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Dubbo还是JSF等RPC框架,一般都会把接口分为2部分:

1,服务端(provider)

2,客户端(consumer)

 

由于,客户端与服务端可能不在同一个应用中,所以客户端一般在调用服务端的接口时,通常会返回一个结果实体,来标明这一次请求操作是否成功。

例如:

  

public class BaseResultDto<T> {

    /**
     * 是否操作成功
     */
    private boolean success;

    /**
     * 提示信息
     */
    private String msg;
    /**
     * 操作结果
     */
    private T result;
}

 

客户端在拿到这个实体后,可以明确得知,这一次操作是否成功。

但是防御式编程中,我们应该对一切未知的接口都持有怀疑态度,况且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如果服务端出现异常怎么办?”

网上有2中答案:

  1,直接将异常抛出去,经过RPC序列化后,客户端进行展示。

  2,不抛异常出去,服务端进行全方位拦截,拦截到后,通过BaseResultDto,告诉客户端现在服务端出现异常了。

 

但是各自的缺点很明显:

  1,服务端与客户端,很可能不在同一个应用中,所以各自会依赖不同的jar包,比方说:服务端抛出了个spring的duplicateKeyException,但是客户端并没用引用spring的相关jar包,这样就会导致:抛出异常后,由于客户端没有依赖这个类,最终抛出个ClassNotDefError,注意是Error不是Exception。如果客户端只对Exception进行捕获的话,会导致直接抛到最顶层。可能日志、重试等都没了。

  2,全方位拦截后,可能返回的结果中只会告诉客户端:“系统出现异常”,无法准确通过日志去定位问题。

 

最终解决方案:

  将2者折中处理,服务端全方位进行拦截,如果出现异常后,把异常信息转换成字符串,然后把异常信息返回到客户端中:

  

public class BaseResultDto<T> {

	/**
	 * 是否操作成功
	 */
	private boolean success;

	/**
	 * 提示信息
	 */
	private String msg;
	/**
	 * 操作结果
	 */
	private T result;

	/**
	 * 异常堆栈信息
	 */
	private String errorTrace;
}

  errorTrace就是存储异常对战信息的属性,这样如果客户端检测到success为false,这样就可以直接把errorTrace打到log中,方便定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