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kelung 4.8k 的回答
讓我們從一個簡單的例子開始:
items = [(1, 2), (2, 1)]
print(sorted(items))
結果:
[(1, 2), (2, 1)]
items 是一個 list of tuple,如果針對 tuple 排序,Python 的 Builtin function sorted(或是sort) 會從 tuple 的最後一個元素開始進行排序,也就是說一組二元素的 tuple 進行排序可以想像成兩次基本的排序:
原本是:
[(2, 1), (1, 2)]
第一次排序以第2個元素為 key,所以排序的結果為:
[(2, 1), (1, 2)]
第二次排序以第1個元素為 key,所以排序的結果為:
[(1, 2), (2, 1)] # 最終結果
結論(1):
tuple 的排序由最後的元素往前依次進行排序
也就是說 tuple 的排序權重是由第一個元素開始依次向後遞減
接著我們來觀察一下 Boolean value 的排序:
print(sorted([True, False])
結果:
[False, True] # False在前,True在後
結論2:
Boolean 的排序會將 False 排在前,True排在後
那我們來看看你給出的例子,我們撰寫一個簡單的 function 來觀察結果:
def show(s):
for x in s:
print((x.isdigit(), x.isdigit() and int(x)%2==0, x.isupper(), x.islower(), x))
function show 會列印出當下的字串 s 用來排序時每個字元所產生的 tuple key.
接著我們套用剛剛的結論1,我們先不使用 tuple 來作為 key,反而利用等價的 由最後一個元素往前依次為 key 排序,並且逐步觀察 s 和 tuple key 的變化:
print(‘key=x’)
s = sorted(s ,key=lambda x: x)
show(s)
print(‘key=islower()’)
s = sorted(s ,key=lambda x: x.islower())
show(s)
print(‘key=isupper()’)
s = sorted(s ,key=lambda x: x.isupper())
show(s)
print('key=isdigit() and int(x)%20’)
s = sorted(s ,key=lambda x: x.isdigit() and int(x)%20)
show(s)
我們將會發現一如預期地,依照結論(1),這樣的做法的確等價於一口氣以 tuple 為 key 來排序.
同時觀察,結論(2),對於 isdigit(), isupper(), islower()等所產生的 Boolean key 來說,排序的結果也如預期.
print(‘key=isdigit()’)
s = sorted(s ,key=lambda x: x.isdigit())
show(s)
不過我想這還不是我們最後的結論,因為這是一個碰巧的結果(說碰巧也許太超過了,應該說是不那麼直覺的結果),讓我們根據 結論(1) 對最初的例子進行分析:
sorted(s, key=lambda x: (x.isdigit(), x.isdigit() and int(x) % 2 == 0, x.isupper(), x.islower(), x))
這個排序我們可以翻譯成:
先對字元x本身做排序,接著是對 字元是否為小寫,字元是否為大寫,字元是否為偶數,字元是否為數字分別作排序.
也可以翻譯成:
我們以 字元是否為數字為最高排序權重,接著以字元是否為偶數,字元是否為大寫,字元是否為小寫,字元x本身為權重來做排序.
這似乎與一開始的目標(#排序:小写-大写-奇数-偶数)不同,起碼跟目標沒有直覺上的對應.
建議可以改成:
print("".join(sorted(s1, key=lambda x: (not x.islower(), not x.isupper(), not(x.isdigit() and int(x)%2==1), x))))
這樣就可以解讀為:
我們以 字元是否為小寫為最高權重,接著以字元是否為大寫,字元是否為奇數,字元x本身為權重來做排序
有趣的是:我們想要讓判斷式為 True 的字元在排序完成後在比較前面的位置,所以根據結論(2)加了一個 not來讓符合的字元可以在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