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QL 锁表机制

引言

在多用户并发访问数据库的场景下,为了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数据库需要实现并发控制机制。其中,锁表机制是一种常用的解决方案,用于控制对表的并发访问。

本文将介绍 MySQL 数据库中的锁表机制,包括锁的类型、锁的粒度、锁的实现原理,以及如何在代码中使用锁。

锁的类型

MySQL 中的锁可以分为两类:共享锁(Shared Lock)和排他锁(Exclusive Lock)。

  • 共享锁(S):多个事务可以同时持有共享锁,适用于读操作。共享锁之间不会互相阻塞,但需要等待排他锁释放。
  • 排他锁(X):只有一个事务可以持有排他锁,适用于写操作。排他锁需要等待其他共享锁和排他锁全部释放才能获取。

锁的粒度

MySQL 中的锁可以分为三个粒度:表级锁、行级锁和页级锁。

  • 表级锁(Table Lock):对整张表加锁,可以保证操作的原子性,但并发性较差。常用于对表进行结构修改的操作,如 ALTER TABLE
  • 行级锁(Row Lock):对表中的每一行数据加锁,可以提高并发性,但需要维护大量的锁信息。常用于对表进行读写操作。
  • 页级锁(Page Lock):对表页(一般是连续的数据页)加锁,折中了表级锁和行级锁的性能,适用于既有表级锁的原子性,又有行级锁的并发性能。

MySQL 自动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锁粒度,如对于全表扫描操作将选择表级锁,对于索引查询操作将选择行级锁。

锁的实现原理

MySQL 通过锁表机制实现并发控制,其实现原理基于两阶段锁协议。具体流程如下:

  1. 在事务开始时,MySQL 会为该事务分配一个唯一的事务标识(Transaction ID)。
  2. 事务执行时,需要访问表的数据,MySQL 会根据事务的隔离级别自动选择合适的锁粒度。
  3. 当事务需要访问数据时,会请求对应数据的锁。
  4. 如果锁可用,事务获得锁并继续执行。
  5. 如果锁不可用,事务进入等待状态,直到锁可用。
  6. 当事务执行完成后,会释放所持有的锁。

代码示例

下面是一个使用 MySQL 锁表机制的示例代码:

import pymysql

# 连接数据库
conn = pymysql.connect(host='localhost', port=3306, user='root', password='password', database='test')

# 开始事务
conn.begin()

try:
    # 获取游标
    cursor = conn.cursor()

    # 查询操作,使用共享锁
    cursor.execute("SELECT * FROM users WHERE age > 18 FOR SHARE")

    # 更新操作,使用排他锁
    cursor.execute("UPDATE users SET age = 20 WHERE age > 18")

    # 提交事务
    conn.commit()

    # 关闭游标和连接
    cursor.close()
    conn.close()
except Exception as e:
    # 出现异常,回滚事务
    conn.rollback()
    print("Transaction rolled back: ", e)

在上面的代码中,我们使用 pymysql 模块连接 MySQL 数据库,并开始一个事务。然后,我们执行了两个操作:一个查询操作和一个更新操作。查询操作使用共享锁,而更新操作使用排他锁。最后,我们提交事务并关闭连接。

序列图

下面是一个使用锁表机制的序列图示例:

sequenceDiagram
    participant Client
    participant Server
    participant MySQL
    
    Client ->> Server: 开始事务
    Server ->> MySQL: 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