和定制统一监控平台,快速适应IT的变更,无需求人:agent安装、大规模配置和升级都非常简单方便,覆盖新设备、新系统;简单拖拽方式生成新的或修改已有的监控展示界面,让用户自己就能调整展示界面;简单拖拽方式生成或修改统计报表,不求人。

从产品成熟度看

如果一个统一基础架构管理平台需要大量定制开发才能适应用户需求,那么潜在的成熟度风险是很大的。因为定制开发的代码只有客户会使用,没有经过其他用户的验证,很难保证成熟度和稳定度。定制开发量越大,稳定性越差。

因此,理想的情况应该是尽量使用通用产品,经过少量定制就能适应客户的IT管理需求。

从架构灵活性来看

由于业务的发展变化,企业IT基础架构也往往会发生变化,比如新开一个分支机构,或把一部分设施转移到云平台等等。统一基础架构管理平台要能够通过灵活、高效的部署架构来适应IT架构的新变化,比如简单高效的分级部署模式等等。

从SLA来看

保障业务系统稳定高效是企业运维的终极目标。因此,IT管理的发展趋势正从“面向设备”转变为“面向业务和IT服务”。对业务系统总体质量的评估,以及IT服务水平的评价成为衡量运维质量的关键所在。其中面向业务和IT服务的服务水平(SLA,Service Level Agreement)管理至为重要。新一代统一基础架构管理平台具有支持简单易用的SLA管理的功能。

从集成和扩展行来看

统一基础架构管理平台不是孤立的,它是整体IT管理的一部分。因此,新一代统一基础架构管理平台需要能够很方便地和其他IT管理系统,例如ServiceDesk、CMDB、统一报表系统、容量管理系统、邮件、短信/微信实现对接,在集成过程中尽量通过配置方式来完成。

当然很多情况下定制开发也是有必要的,因此新一代统一基础架构管理平台能够提供成熟、商用化、全功能的API和SDK,使得定制开发有一个稳定和完备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