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1)客户端:或称为用户端,是指与服务器相对应,为客户提供本地服务的程序。

(2)服务器:为客户端提供服务、数据、资源的机器

至今为止,主流的两种网络连接模式为,应用C/S(客户端/服务器)和 B/S(浏览器/服务器)。而因为客户端其实包含Web客户端,所以一般都理解为C/S。

(3)请求:客户端向服务器索取数据。

(4)响应:服务器对客户端请求作出反应,一般是返回给客户端数据。

(5)OSI模型:开放式系统互联通信参考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简称为OSI模型,一种概念模型,由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一个试图使各种计算机在世界范围内互连为网络的标准框架。

将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分为7层,分别为: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6)协议:协议是网络中计算机或设备之间进行通信的一系列规则的集合。常用协议有IP、TCP、HTTP、POP3、SMTP等。

(7)TCP/IP :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指能够在多个不同网络间实现信息传输的协议簇。TCP/IP是分层协议,有四层: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网络接口层。

OSI模型

TCP/IP分层

功能

TCP/IP协议簇

应用层

应用层

提供输入与输出。

提供用户接口,特制能够发起网络通信的应用程序。客户端程序,如QQ等;服务器程序有Web服务器,邮件服务器等。

HTTP、 FTP等

表示层

数据格式化,代码转换,数据加密。

使用何种编码方式。比如要传输的数据使用ASCll编码,Unicode编码还是二进制文件,是否要加密和压缩。发送端和接收端序必须使用相同的编码方式,才能正确显示,否则就产生乱码。

没有协议

会话层

解除或建立与别的节点的联系。

通信的应用程序之间建立、维护和释放面向用户的连接。通信的应用程序之间建立会话,需要传输层建立1个或多个连接。

没有协议

传输层

传输层

提供端对端的接口。

负责在通信的两个计算机之间建立连接,实现可靠的或不可靠的数据通信,能够实现发送端和接收端的丢包重传,流量控制

TCP

网络层

网络层

为数据包选择路由。

路由器查看数据包目标IP地址,根据路由表为数据包选择路径。路由表中的条目可以人工添加(静态路由)也可以动态生成(动态路由)。

IP、ICMP等

数据链路层

网络接口层

传输有地址的帧以及错误检测功能。

不同的网络类型,发送数据的机制不同,数据链路层就是将数据包封装成能够在不同网络传输的帧。能够进行差错检查,但不纠错,检测出错误丢掉该帧。

SLIP、PPP、 ARP等

物理层

以二进制数据形式在物理媒体上传输数据。

该层规定了网络设备接口标准,电压标准。尽可能的通过频分复用、时分复用技术在通信链路上更快的传输数据。

IEEE802,IEEE802.2等

(8)IP:网际互连协议(Internet Protocol),位于TCP/IP的网络层

设计目的:一是解决互联网问题,实现大规模、异构网络的互联互通;二是分割顶层网络应用和底层网络技术之间的耦合关系,以利于两者的独立发展。

IP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IP编址方案、分组封装格式及分组转发规则。

简单来说就是,确认IP地址,将链路层或传输层的数据,进行分片或组合封装后,转发到下一层。提高网络传输效率。

(9)IP地址:是唯一标识互联网上计算机的逻辑地址,在网络层将不同的物理网络地址统一到了全球唯一的IP地址上,即每台机器的IP地址在全世界是唯一。改变计算机物理位置,或更换不同网络(改变其网络拓扑关系),IP地址会变化。可人为改动。

(10)MAC地址:用于确认网络设备位置的位址,由网络设备制造商生产时烧录在网卡中,一般不能人为改动,除非换网卡。第三层网络层负责IP地址,第二层数据链路层则负责MAC位址。

(11)DNS:域名系统(Domain Name System),是 Internet 的一项核心服务,可以将域名和IP地址相互映射的一个分布式数据库。即无需记住每个主机(服务器)的IP地址,DNS提供将域名解析为IP的服务。

从而使我们上网的时候能够用简短而好记的域名,比如www.baidu.com 来访问互联网上的静态IP的主机(服务器)。

(12)URL:统一资源定位符(Uniform Resource Locator),网络中每一个资源都对应唯一的地址。

(13)CR:回车符

(14)LF:换行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