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比较全面的介绍了当时药商、医生、医疗信息系统的弊端和局限,也展望了未来药商、医生、医疗信息系统的改良方式,以及改良的过程中会遇到的种种困难。
       老师认为当前医疗系统给绝大多数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精神上和经济上的伤害,老师提出当前市面上药商对药物所做的临床实验得出的结论出自一个群体,而这个群体的身体状况跟其他每个用药的个人身体情况存在很大的出入,所以统一的剂量并不适合每一个人,临床实验表明药品只对百分之几的人受益,而其它人服不服药要身体表征都一样,所以需要想办法找出那百分之几的受益人,避免人们过度用药,在经济和精神上带来损失。但是药商和医生有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因为对于药商来讲这样做缩小了药物的受用群体,对于医生来讲开处方时需要获取更多的数据来得出最终药品的剂量在多少。
       老师描述了老一代血糖监测方式的不方便性和局限性,需要从手指抽血,并且不能实时监测,体验也很不好,当时有一种GCM实时动态血糖监测系统,需要在腹部下注入一个检测仪,不需要抽血,它会每五分钟往自动接收仪发送血糖数据,在这期间患者可以锻炼和洗澡,但是GCM的检测仪每三到五天需要换一次,每个价格在一百多美金,接收仪的价格在一千多美金,且每天都需要抽血对比一下血糖的数据,所以GCM并不适合非糖尿病患者,老师认为下一个血糖监测系统可以通过往血管中注入纳米因子,实时往智能手机中传递数据,且智能手机能直接解析数据,患者能在手机上查看血糖含量来注射胰岛素,同时老师也提到纳米因子反馈的数据的准确性至关重要,如果反馈的数据有误,那可能会造成更大的伤害,所以需要确认纳米因子能反馈高度精确的数据才能投入使用。
       老师描述了老一代心率检测仪的不方便和局限性,需要由一个大盒子连接多根数据线,在把数据线的接口贴在患者胸部监测心率,监测时无法锻炼和洗澡,也无法每时每刻监测心率。1999年一家风险投资公司开发出移动心率监测仪,通过互联网可以持续数天或数周监测心率数据,但是数据不能直接分析,需要传送到数据中心解析后才能分析;后又出现邮政监测贴,这种技术能监测患者七天的心率数据,然后患者将监测贴寄送到医院;当时又有一家公司在移动智能手机背面贴两个小盒子,用两只手的各一只手指贴在两个盒子上或直接把盒子贴在胸部上,几分钟就能打印出心电图,可以直接在手机上显示出心电图,也可以将心电图传送到互联网。老师提到下一代的心率检测器应该能自动收集心率数据,并把异常数据发送给医生,医生给出治疗建议通过短信或其它方式发送到患者。
       老师提到了一种实时数据监测方式,通过食入身体里的电子监测仪,将信号发送到贴在身体上的信号接收仪,再将信号通过互联网发送到手机。这种数据传输有两种方式:一、电子监测仪将数据发送到信号接收仪,信号接收仪在把数据发送到服务器端,进行相关数据治理,在把最终的结果推送到手机App;二、电子监测仪将数据发送到信号接收仪,信号接收仪将数据发送到手机App进行相应的数据治理并展示,同时手机App把数据传送到服务器端,但是此时传送到服务器的是原始数据还是治理后的数据,据此分析,应该是要传原始数据,或都传送,有待证实。现在市面上的方案提供商是通过那种方案来做的,可以多了解学习。
       后面大部分老师提到的生物学,药品、器械的发展过程和专有名词都不理解,如一种疾病的发展过程,在病状显示出来前,人体基因的突变过程,包括体内各种蛋白质的生成等等,病状显示出来后的各种变化,绝大部分不理解。但是老师描述的全基因监测在技术上和价格上的发展过程有浅显的了解,全基因监测让人类能更加清晰的了解疾病,为治疗疾病和预防疾病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依据;癌症基因监测对于癌症的治疗方式和治疗效果比传统的方式好很多,未来癌症有望大大提高。

        对于老师描述的生物学相关的知识,如疾病发展过程中,身体中各种因素的变化;药商、医生和生命科学产业他们由于利益关系,他们对新临床试验方式和医疗数据实时收集,以及信息系统持什么样的态度,有待多多了解,建议再继续阅读本书,甚至多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