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身份证大家肯定不陌生,在生活中我们会在很多方面都需要用到身份证。比如等级考试、入住宾馆等,都要进行身份核验,既然身份证有这么多的地方需要用到它,那我们今天就来聊聊身份证识别的发展史。
在古代,我国最早的身份证是身份权力的凭证,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身份证”的,与普通百姓无缘,最早证最明身份的东西,叫做“符”,据传说是姜子牙发明的,春秋战国时期普遍使用,春秋战国时期的“虎符”,由国君与在外出征的将帅各持一半,验证时两个“符”合在一起,便是“符合”一词的由来。
在商鞅在秦国变法,发明了照身帖。照身帖由官府发放,是一块打磨光滑细密的竹板, 上面刻有持有人的头像和籍贯信息。 国人必须持有, 如若没有就被认为是黑户, 或者间谍之类的。 这可能是早期身份证的雏形,不过,有人说,身份证的雏形始于隋唐时期,在隋唐时期,由朝廷像官员颁发的一种“鱼符” ,是由木头或金属制成,不同的官员以当时金属的贵贱来明确身份.
到了宋代, 改制腰牌, 到了明代改为牙牌。到了清代的帽珠, 身份的标识开始向中下阶层延伸, 不再像明代以前, 只有上层人士才具有这样清楚的标识。
古代的“身份证”虽然没有相片,但也是不准随便转借的,明朝规定“借者与借与者同罪”,被发现后会被“依律问罪”,有性命之危。如何区分:一是材质不同的分别,二是给鱼符配上一个“鱼袋”。值得注意的是,在清朝官员的帽子其实也是一种身份证明,什么级别的官员戴什么样的“顶戴花翎”,那是不一样的。
从秦朝到清朝的这个阶段, 出现的这些身份的标识, 形式多样性, 但总体来说,都是属于身份证明的这一范畴。然而,这样的身份证, 在核验其身份的真实性, 只能凭眼观, 造假很容易蒙混过关, 没有人能真正的证明其真实性。 这种核验身份方法, 是最初级最原始的方法。
1929年,宁夏省建立,为了抵御红军,实行保甲制,建立居民证登记制度, 在一条白布上写上人的基本信息, 其中开始登记人的相貌特征, 和手的篼纹等, 后来在此基础上, 印发了宁夏省国民身份证。再到国民时期, 演变成中华民国国民身份证, 采用纸质制作, 上面涵盖了身份证信息的基本要素。
此阶段, 身份证的登记信息要素已经成熟, 且注意到手纹的作为身份识别的独特性, 外貌特征的比对, 也在逐步完善。这也是我国早期身份证的雏形。在身份的验证方面, 虽然凭眼观来对比, 但其想造假率比较古代, 在理论上有所降低。
1949年解放后,我国公民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居民身份证,证明自己身份的时候用的是户口簿和单位介绍信。1984年4月6日,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颁发居民身份证若干问题请示的通知, 同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试行条例》。自此,我国通过实施居民身份证制度, 揭开了居民户口证件化管理的序幕, 并且开始颁发第一代居民身份证。
在这个阶段作为主要唯一的身份证明。在制作上通过表面的复杂防伪标识, 和人像的肉眼对比, 及身份证号码的唯一性进行识别。
而到达了第二代身份证证件, 其内部植入二代证芯片, 通过特殊的方式加密, 并且核对身份有了更多的信息选项, 通过建立起来的对比数据库, 通过身份证阅读器的解码模块读取身份证证照内的信息,增加了伪造的难度, 并且保证身份证阅读器的唯一性, 达到物理核验和数据上传的双重对比,极大的增加了识别的可靠性。
从古至今,不难看出身份的识别都很重要,无论是令牌、还是纹身,又或者是卡证,都是靠人为识别,在古代还好,人数较少,用到的地方比较少,但是现今社会需要我们随时带在身边,如果还是人为识别,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十分不方便。译图OCR识别技术的出现恰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基于译图自研的深度学习OCR引擎,身份证OCR识别支持对身份证正反面的全部字段进行结构化识别,头像检测,返回头像切片位置信息;可适应各种复杂环境,识别精准,适应能力强,不受外界环境影响而出现差错或不能识别的情况,准确的全文识别能力,识别结果造成的误判少。
身份证OCR 识别优势
1.适应性强
基于译图优秀的深度学习算法,译图OCR识别技术能适应各种实际应用中光照不均、倾斜、模糊,拍照,复印等复杂环境,适应性强
2.快速易用
身份证识别平均耗时小于200ms,满足业务实时需求;支持任意角度识别,具有开发包体积小,识别率高,识别速度快的特点
3.智能精准
智能区分身份证正反面、原件、复印件;移动端还有视觉交互与语音提示等人性化设计,采用译图自研的深度学习OCR引擎,识别率>99%
4.多形态
可支持移动端离线识别;支持高拍仪、扫描仪设备在线识别;支持Windows、Linux服务器私有化部署和公有云API识别服务
研究身份证识别的历史,可以看到每一朵历史的浪花,揭示着社会一点一点的进步。未来,我们将不断优化识别精度与准确率,在人工智能领域不断突破,让客户体验到领先的技术与更加优质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