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一下以前研究过的屏幕传输算法,垫垫底。

屏幕监控是远程控制中的一项主要功能,有了此功能能使操作远程电脑像操作本地电脑一样方便。
实现方法很多,原理就是不断地把远程电脑屏幕的图像发送到本地电脑,本地电脑把图像显示出来。
最早期的实现方法只是不断地传送bmp图像,这样做不仅传输延时很大,且cpu特别是服务端的cpu占用率很大。
为了解决以上两个问题,可以采用传输屏幕变化的部分,传输过程中压缩解压缩的方法。

传输屏幕变化的部分:应用得比较好的有3种方式,1.驱动级的Mirror Driver 、2.GDI+下的算法方式,3.RDP传输协议(远程桌面)

Mirror Driver

大名鼎鼎的VNC就是采用这种技术,屏幕传输像看电影一样非常流畅且cpu占用率为0%~1%。

传统截取屏幕采用api hook方式,调用bitblt截取的是ddb位图,要用getbits转换为dib格式的位图,不仅增加截屏的时间消耗,而且会截取未变化的区域,产生冗余数据。

而使用Mirror Driver的图形驱动技术 ,应用程序调用win32 gdi 函数进行图形输出请求,这个请求通过核心模式gdi发送。核心模式gdi把这些请求发送到相应的图形驱动程序。如,显示器驱动程序,通信流程图如下:


使用这种截屏技术较API Hook截屏方式的优越性在于:

1。驱动截屏技术是一种标准技术,为微软公司所推荐,而API Hook截屏是一种非标准的技术,不为微软公司所推荐。

2。API Hook技术在实际截屏时,采用API函数实现,截取DDB位图,必须经过一次DDB到DIB的转换;而驱动技术直接从其管理的DIB位图(表面)中将截取区域的图形数据拷贝到应用程序,显著的降低了一次截屏的时间消耗。

3。如果屏幕图形小区域范围变化较快,屏幕变化区域矩形坐标R1、R2、R3……、Rn相继到达,由于一次截屏时间消耗降低,区域矩形坐标叠加的概率变小,这样屏幕变化区域及时的得到了处理,不仅增加了连续性,而且产生的数据量很小。

所以无论是做远程桌面还是屏幕录制,基于MirrorDriver的屏幕截取将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无论从性能,占用资源的大小来说都要优于API Hook的截屏方式。

Mirror Dirver 技术涉及核心图形驱动的编写,实现上较为复杂,网络上也没有开源的driver ,但可以利用免费的driver,如Tight VNC中提供的Mirage Driver,UtralVNC中提供的Winvnc video hook driver,下载安装程序安装即可。安装后可以在设备管理器中看到如下所示的图:



调用Mirror Driver 的代码可以从VNC源代码中去挖掘,VNC中都封装好了与Mirror Driver 的调用关系,我们只用关心VNC中封装的一个指向变化矩形的RECT结构和一个指向变化数据的指针。在我们的屏幕传输模块中,服务端发送一个RECT结构,发送一个由数据指针指向的byte[]数组,客户端接收到数据,按RECT结构中的4个点把byte[]数组Paint到Picture控件中,然后再重复上面的操作,即可发送屏幕的变化部分。 虽然使用Mirror Driver 技术cpu占用率小、网络传输数据量小,但是需要安装驱动程序,每次截屏的时候屏幕会出现明显的刷新,且有时处理不当会出现BSOD(Blue Screen Of Death)。对于一个具有高隐蔽性的木马来说Mirror Driver技术来做屏幕传输是不适合的。 **GDI下 的算法方式**: 算法是程序的灵魂,在这里可以看到算法在优化屏幕传输上所起的作用。应用得比较好的算法分为分块异或屏传,固定块隔行扫描,动态分块隔行扫描。


分块异或屏传

原理:前后保存两次bmp位图,把屏幕分成若干块(局域网一般为4~6块,广域网一般为8~32块)并编号,前后两副位图分别按对应编号块逐个像素点做异或(XOR)操作,若异或后的结果全是零,证明两个被分块的位图相等,不为零则两个被分块的位图不相等,不相等则把异或的结果进行压缩,并发送。

每个块处理完后,则把后一副图像记为前一副图像,再保存一副bmp位图作为后一副图像,再执行前面的分块异或发送操作。


注意这里为什么要每个像素点做异或操作,再压缩发送,而不是每块图像做CRC32,不相同则直接发送图像呢?

因为屏幕上的变化在很短的时间内,往往都是小范围的变化,这就意味着有很多相同的像素点,那么两块图像异或的结果就会有很多的零。

这么多的零经过压缩算法压缩,数据量会减少很多。比如 经过压缩后,10000001 可以表示为10*61的形式,当然压缩算法不只是压缩连续的0或1。

经过以上算法优化传输屏幕变化,实际的网络传输量会变得很小,屏幕传输流畅,著名的灰鸽子屏幕传输就采用此算法。 固定块隔行扫描,动态分块隔行扫描

Radmin影子远程控制系统相信很多人都知道,用到4899端口,早期系统管理员用来管理远程的计算机。速度很快,特别是屏幕传输,可以和3389远程桌面媲美。

Radmin是俄罗斯人编写的收费软件,没有开源的代码,隔行扫描算法最初是受到其反汇编代码启发得来的。

原理:前后保存两次bmp位图,把屏幕分成若干块并编号,前后两副位图分别按对应编号块对比,对比的方法是,隔若干行(一般是10行)对比前后两幅图像的一行中的像素点是否相同,若不同则压缩发送当前块中的图像。

因为是隔若干行对比一行,所以叫隔行扫描。只用扫描少数的行,就可以判断屏幕变化的部分,速度是很快的。

接着,有人提出这样每次只能扫描那些固定的行,所以每次重新扫描时会对上次扫描的行编号+n行,这样就避免了总是扫描相同的行,称为“百叶窗”技术。

随后算法经过优化,出现了“动态分块隔行扫描”算法,应用此算法,速度更快。

原理:在固定块隔行扫描的基础上,改“把屏幕分成若干块”为“由屏幕的变化区域动态确定要发送的矩形”。当扫描到有不相同的行时,由一个恒定的值确定变化矩形的宽,然后在这个宽度范围内向左和向右对比像素点,确定变化矩形的长,再把矩形的坐标点和矩形的图像(byte[]数组)保存到发送队列,接着由之前 扫描行的编号+矩形的宽度所得的行编号开始扫描,重复上面的操作,扫描到屏幕的最后一行为止,最后服务端传输发送队列的数据到客户端。客户端按矩形的坐标和数据,把矩形paint到picture控件上。

动态分块隔行扫描示意图:


近期,在动态隔行扫描算法的基础上,又发展起来“热点追踪”的思想,即跟踪鼠标的操作,因为这是最容易引起变化的地方,因为鼠标的移动,鼠标的点击,屏幕都会变化。

在我开发的程序中,使用了“动态分块隔行扫描+热点追踪”的算法,速度流畅,cpu占用率小。

远程传输屏幕图象,有人知道比 hook ,还快的吗?

 (2) API Hook技术在实际截屏时,采用API函数实现,截取DDB位图,必须经过一次DDB到DIB的转换;而驱动技术直接从其管理的DIB位图(表面)中将截取区域的图形数据拷贝到应用程序,显著的降低了一次截屏的时间消耗

  计算机屏幕图像的截取在屏幕的录制、计算机远程控制以及多媒体教学软件中都是关键术,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有多种截屏方法,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如何快速有效的截取DBI(Device-Independent Bitmap)格式的屏幕图形数据现在商业软件流行的截屏技术主要采取的Api Hook技术,但这种技术一次截屏仍有较大的时间消耗,这样就对运行软件的硬件仍有较多的限制,而且是一种非标准的技术,不为微软公司所推荐 

  1截屏技术 

  1.1使用api hook技术 

  使用api hook技术截屏基于一下的原理;多数屏幕图形的绘制都是通过调用用户态gdi32.dll中的绘图函数实现的,如果利用api hook技术拦截系统中所有对这些函数的调用,就可以得到屏幕图形刷新或变化的区域坐标;然后使用api函数bitblt将刷新或者变化后的屏幕区域的ddb格式的位图拷贝到内存中,接着使用函数getbits将ddb位图转换为dbi位图,最后压缩、存储或者传输 

  这种方案只有捕捉到变化,才进行截屏这样每次截屏都是有效的操作每次(第一次除外)仅截取了栓新或变化部分,从根本上解决了数据量大的问题但是这种技术仍然有一下缺点:1实际截屏采用的api函数,截取的是ddb位图,要经过一次格式转换,耗时较大2如果屏幕变化区域矩形的坐标r1、r2、……rn相继到达,为了不是屏幕变化的信息丢失,通常不是逐个截取,而是将矩形坐标合并,这样就可以截取并未变化的区域,不经增加截屏的时间消耗,而且产生冗余数据3该技术不支持directdraw技术,由于应用程序可能使用directdraw驱动程序进行直接操纵显示内存、硬件位块转移,硬件重叠和交换表面等图形操作,而不必进行gdi调用,所以此时api hook技术将失去效用,不能捕捉屏幕变化4api hook技术在屏幕取词,远程控制和多媒体教学中都有实际的应用,但是这种技术是一种非标准的技术,微软公司并不推荐使用 

  1.2 使用图形驱动技术 

  该技术的原理:应用程序调用win32 gdi 函数进行图形输出请求,这个请求通过核心模式gdi发送核心模式gdi把这些请求发送到相应的图形驱动程序如,显示器驱动程序,通信流如图现将该技术详细解释如下: 


android 计算屏幕的sw 屏幕算法_分块

 

   .JPG(图片地址) 

  (1)显示器驱动输出一系列设备驱动程序接口DDI(Device Driver Interface)函数供GDI调用信息通过这些入口点的输入/输出参数在GDI和驱动程序之间传递 

  (2) 在显示器驱动加载时,GDI调用显示器驱动程序函数DrvEnableDriver,在这里我们向GDI提供显示器驱动支持的,可供GDI调用的DDI函数入口点,其中部分时将要Hook的图形输出函数 

  (3) 在GDI调用函数DrvEnableDriver成功返回后,GDI调用显示器驱动的DrvEnablePDEV函数,在这里可以设置显示器的显示模式,然后创建一个PDEV结构,PDEV结构是物理显示器的逻辑表示 

  (4) 在成功创建PDEV结构之后,显示驱动为视频硬件创建一个表面,该表面可以是标准的DIB位图管理表面,然后驱动程序使该表面与一个PDEV结构相关联,这样显示驱动支持的所有绘画操作都将在该DIB位图表面上进行 

  (5) 当应用程序调用用户态GDI32.DLL中的绘图函数发出图形请求时,该请求将图形引擎通过相应的DDI函数发送到显示驱动,显示驱动程序将这次图形变化事件通知应用程序 

  (6) 应用程序接受到通知后,调用函数ExtEscape发出一个请求,并通过参数传递一个缓冲区Buffer,图形引擎调用DDI函数DrvEscape处理应用层的ExtEscape调用,将变化部分的图形数据从其创建的表面拷贝Buffer,这样数据就从核心层图形驱动传到应用层 

  (7) 应用程序接收到的图形数据已是DIB标准格式,所以可以直接进行压缩传输或储存 

  1.3图形驱动技术的特点 

  上面叙述了采用图形驱动实现屏幕实现截屏的原理和过程,可以看出这种技术涉及核心图形驱动的编写,实现上较为复杂,而其具备的优点主要为: 

  (1) 驱动技术只截取变化的屏幕区域,这一点与API Hook技术相当;但驱动技术是一种标注技术,为微软公司所推荐 

  (3) 如果屏幕图形小区域范围变化较快,屏幕变化区域矩形坐标R1、R2、R3……、Rn相继到达,由于一次截屏时间消耗降低,区域矩形坐标叠加的概率变小,这样屏幕变化区域及时的得到了处理,不仅增加了连续性,而且截屏时间消耗和产生的数据量一般不会出现峰值,这也是这种技术的优越之处 

  经过以上对比,无论是做远程桌面还是屏幕录制,基于MirrorDriver的屏幕截取将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无论从性能占用资源的大小(主要是cpu),取得的数据量来说都要优于Hook 

  最近在做远程桌面的传输,所以有必要研究一下Mirror,这项技术在很多软件中都有应用但是开源的driver我还没有看见过,因为没有精力去编写所以才用网上的免费的driver同时也提供了api文档 

  driver内部实现的原理大致就是把显示输出拷贝到一个缓冲区当中,并且记录每次屏幕更新的矩形区域根据这些输出,应用程序就很容易得到缓冲区中的数据了 







yangdahua

2010-12-15 19:49

顶。


天佑战士

2010-12-15 19:53

转的至少把 回车 弄上啊


mixingyu

2010-12-15 20:12

引用


引用第2楼天佑战士于2010-12-15 19:53发表的  :
转的至少把 回车 弄上啊 





9494


wangzexi

2010-12-15 20:22

#换行符


zzh5410166

2010-12-15 20:42

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有多种截屏方法

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如何快速有效的截取DBI(Device-Independent Bitmap)格式的屏幕图形数据

现在商业软件流行的截屏技能主要采取的Api Hook技能

但这种技能一次截屏仍有较大的时间耗损

这样就对运行软件的硬件仍有较多的限制

而且是一种非标准的技能

不为微软公司所推荐

1截屏技能

1.1使用api hook技能

使用api hook技能截屏基于一下的原理;多数屏幕图形的绘制都是通过挪用用户态gdi32.dll中的画图函数使成为事实的

如果利用api hook技能中途阻挡系统中所有对这些函数的挪用

就可以患上到屏幕图形刷新或变化的区域坐标;然后使用api函数bitblt将刷新或者变化后的屏幕区域的ddb格式的位图拷贝到内存中

接着使用函数getbits将ddb位图转换为dbi位图

最后压缩、存储或者传输

这种方案只有捕捉到变化

才进行截屏

这样每一次截屏都是有效的操作

每一次(第一次除外)仅截取了栓新或变化部分

从根本上解决了数据量大的问题

但是这种技能仍然有一下缺点:1实际截屏采用的api函数

截取的是ddb位图

要经过一次格式转换

耗时较大

2如果屏幕变化区域长方形的坐标r1、r2、…rn相继到达

为了不是屏幕变化的信息丢掉

通常不是逐个截取

而是将长方形坐标合并

这样就可以截取并未变化的区域

不经增长截屏的时间耗损

而且产生冗余数据

3该技能不支持directdraw技能

由于应用步伐可能使用directdraw驱动步伐进行直接操纵预示内存、硬件位块转移

硬件重叠和交换外貌等图形操作

而不必进行gdi挪用

所以此时api hook技能将掉去效用

不克不及捕捉屏幕变化

4api hook技能在屏幕取词

远程控制和多媒体讲授中都有实际的应用

但是这种技能是一种非标准的技能

微软公司并不推荐使用

1.2使用图形驱动技能

该技能的原理:应用步伐挪用win32gdi函数进行图形输出哀求

这个哀求通过核心标准样式gdi发送

核心标准样式gdi把这些哀求发送到响应的图形驱动步伐


预示器驱动步伐

通信流如图

现将该技能详细解释如下:

(1)预示器驱动输出一系列设备驱动步伐接口DDI(Device Driver Interface)函数供GDI挪用

信息通过这些入口点的输入/输出参数在GDI和驱动步伐之间传递

(2)在预示器驱动加载时

GDI挪用预示器驱动步伐函数DrvEnableDriver

在这里我们向GDI提供预示器驱动支持的

可供GDI挪用的DDI函数入口点

其中部分时将要Hook的图形输出函数

(3)在GDI挪用函数DrvEnableDriver成功返回后

GDI挪用预示器驱动的DrvEnablePDEV函数

在这里可以设置预示器的预示标准样式

然后创立一个PDEV布局

PDEV布局是物理预示器的逻辑表示

⑷在成功创立PDEV布局之后

预示驱动为视频硬件创立一个外貌

该外貌可以是标准的DIB位图管理外貌

然后驱动步伐使该外貌与一个PDEV布局相关联

这样预示驱动支持的所有绘画操作都将在该DIB位图外貌上进行

(5)当应用步伐挪用用户态GDI32.DLL中的画图函数拍发图形哀求时

该哀求将图形引擎通过响应的DDI函数发送到预示驱动

预示驱动步伐将这次图形变化事件通知应用步伐

⑹应用步伐接受到通知后

挪用函数ExtEscape拍发一个哀求

并通过参数传递一个缓冲区Buffer

图形引擎挪用DDI函数DrvEscape处理应用层的ExtEscape挪用

将变化部分的图形数据从其创立的外貌拷贝Buffer

这样数据就从核心层图形驱动传到应用层

⑺应用步伐接收到的图形数据已是DIB标准格式

所以可以直接进行压缩传输或存储

1.3图形驱动技能的特点

上面叙述了采用图形驱动使成为事实屏幕使成为事实截屏的原理和过程

可以看出这种技能涉及核心图形驱动的编写

使成为事实上较为庞大

而其具备的优点主要为:

(1)驱动技能只截取变化的屏幕区域

这一点与API Hook技能相当;但驱动技能是一种标注技能

为微软公司所推荐

(2)API Hook技能在实际截屏时

采用API函数使成为事实

截取DDB位图

必须经过一次DDB到DIB的转换;而驱动技能直接从其管理的DIB位图(外貌)中将截取区域的图形数据拷贝到应用步伐

显著的降低了一次截屏的时间耗损

(3)如果屏幕图形小区域规模变化较快

屏幕变化区域长方形坐标R1、R2、R3…、Rn相继到达

由于一次截屏时间耗损降低

区域长方形坐标叠加的概率变小

这样屏幕变化区域及时的患上到了处理

不仅增长了连续性

而且截屏时间耗损和产生的数据量一般不会出现峰值

这也是这种技能的优越之处

经过以上对比

无论是做远程桌面还是屏幕录制

基于MirrorDriver的屏幕截取将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无论从性能占用资源的巨细(主要是cpu)

取患上的数据量来说都要优于Hook

最近在做远程桌面的传输

所以有必要研究一下Mirror,这项技能在许多软件中都有应用

但是开源的driver我还没有瞥见过

因为没有精力去编写

所以才用网上的免费的driver同时也提供了api文档

driver内部使成为事实的原理大抵就是把预示输出拷贝到一个缓冲区当中

并且记载每一次屏幕更新的长方形区域

根据这些输出

应用步伐就很容易患上到缓冲区中的数据了


总结:在这里可以看到算法的力量了,为什么会创造出这么好的算法呢? 其实万变不离其中,以上算法都衍生于《计算机程序设计的艺术》一书中所介绍的算法。“动态分块”的思想来自“动态规划”算法,“固定分块”的 思想来自“分治法”,分而治之的思想。
压缩解压缩:在屏幕传输中压缩算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屏幕传输的流畅度和cpu的占用率。压缩图像的算法很多,JPEG、Huffman、RLE(Run Length Encode)、LZW等,TSP木马选用的LZW压缩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