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shMap 简介
HashMap
是一个基于哈希表实现的无序的key-value
容器,它键和值允许设置为 null
,同时它是线程不安全的。
HashMap 底层实现
- 在
jdk 1.7
中HashMap
是以数组+链表的实现的 - 在
jdk1.8
开始引入红黑树,HashMap
底层变成了数组+链表+红黑树实现
红黑树简介
红黑树是一种特殊的平衡二叉树,它有如下的特征:
- 节点是红色或黑色
- 根节点是黑色的
- 所有叶子都是黑色。(叶子是
NULL
节点) - 每个红色节点的两个子节点都是黑色的(从每个叶子到根的所有路径上不能有两个连续的红色节点)
- 从任一节点到其每个叶子的所有路径都包含相同数目的黑色节点。
所以红黑树的时间复杂度为: O(lgn)
。
jdk1.8:数组+链表+红黑树
HashMap
的底层首先是一个数组,元素存放的数组索引值就是由该元素的哈希值(key-value
中key
的哈希值)确定的,这就可能产生一种特殊情况——不同的key
哈希值相同。
在这样的情况下,于是引入链表,如果key
的哈希值相同,在数组的该索引中存放一个链表,这个链表就包含了所有key
的哈希值相同的value
值,这就解决了哈希冲突的问题。
但是如果发生大量哈希值相同的特殊情况,导致链表很长,就会严重影响HashMap
的性能,因为链表的查询效率需要遍历所有节点。于是在jdk1.8
引入了红黑树,当链表的长度大于8,且HashMap
的容量大于64的时候,就会将链表转化为红黑树。
// jdk1.8
// HashMap#putVal
// binCount 是该链表的长度计数器,当链表长度大于等于8时,执行树化方法
// TREEIFY_THRESHOLD = 8
if (binCount >= TREEIFY_THRESHOLD - 1)
treeifyBin(tab, hash);
// HashMap#treeifyBin
final void treeifyBin(Node<K,V>[] tab, int hash) {
int n, index; Node<K,V> e;
// MIN_TREEIFY_CAPACITY=64
// 若 HashMap 的大小小于64,仅扩容,不树化
if (tab == null || (n = tab.length) < MIN_TREEIFY_CAPACITY)
resize();
else if ((e = tab[index = (n - 1) & hash]) != null) {
TreeNode<K,V> hd = null, tl = null;
do {
TreeNode<K,V> p = replacementTreeNode(e, null);
if (tl == null)
hd = p;
else {
p.prev = tl;
tl.next = p;
}
tl = p;
} while ((e = e.next) != null);
if ((tab[index] = hd) != null)
hd.treeify(tab);
}
}
加载因子为什么是0.75
所谓的加载因子,也叫扩容因子或者负载因子,它是用来进行扩容判断的。
假设加载因子是0.5,HashMap
初始化容量是16,当HashMap
中有16 * 0.5=8
个元素时,HashMap
就会进行扩容操作。
而HashMap
中加载因子为0.75,是考虑到了性能和容量的平衡。
由加载因子的定义,可以知道它的取值范围是(0, 1]。
- 如果加载因子过小,那么扩容门槛低,扩容频繁,这虽然能使元素存储得更稀疏,有效避免了哈希冲突发生,同时操作性能较高,但是会占用更多的空间。
- 如果加载因子过大,那么扩容门槛高,扩容不频繁,虽然占用的空间降低了,但是这会导致元素存储密集,发生哈希冲突的概率大大提高,从而导致存储元素的数据结构更加复杂(用于解决哈希冲突),最终导致操作性能降低。
- 还有一个因素是为了提升扩容效率。因为
HashMap
的容量(size
属性,构造函数中的initialCapacity
变量)有一个要求:它一定是2的幂。所以加载因子选择了0.75就可以保证它与容量的乘积为整数。
// 构造函数
public 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 float loadFactor) {
// ……
this.loadFactor = loadFactor;// 加载因子
this.threshold = tableSizeFor(initialCapacity);
}
/**
* Returns a power of two size for the given target capacity.返回2的幂
* MAXIMUM_CAPACITY = 1 << 30
*/
static final int tableSizeFor(int cap) {
int n = cap - 1;
n |= n >>> 1;
n |= n >>> 2;
n |= n >>> 4;
n |= n >>> 8;
n |= n >>> 16;
return (n < 0) ? 1 : (n >= MAXIMUM_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 n + 1;
}
HashMap 的容量为什么是2的 n 次幂
HashMap
的默认初始容量是16,而每次扩容是扩容为原来的2倍。这里的16和2倍就保证了HashMap
的容量是2的n次幂,那么这样设计的原因是什么呢?
原因一:与运算高效
与运算&
,基于二进制数值,同时为1结果为1,否则就是0。如1&1=1,1&0=0,0&0=0。使用与运算的原因就是对于计算机来说,与运算十分高效。
原因二:有利于元素充分散列,减少 Hash 碰撞
在给HashMap
添加元素的putVal
函数中,有这样一段代码:
// n为容量,hash为该元素的hash值
if ((p = tab[i = (n - 1) & hash]) == null)
tab[i] =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
它会在添加元素时,通过i = (n - 1) & hash
计算该元素在HashMap
中的位置。
当 HashMap 的容量为 2 的 n 次幂时,他的二进制值是100000……(n个0),所以n-1的值就是011111……(n个1),这样的话(n - 1) & hash
的值才能够充分散列。
举个例子,假设容量为16,现在有哈希值为1111,1110,1011,1001四种将被添加,它们与n-1(15的二进制=01111)的哈希值分别为1111、1110、1110、1011,都不相同。
而假设容量不为2的n次幂,假设为10,那么它与上述四个哈希值进行与运算的结果分别是:0101、0100、0001、0001。
可以看到后两个值发生了碰撞,从中可以看出,非2的n次幂会加大哈希碰撞的概率。所以 HashMap 的容量设置为2的n次幂有利于元素的充分散列。
HashMap 是如何导致死循环的
HashMap
会导致死循环是在jdk1.7
中,由于扩容时的操作是使用头插法,在多线程的环境下可能产生循环链表,由此导致了死循环。在jdk1.8
中改为使用尾插法,避免了该死循环的情况。
作者:Planeswalker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