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概念部分总结
- 一、 程序运行步骤(编写-编译-运行)
- 二、Java程序的基本组成(类的定义和main方法的定义)
- 三 、Java程序中常见概念(注释、关键字、常量、变量)
- 3.1 注释
- 3.2 关键字
- 3.3 常量
- 3.4 变量
- 四、 关于变量定义的三部分(数据类型、标识符、键盘录入)
- 4.1 数据类型(四类八种、byte范围、范围大小)
- 4.2 标识符(命名硬性规则和软性建议)
- 4.3 键盘录入:Scanner类的使用
- 五、运算符
- 5.1 算术运算符
- 5.1.1 基础运算(加 减 乘 除 取余)
- 5.1.2 “+”的不同操作(隐式转换、强制转换;数字、字符串、字符相加)
- 5.2 自增自减运算符(++,--)
- 5.3 赋值运算符(= += -= *= /= %=)
- 5.4 关系运算符(== != > >= < <=)
- 5.5 逻辑运算符(& | ^ ! 短路逻辑运算符: && ||)
- 5.6 三元运算符(关系表达式?表达式1:表达式2;)
- 5.7 运算符的优先级(小括号高于一切)
一、 程序运行步骤(编写-编译-运行)
- 编写的源码文件后缀为.java,编译后产生文件.class;
- 一个Java源码只能定义一个public类型的class,并且class名称和文件名要完全一致;
二、Java程序的基本组成(类的定义和main方法的定义)
Java程序的基本组成单位是类,类的定义格式如下:
public class 类名{
}类名定义好以后,就是main方法,即代码的入口: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三 、Java程序中常见概念(注释、关键字、常量、变量)
3.1 注释
单行注释:
// 单行注释多行注释:
/*
多行注释
*/文档注释:
目前还没学。
3.2 关键字
- Java代码中被赋予特殊含义的单词
- 全小写
- 在代码中通常有特殊颜色
3.3 常量
常量:在程序运行过程中,其值不发生改变的量。 “字面量”、“字面值常量”

3.4 变量
变量:在程序的执行过程中,其值有可能发生改变的量(数据)。
定义格式:
数据类型 变量名 = 数据值;
e.g.:
int a =10; // 把10赋给int类型的变量a变量的注意事项:
- 只能存一个值
- 变量名不允许重复定义
- 一条语句可以定义多个变量
- 变量在使用之前一定要进行赋值
- 变量的作用域范围
四、 关于变量定义的三部分(数据类型、标识符、键盘录入)
4.1 数据类型(四类八种、byte范围、范围大小)
分为基本数据类型和引用数据类型。(引用数据类型还没讲)


4.2 标识符(命名硬性规则和软性建议)
标识符:就是给类,方法,变量等起的名字。
标识符命名硬性规则:
- 由数字、字母、下划线()和美元符($)组成
- 不能以数字开头
- 不能是关键字
- 区分大小写
软性建议:驼峰法
- 变量、方法: 小驼峰法(第一个单词全小写,其他第一个字母大写)
- 类名:大驼峰法(每个单词首字母大写)
4.3 键盘录入:Scanner类的使用
// 1.导入包
import java.util.Scanner;
//2.创建对象(sc是变量名,可改变,其他为固定写法)
Scanner sc = new.Scanner(System.in);
//3.接受数据(i可更改)
int i = sc.nextInt();五、运算符
5.1 算术运算符
5.1.1 基础运算(加 减 乘 除 取余)
注意:当有小数参与运算,结果可能不精确。
5.1.2 “+”的不同操作(隐式转换、强制转换;数字、字符串、字符相加)
- 数字相加:
当数据类型不同时需要进行转换:隐式转换(范围小转范围大)和强制转换(范围大转范围小) - 字符串相加:
直接写一起 - 字符相加:
变成ASCLL码再相加
5.2 自增自减运算符(++,–)
- 单独使用:放在变量前还是单独一行,结果相同;
- 参与计算:先用后加,先加后用,两种结果略有不同。
5.3 赋值运算符(= += -= *= /= %=)

其底层隐藏了强制类型转换。
5.4 关系运算符(== != > >= < <=)

关系运算符的结果只有布尔类型:要么true,要么false。
5.5 逻辑运算符(& | ^ ! 短路逻辑运算符: && ||)

短路逻辑运算符:

5.6 三元运算符(关系表达式?表达式1:表达式2;)
先计算关系表达式,当该表达式结果为真,执行表达式1;结果为假,执行表达式2。
5.7 运算符的优先级(小括号高于一切)
其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