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述
TCP/IP协议
ISP(因特网服务提供者):ISP拥有从因特网管理机构申请到的多个IP地址,同时拥有通信线路、路由器等连网设备。
NAP(网络接入点):主要向各个ISP提供交换设施,使它们能够互相通信。又称为对等点,即接入到NAP的设备不存在从属关系二都是平等的。
因特网的组成:边缘部分和核心部分
边缘系统—— 端系统中运行的程序之间的通信方式:客户服务器方式(C/S)和对等方式(P2P)。C/S方式中客户程序需要知道服务程序的地址,反之不需要。P2P方式中两个主机兼有客户和服务的功能。
因特网的核心部分——路由器(router):实现分组交换的计算机。
电路交换、分组交换和报文交换:
电路交换:整个报文的比特流连续地从源点直达终点,好像在一个管道中传送。
报文交换:整个报文,相邻结点,查找转发表后转发到下一个结点。
分组交换:单个分组(整个报文的一部分)。
若要连续传送大量的数据,传送时间远大于连接建立时间,选择电路交换。突发数据,选择后两者(不需要预先分配传输带宽),其中分组交换灵活性更好。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
速率(数据率/比特率)
带宽
吞吐量
时延: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
处理时延:路由器;排队时延:分组进入路由器。
时延带宽积:从发送端发出的但尚未达到接收端的比特。只有时延带宽积都被占用,链路才得到充分的利用。
往返时间(Round-Trip Time):往返时间带宽积的意义是当发送方连续发送数据时,即使能够及时收到对方的确认,但已经将这么多比特发送到链路上了。
利用率:信道利用率和网络利用率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的各层及其协议的集合。
具有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
应用层
运输层:进程之间的通信
网络层:主机之间的通信
数据链路层:针对两个相邻结点之间(主机和路由器之间或者两个路由器之间 )传送数据是直接的这种情况。
物理层
每层加上控制信息后成为下一层的数据单元,每层剥离控制信息后成为上一层的数据单元。到物理层之前不需要加上控制信息(物理层中传送的是比特流,传送比特流时从首部开始)。
“对等层”之间的通信
实体、协议、服务和服务访问点(Service Access Point)
协议与服务:在协议的控制下,两个对等实体间的通信使得本层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要实现本层协议,还需要使用下一层所提供的服务。
TCP/IP的体系结构
应用层
运输层
网际层
网络接口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