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传统操作系统结构

  ① 无结构操作系统

  ② 模块化结构操作系统

在目标系统An与裸机系统(宿主系统)Ao间,铺设若干层软件A1 ~ An-1,使得An通过An-1 ~ A1层,在Ao上运行

采用自底向上法铺设中间层,每步设计建立于可靠的基础上,每一层仅能用底层提供的功能和服务

2. 客户/服务器模式(C/S模式)

  ① 组成:客户机、服务器、网络系统

  ② 客户机/服务器之间的交互方式:

    A. 客户发送请求消息

    B. 服务器接收消息

    C. 服务器回送消息

    D. 客户机接受消息

  ③. 优点

    A. 数据分布处理和存储

    B. 便于集中管理

    C. 灵活性和可扩充性

    D. 易于改编应用软件

3.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技术

4. 微内核OS结构  → 有效支持多处理机运行,适用于分布式系统环境

  ① 特点

    A. 内核:能实现OS最基本核心功能的小型内核,通常包括

      a. 与硬件处理紧密相关的部分

      b. 一些基本功能

      c. 客户机与服务器间通信

    B. 基于C/S模式:将操作系统最基本部分放在内核,把操作系统绝大部分功能放在服务器(进程)中实现

                

操作系统参考架构 操作系统的结构设计_服务器

   C.  应用"机制与策略分离"原理(通常,机制处于系统基层,策略处于系统高层 ;微内核OS中,机制放在微内核中

      a. 机制:某一功能的具体执行机构

      b. 策略:在机制基础上借助某些参数/算法实现功能优化,或达到不同功能目标

  ② 微内核的基本功能

    A. 进程(线程)管理

    B. 低级存储器管理

    C. 中断/陷入处理

  ③ 微内核OS优点

    A. 提高系统可拓展性

    B.  增强系统可靠性

    C.  可移植性强

    D. 提供对分布式系统的支持

  ④ 微内核OS问题:未改善运行效率,把一些OS基本功能由服务器移入微内核

           

操作系统参考架构 操作系统的结构设计_服务器_02

    A. 早期OS,用户进程取得OS服务,要进行2次上下文切换

      用户态 --> 系统态 系统态 --> 用户态

    B. 微内核OS中,相同的服务请求,要进行4次上下文切换

      客户请求消息 --> 内核 内核发送请求消息 --> 服务器 服务器发送响应消息--> 内核 内核发送响应消息 -->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