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中的for循环是一种常见的迭代结构,它可以用于遍历序列中的元素。当有两个for循环嵌套在一起时,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实例来解释它们是如何执行的,以及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假设我们想要统计一群学生的成绩情况,并根据成绩分布绘制饼状图。我们已经获得了每个学生的成绩数据,其中包含了他们的姓名和成绩。我们的目标是计算每个成绩段的学生人数,并将结果以饼状图的形式展示出来。
首先,我们需要定义一个包含所有学生成绩的列表。对于这个示例,我们假设成绩的范围在0到100之间,且每个学生的成绩为整数。代码如下:
scores = [85, 92, 78, 90, 87, 94, 88, 82, 95, 78, 92, 86, 90, 79, 84]
接下来,我们需要定义成绩段的范围。为了简化问题,我们将成绩段分为三个等级:60分以下为不及格,60到80分为及格,80分以上为优秀。代码如下:
failing = 0
passing = 0
excellent = 0
for score in scores:
if score < 60:
failing += 1
elif score < 80:
passing += 1
else:
excellent += 1
在上面的代码中,我们使用了一个for循环来遍历所有学生的成绩。对于每个成绩,我们使用if-elif-else语句来判断其所属的成绩段,并将相应的计数器加1。
接下来,我们需要绘制饼状图来展示各个成绩段的学生人数。为了实现这一点,我们可以使用Python的matplotlib库。代码如下: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labels = ['Failing', 'Passing', 'Excellent']
sizes = [failing, passing, excellent]
colors = ['#ff9999','#66b3ff','#99ff99']
plt.pie(sizes, labels=labels, colors=colors, autopct='%1.1f%%', startangle=90)
plt.axis('equal')
plt.show()
在上面的代码中,我们通过传入饼状图的大小、标签、颜色和自动计算百分比的参数来绘制饼状图。最后,我们调用plt.show()来显示图形。
通过运行上述代码,我们可以得到一个饼状图,它展示了这群学生在各个成绩段的分布情况。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调整代码中的参数,例如修改成绩段的划分标准,或者修改饼状图的颜色和字体大小等。
下面是一个示例的序列图,展示了代码的执行过程:
sequenceDiagram
participant A as 客户端
participant B as 代码执行过程
A->>B: 提供学生成绩数据
B->>B: 初始化计数器
loop 对每个学生成绩
B->>B: 判断成绩所属成绩段
B->>B: 更新计数器
end
B->>B: 绘制饼状图
B-->>A: 显示饼状图
最后,通过这篇文章,我们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如何统计学生的成绩情况并绘制饼状图。我们使用了Python中的两个for循环来遍历成绩数据,并通过matplotlib库绘制了可视化结果。希望这个例子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Python中两个for循环的执行方式,并在实际问题中得到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