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Kmeans聚类算法原理
1.1 概述
K-means算法是集简单和经典于一身的基于距离的聚类算法
采用距离作为相似性的评价指标,即认为两个对象的距离越近,其相似度就越大。
该算法认为类簇是由距离靠近的对象组成的,因此把得到紧凑且独立的簇作为最终目标。
1.2 算法图示
假设我们的n个样本点分布在图中所示的二维空间。
从数据点的大致形状可以看出它们大致聚为三个cluster,其中两个紧凑一些,剩下那个松散一些,如图所示:

我们的目的是为这些数据分组,以便能区分出属于不同的簇的数据,给它们标上不同的颜色,如图 :

1.3 算法要点
1.3.1 核心思想
通过迭代寻找k个类簇的一种划分方案,使得用这k个类簇的均值来代表相应各类样本时所得的总体误差最小。
k个聚类具有以下特点:各聚类本身尽可能的紧凑,而各聚类之间尽可能的分开。
k-means算法的基础是最小误差平方和准则,
其代价函数是:

式中,μc(i)表示第i个聚类的均值。
各类簇内的样本越相似,其与该类均值间的误差平方越小,对所有类所得到的误差平方求和,即可验证分为k类时,各聚类是否是最优的。
上式的代价函数无法用解析的方法最小化,只能有迭代的方法。
1.3.2 算法步骤图解
下图展示了对n个样本点进行K-means聚类的效果,这里k取2。

1.3.3 算法实现步骤
k-means算法是将样本聚类成 k个簇(cluster),其中k是用户给定的,其求解过程非常直观简单,具体算法描述如下:
1)随机选取 k个聚类质心点
2)重复下面过程直到收敛 {
对于每一个样例 i,计算其应该属于的类:

对于每一个类 j,重新计算该类的质心:

}
其伪代码如下:
********************************************************************
创建k个点作为初始的质心点(随机选择)
当任意一个点的簇分配结果发生改变时
对数据集中的每一个数据点
对每一个质心
计算质心与数据点的距离
将数据点分配到距离最近的簇
对每一个簇,计算簇中所有点的均值,并将均值作为质心
2. Kmeans分类算法Python实战
2.1 需求
对给定的数据集进行聚类
本案例采用二维数据集,共80个样本,有4个类。样例如下:
testSet.txt
|
2.2 python代码实现
2.2.1 利用numpy手动实现
|
2.2.2 利用scikili库实现
Scikit-Learn是基于python的机器学习模块,基于BSD开源许可证。
scikit-learn的基本功能主要被分为六个部分,分类,回归,聚类,数据降维,模型选择,数据预处理。包括SVM,决策树,GBDT,KNN,KMEANS等等
Kmeans在scikit包中即已有实现,只要将数据按照算法要求处理好,传入相应参数,即可直接调用其kmeans函数进行聚类
|
2.2.3 运行结果
不同的类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其中的大菱形是对应类的均值质心点。

3、Kmeans算法补充
3.1 kmeans算法缺点
k-means算法比较简单,但也有几个比较大的缺点:
(1)k值的选择是用户指定的,不同的k得到的结果会有挺大的不同,如下图所示,左边是k=3的结果,这个就太稀疏了,蓝色的那个簇其实是可以再划分成两个簇的。而右图是k=5的结果,可以看到红色菱形和蓝色菱形这两个簇应该是可以合并成一个簇的:

(2)对k个初始质心的选择比较敏感,容易陷入局部最小值。例如,我们上面的算法运行的时候,有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如下面这两种情况。K-means也是收敛了,只是收敛到了局部最小值:

(3)存在局限性,如下面这种非球状的数据分布就搞不定了:

(4)数据集比较大的时候,收敛会比较慢。
3.2 改良思路
k-means老早就出现在江湖了。所以以上的这些不足也已有了对应方法进行了某种程度上的改良。例如:
问题(1)对k的选择可以先用一些算法分析数据的分布,如重心和密度等,然后选择合适的k
问题(2),有人提出了另一个成为二分k均值(bisecting k-means)算法,它对初始的k个质心的选择就不太敏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