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可视化
文章目录
- 数据可视化
- 前言
- 一、矢量数据可视化
- 1.1 按“要素”可视化
- 1.2 按“类别”可视化
- 1.3 按“数量”可视化
- 1.4 按“图表”可视化
- 二、栅格数据和TIN数据的可视化
- 2.1 栅格数据
- 2.1.1 已分类
- 2.1.2 拉伸
- 2.2 TIN数据
- 三、3D数据可视化
- 3.1 基本高度
- 3.2 拉伸
- 3.3 渲染
- 四、成果制图及可视化表达
- 4.1 设置地图尺寸
- 4.2 地图修饰
- 总结
前言
本文基于立方数据院学习平台的学习,介绍ArcGIS中的数据可视化。在ArcGIS中,所有的可视化选项设置都是在“图层属性
”对话框里面的“符号系统
”中实现的。
一、矢量数据可视化
对于矢量数据的可视化,主要有四种可视化方式:
- 按“要素”可视化
- 按“类别”可视化
- 按“数量”可视化
- 按“图表”可视化
1.1 按“要素”可视化
导入shp文件后在图层区双击打开图层属性窗口,进行颜色、宽度等设置。
1.2 按“类别”可视化
以唯一值
分类,只是按照字符的分类进行可视化,不涉及数字的大小因素。
批量修改所有符号的属性:
唯一值多个字段:按照多个字段定义唯一值,字段越多,唯一值越详细。
1.3 按“数量”可视化
以数量进行分类,字段必须有数学意义。(只能识别数字,非字符串)
- 分级色彩(调颜色)
- 分级符号(填颜色+样式)
- 比例符号(使用符号大小精确表示数量值)
- 点密度(使用点密度表示数量,点的位置无实际意义)
分类方法:
- 相等间隔:将属性值的范围划分为大小相等的子范围。只用设置类别数量。
- 分位数:每个类都含有相等数量的要素。分位数分类非常适用于呈线性分布的数据。分位数为每个类分配数量相等的数据值。不存在空类,也不存在值过多或过少的类。只用设置类别数量,自动计算中断值。
- 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基于数据中固有的自然分组,将对分类间隔加以识别,可对相似值进行最恰当的分组,并可使各类之间的差异最大化。要素将被划分为多个类,对于这些类,会在数据值的差异相对较大的位置处设置其边界。只用设置类别数量,自动计算中断值。
- 几何间隔:用于根据具有几何系统的组距创建分类间隔。分类器中的几何系数可以更改一次(可更改为其倒数),以便优化类范围。该算法创建几何间隔的原理是,使每个类的元素数的平方和最小。这可确保每个类范围与每个类所拥有的值的数量大致相同,且间隔之间的变化非常一致。只用设置类别数量,自动计算中断值。
- 标准差:用于显示要素属性值与平均值之间的差异。ArcMap可计算平均值和之间的差异。ArcMap可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差。将使用与标准差成比例的等值范围创建分类间隔 - 间隔通常为1倍、1/2倍、1/3倍或1/4倍的标准差,并使用平均值以及由平均值得出的标准差。使用两种颜色的色带有助于突出显示位于平均值以上的值(显示为蓝色)以及位于平均值以下的值(显示为红色)。只用设置类别数量,自动计算中断值。
1.4 按“图表”可视化
为每个要素绘制图表,调整图表样式在下方窗口内选择属性
进行设置。
二、栅格数据和TIN数据的可视化
2.1 栅格数据
2.1.1 已分类
分类方式与矢量数据相同。可使用“山体阴影效果”。
2.1.2 拉伸
从最低值到最高值线性可视化。
修改图层区标注,即在统计数据改为“从自定义设置
”,修改统计值,并在“标注”区修改相应值。
2.2 TIN数据
TIN模型包括所有的地形数据,添加格式即使其显示。
符号系统中添加格式,双击所选格式即可添加。
三、3D数据可视化
ArcScene中的3D数据可视化,主要包括三个重要的设置,分别为基本高度(针对栅格数据)、拉伸(针对矢量数据)、渲染。
3.1 基本高度
主要设置比例。
3.2 拉伸
注意设置表达式,拉伸完可以同时设置符号系统。
拉伸中也可设置基本高度,在表面浮动
。
3.3 渲染
阴影效果。
四、成果制图及可视化表达
4.1 设置地图尺寸
更改图框模板:
若需要在一张画布上显示多张图,可将其中一个图层复制占位,再进行更改,每个图层相互独立。
4.2 地图修饰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