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ccess_log指令
语法: access_log path [format [buffer=size [flush=time]]];
access_log logs/access.log main;
语境: http,server,location,if in location,limit_except
- [buffer=size]
设置缓冲日志写入的路径,格式和配置。
- gzip[=level]
如果使用该 gzip 参数,则在写入文件之前,缓冲的数据将被压缩。 压缩级别可以设置在1(最快,较少压缩)和9(最慢,最佳压缩)之间。 默认情况下,缓冲区大小等于64K字节,压缩级别设置为1.由于数据是以原子块压缩的,因此日志文件可以随时解压或由“ zcat ” 读取 。
- [flush=time]
保存在缓存区中的最长时间。
2、log_format指令
http {
...
log_format main '$remote_addr - $remote_user [$time_local] "$request" '
'$status $body_bytes_sent "$http_referer" '
'"$http_user_agent" "$http_x_forwarded_for"';
...
}
1:remote_addr, $http_x_forwarded_for 记录客户端IP地址
2:remote_user 记录客户端用户名称
3:request 记录请求的URL和HTTP协议
4:status 记录请求状态
5:body_bytes_sent 发送给客户端的字节数,不包括响应头的大小; 该变量与Apache模块mod_log_config里的“%B”参数兼容。
6:bytes_sent 发送给客户端的总字节数。
7:connection 连接的序列号。
8:connection_requests 当前通过一个连接获得的请求数量。
9:msec 日志写入时间。单位为秒,精度是毫秒。
10:pipe 如果请求是通过HTTP流水线(pipelined)发送,pipe值为“p”,否则为“.”。
11:http_referer 记录从哪个页面链接访问过来的
12:http_user_agent 记录客户端浏览器相关信息
13:request_length 请求的长度(包括请求行,请求头和请求正文)。
14:request_time 请求处理时间,单位为秒,精度毫秒; 从读入客户端的第一个字节开始,直到把最后一个字符发送给客户端后进行日志写入为止。
15:time_iso8601 ISO8601标准格式下的本地时间。
16:time_local 通用日志格式下的本地时间。
3、open_log_file_cache指令
句法: open_log_file_cache max=N [inactive=time] [min_uses=N] [valid=time];
open_log_file_cache off;
默认:
open_log_file_cache off;
语境: http,server,location
作用:定义一个缓存,用于存储名称中包含变量的常用日志的文件描述符。该指令具有以下参数:
- max: 设置缓存中描述符的最大数量; 如果缓存变满,则最近最少使用(LRU)描述符关闭
- inactive: 设置在此时间之后如果没有访问时缓存的描述符被关闭的时间; 默认情况下为10秒
- min_uses: 在 inactive 参数定义的时间内设置文件使用的最小数量,以使描述符在缓存中保持打开状态; 默认情况下,1
- valid: 设置应检查文件是否仍然存在同名的时间; 默认情况下为60秒
- off: 禁用缓存
open_log_file_cache max = 1000 inactive = 20s valid = 1m min_uses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