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jectId

    ObjectId 是"_id" 的默认类型。它设计成轻量型的,不同的机器都能用全局唯一的同种方法方便地生成它。这时MongoDB 采用ObjectId,而不是其他比较常规的做法(比如自动增加的主键)的主要原因。

    MongoDB 从一开始就设计用来作为分布式数据库,处理多个节点是一个核心要求。最重要的是ObjectId 类型在分片环境中容易生成。

    ObjectId 使用12 字节的存储空间,每个字节两位十六进制数字,是一个24 位的字符串。

    

mongodb字段double mongodb objectid string_客户端

    前4 个字节是从标准纪元开始的时间戳,单位为秒。这会带来一些有用的属性。时间戳,与随后的. 5 个字节组合起来,提供了秒级别的唯一性。

    这4 个字节也隐含了文档创建的时间。绝大多数驱动都会公开一个方法从ObjectId 获取这个信息。

    接下来的3 字节是所在主机的唯一标识符。通常是机器主机名的散列值。这样就可以确保不同主机生成不同的ObjectId,不产生冲突。

 

    前9 字节保证了同一秒钟不同机器不同进程产生的ObjectId 是唯一的。后3 字节就是一个自动增加的计数器,确保相同进程同一秒产生的ObjectId 也是不一样的。同一秒钟最多允许每个进程拥有2563(16 777 216)个不同的ObjectId。

 



_id

    实际开发中,MongoDB 中存储的文档的 _id,这个键的值可以是任何类型。每个文档都有唯一的"_id" 值,来确保集合里面每个文档都能被唯一标识。   如果插入文档的时候没有"_id" 键,系统会自动帮创建一个,且默认是个ObjectId 对象。

 

    虽然ObjectId 设计成轻量型的,易于生成,但是毕竟生成的时候还是产生开销。在客户端生成体现了MongoDB 的设计理念:能从服务器端转移到驱动程序来做的事,就尽量转移。这种理念背后的原因是,即便是像MongoDB 这样的可扩展数据库,扩展应用层也要比扩展数据库层容易得多。将事务交由客户端来处理,就减轻了数据库扩展的负担。

    在客户端生成ObjectId,驱动程序能够提供更加丰富的API。例如,驱动程序可以有自己的insert 方法,可以返回生成的ObjectId,也可以直接将其插入文档。如果驱动程序允许服务器生成ObjectId,那么将需要单独的查询,以确定插入的文档中的"_id" 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