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中的树

  • 说起树,我们最早是在大学学的八大数据结构:

数组,栈,队列,链表,树,散列表,堆,图

平常我们常用的可能就是数组,队列,链表,散列表这四种,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常用这几种?树和这几种数据结构有什么区别呢?

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要弄清楚这几个是什么东西

  1. 数组:同一中元素类型的有限个元素排列起来的一个集合
  2. 队列:一种特殊的线性表,先进先出
  3. 链表:在屋里单元上非连续的存储结构,元素间的顺序由指针链接次序完成
  4. 散列表:也叫哈希表,由key-value组成,可根据key直接找到对应的数据value
  5. 那么树是一个什么东西呢?

树是一种抽象数据类型或是实现这种抽象数据类型的数据结构,用来模拟具有树状结构性质的数据集合。它是由n(n>0)个有限节点组成一个具有层次关系的集合。把它叫做“树”是因为它看起来像一棵倒挂的树,也就是说它是根朝上,而叶朝下的。它具有以下的特点:

    ①每个节点有零个或多个子节点;

    ②没有父节点的节点称为根节点;

    ③每一个非根节点有且只有一个父节点;

④除了根节点外,每个子节点可以分为多个不相交的子树;

Java 中有没有树类 java有没有自带树_子树

这些是数据结构中的定义:

  • 那么java中的树,集合又是什么样的呢?
  1. java中的集合框架:

Java 中有没有树类 java有没有自带树_链表_02


这就是java的集合框架结构,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常用的几种:

List类型的arraylist,linkedlist

Set类型的hashset

Map类型的hashmap,linkedhashmap都在这里面


  1. 那么我们看一下arraylist的内部实现

我们一般都是直接

List<String> xxx = new arraylist<>();

那么这样的内部是什么呢?

Java 中有没有树类 java有没有自带树_Java 中有没有树类_03

Java 中有没有树类 java有没有自带树_链表_04




这也就是说我们这样直接是创建了一个object类型的空数组,

那么指定大小的arraylist呢?

Java 中有没有树类 java有没有自带树_子树_05




这些都是很简单明了的 ,那么我们来看看arraylist的扩容过程

Java 中有没有树类 java有没有自带树_子树_06


Java 中有没有树类 java有没有自带树_Java 中有没有树类_07

Java 中有没有树类 java有没有自带树_红黑树_08


就是说每次扩容一般情况是扩容1.5倍原先的长度


  1. 那么linkedlist呢?

Linkedlist是内部有一个


每个元素都会创建一个node,有2个指针指向前面和后面的node

Java 中有没有树类 java有没有自带树_红黑树_09


Linkedlist中有



首节点和尾部节点的指针,方便我们在记录链表的首尾

那么链表是什么样的add过程呢?


set过程


那么vector呢

其实vector和arraylist 一样,就是add加上了synchronized关键字


  1. 这里比较下vector,arraylist,linkedlist?
  2. 相比linkedlist,arraylist查找方便,但删除,插入中间元素困难,但删除插入最后一个元素不困难
  3. Arraylist和vector存在扩容的问题,arraylist一次扩容1.5倍,而vector默认是2倍,而linkedlist没有这个问题
  4. 相比arraylist,vector更安全,但更加消耗性能,反而在使用中基本不适用


  • 那么set呢?
  1. hashSet


从这个构建函数可以看得出来:

Hashset能够保证每个元素的唯一性,就是使用的hashmap来存储数据

他所有的操作都是对他的这个hashmap的操作

  • Hashmap
  1. 其实我们大家都知道hashmap在jdk1.8中底层就用了树(红黑树),他的总体架构是:

数组+链表+红黑树

既然说了jdk1.8,那么我们先说下jdk1.7中hashmap的结构:

数组+链表

他们之间的差别就是:

当hash碰撞时,都开始使用链表处理碰撞,但1.8之后,当链表长度>=8时,将链表转成红黑树,大大减少查找时间,当节点<=6时,他又会变成链表

Hashmap的结构图:




从这3张图: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

当一个元素进入hashmap时,先根据key的hashcode比较,看是否发生碰撞,没有则在数组的位置上创建一个node来存放该元素,当发生碰撞时,则在碰撞的位置的链表尾部上添加该元素的node

当链表的元素大于8时,呢么他会转成红黑树

  

红黑树的类:


这里树先放一下,我们回到hashmap

我们上面各种集合都涉及到扩容,那么hashmap怎么扩容呢?

Hashmap默认初始大小是10,加载因子默认是0.75,也就是说当hashmap中插入的元素大于总容量的0.75时,hashmap就会发生扩容,扩容的默认比例是,扩容到原先的2倍。我们看下源代码:

  

说到这,我感觉集合说的也差不多了,正式进入树

树是由结点或顶点和边组成的(可能是非线性的)且不存在着任何环的一种数据结构。没有结点的树称为空(null或empty)树。一棵非空的树包括一个根结点,还(很可能)有多个附加结点,所有结点构成一个多级分层结构。


  1. 按分叉来区分:二叉树,多路树


二叉树的遍历方法:

1.先序遍历:按照根节点->左子树->右子树的顺序访问二叉树

  

先序遍历:(1)访问根节点;(2)采用先序递归遍历左子树;(3)采用先序递归遍历右子树;


(注:每个节点的分支都遵循上述的访问顺序,体现“递归调用”)


先序遍历结果:A BDFE CGHI


思维过程:(1)先访问根节点A,


(2)A分为左右两个子树,因为是递归调用,所以左子树也遵循“先根节点-再左-再右”的顺序,所以访问B节点,


(3)然后访问D节点,


(4)访问F节点的时候有分支,同样遵循“先根节点-再左--再右”的顺序,


(5)访问E节点,此时左边的大的子树已经访问完毕,


(6)然后遵循最后访问右子树的顺序,访问右边大的子树,右边大子树同样先访问根节点C,


(7)访问左子树G,


(8)因为G的左子树没有,所以接下俩访问G的右子树H,


(9)最后访问C的右子树I


2.中序遍历:按照左子树->根节点->右子树的顺序访问


中序遍历:(1)采用中序遍历左子树;(2)访问根节点;(3)采用中序遍历右子树


中序遍历结果:DBEF    A    GHCI


3.后序遍历:按照左子树->右子树-->根节点的顺序访问

  

后序遍历:(1)采用后序递归遍历左子树;(2)采用后序递归遍历右子树;(3)访问根节点;


后序遍历的结果:DEFB  HGIC   A


二叉查找树

二叉查找树也称为有序二叉查找树,满足二叉查找树的一般性质,是指一棵空树具有如下性质:
任意节点左子树不为空,则左子树的值均小于根节点的值
任意节点右子树不为空,则右子树的值均大于于根节点的值
任意节点的左右子树也分别是二叉查找树
没有键值相等的节点

局限性及应用
一个二叉查找树是由n个节点随机构成,所以,对于某些情况,二叉查找树会退化成一个有n个节点的线性链.如下图:



  1. AVL树

AVL树是带有平衡条件的二叉查找树,和红黑树相比,它是严格的平衡二叉树,平衡条件必须满足(所有节点的左右子树高度差不超过1).不管我们是执行插入还是删除操作,只要不满足上面的条件,就要通过旋转来保持平衡,而旋转是非常耗时的

使用场景:

AVL树适合用于插入删除次数比较少,但查找多的情况。
也在Windows进程地址空间管理中得到了使用
旋转的目的是为了降低树的高度,使其平衡
AVL树特点:
AVL树是一棵二叉搜索树
AVL树的左右子节点也是AVL树
AVL树拥有二叉搜索树的所有基本特点
每个节点的左右子节点的高度之差的绝对值最多为1,即平衡因子为范围为[-1,1]


  1. 红黑树

一种自平衡二叉查找树, 通过对任何一条从根到叶子的路径上各个节点着色的方式的限制,红黑树确保从根到叶子节点的最长路径不会是最短路径的两倍,用非严格的平衡来换取增删节点时候旋转次数的降低,任何不平衡都会在三次旋转之内解决

使用场景:

红黑树多用于搜索,插入,删除操作多的情况下

原因:
红黑树的查询性能略微逊色于AVL树,因为比AVL树会稍微不平衡最多一层,也就是说红黑树的查询性能只比相同内容的AVL树最多多一次比较,但是,红黑树在插入和删除上完爆AVL树,AVL树每次插入删除会进行大量的平衡度计算,而红黑树为了维持红黑性质所做的红黑变换和旋转的开销,相较于AVL树为了维持平衡的开销要小得多

性质:
1.节点是红色或黑色。
2.根节点是黑色。
3.每个叶子节点都是黑色的空节点(NIL节点)。
4 每个红色节点的两个子节点都是黑色。(从每个叶子到根的所有路径上不能有两个连续的红色节点)
5.从任一节点到其每个叶子的所有路径都包含相同数目的黑色节点。




说完了概念,我们来看下红黑树的基本操作:

  1. 右旋:就是把头上的节点向右转一下


  1. 左旋:把头上的节点向左转一下


看到这,大家有个印象,我们来看下代码:


    

  


   


这个代码是将链表的node转换成红黑树的treenode,当转成treenode之后,我们就会进行红黑树的形成:






  











树形成后,我们要平衡树




















平衡树,当我们发现不是红黑树之后,需要左旋和右旋


     这样我们才能得到一颗红黑树   右旋














这是只分析了1种情况,那么另外3种情况呢?


  1. 需要先5和7调换位置,在进行右旋
  2. 需要左旋
  3. 需要12和15调换位置,再进行左旋


了解这之后我们无论红黑树有几层,我们都只需要找到这样的3个点就能进行红黑树的旋转,最后形成一颗红黑树。


那么红黑树的删除过程是怎么一个样子呢?


  1. 这里先判断是否有个和hashcode碰撞的node,如果有,切key相同,则直接删除
  2. 如果key不同,则判断是否是链表还是红黑树
  3. 如果是红黑树再调用getTreeNode方法
  4. 删除找到的节点


    1. 红黑树查找节点:


    1. 红黑树删除节点:

   先找到删除的节点,并将替换节点替换删除的节点



当删除的节点是黑色的时候,就是影响了红黑树的黑色高度的时候,这样就违反了红黑树的第5条,所以调用


说到这,红黑树就基本说完了,现在让我们看看B树和B+树

  • B树:


  1. 所有键值分布在整颗树中(索引值和具体data都在每个节点里);
  2. 任何一个关键字出现且只出现在一个结点中;
  3. 搜索有可能在非叶子结点结束(最好情况O(1)就能找到数据);
  4. 在关键字全集内做一次查找,性能逼近二分查找;
  5. 非叶子结点   关键字:K[1], K[2], …, K[M-1];且K[i] < K[i+1];即关键字时有序的;孩子指针:P[1], P[2], …, P[M];其中P[1]指向关键字小于K[1]的子树,P[M]指向关键字大于K[M-1]的子树,其它P[i]指向关键字属于(K[i-1], K[i])的子树;


既然前面我们说了红黑树,avl树查询很快,为什么又要B树呢?

  1. 当数据量太大,内存存不下时,数据只能放在磁盘上,而磁盘和内存间的访问时间又相差太大,,所以大量时间会用在磁盘IO上,那么我们需要提高程序性能,怎么办,红黑树完全无法做这样的操作:

红黑树的旋转需要全部的数据,而数据现在不能全在内存上

  1. 红黑树的高度相对较大为 log n(底数为2),这样逻辑上很近的节点实际可能非常远,无法很好的利用磁盘预读(局部性原理),当我们读取磁盘一页数据时,他相邻的页也会被读取。

所以出现了B树,而且B树不像红黑树那样只有2个子树,他可以有多个子树,他可以分成4个子树,这样一下就可以排除四分之三的数据,而且B树一般是三层,不会像红黑树那样高度很大,大大节省了大数据量的查询时间


  • B+树


  1. 对于B树的改进,每个节点具有关键字以及孩子指针属性:
  2. 非叶子结点的子树指针与关键字个数相同;
  3. 非叶子结点的子树指针P[i],指向关键字值属于[K[i], K[i+1])的子树(B-树是开区间);
  4. 为所有叶子结点增加一个链指针;
  5. 所有关键字都在叶子结点出现;
  6. 所有关键字都出现在叶子结点的链表中(稠密索引),且链表中的关键字恰好是有序的;不可能在非叶子结点命中;非叶子结点相当于是叶子结点的索引(稀疏索引),叶子结点相当于是存储(关键字)数据的数据层;更适合文件索引系统;

B-树和B+树的区别

1.B+树内节点不存储数据,所有 data 存储在叶节点导致查询时间复杂度固定为 log n。而B-树查询时间复杂度不固定,与 key 在树中的位置有关,最好为O(1)。

如下所示B-树/B+树查询节点 key 为 50 的 data

B-树:

 

从上图可以看出,key 为 50 的节点就在第一层,B-树只需要一次磁盘 IO 即可完成查找。所以说B-树的查询最好时间复杂度是 O(1)。

B+树:

 

由于B+树所有的 data 域都在根节点,所以查询 key 为 50的节点必须从根节点索引到叶节点,时间复杂度固定为 O(log n)。

由此可得:B树的由于每个节点都有key和data,所以查询的时候可能不需要O(logn)的复杂度,甚至最好的情况是O(1)就可以找到数据,而B+树由于只有叶子节点保存了data,所以必须经历O(logn)复杂度才能找到数据

2. B+树叶节点两两相连可大大增加区间访问性,可使用在范围查询等,而B-树每个节点 key 和 data 在一起,则无法区间查找。

 

根据空间局部性原理:如果一个存储器的某个位置被访问,那么将它附近的位置也会被访问。

B+树可以很好的利用局部性原理,若我们访问节点 key为 50,则 key 为 55、60、62 的节点将来也可能被访问,我们可以利用磁盘预读原理提前将这些数据读入内存,减少了磁盘 IO 的次数。

当然B+树也能够很好的完成范围查询。比如查询 key 值在 50-70 之间的节点。


由此可得:由于B+树的叶子节点的数据都是使用链表连接起来的,而且他们在磁盘里是顺序存储的,所以当读到某个值的时候,磁盘预读原理就会提前把这些数据都读进内存,使得范围查询和排序都很快

3.B+树更适合外部存储。由于内节点无 data 域,每个节点能索引的范围更大更精确

这个很好理解,由于B-树节点内部每个 key 都带着 data 域,而B+树节点只存储 key 的副本,真实的 key 和 data 域都在叶子节点存储。前面说过磁盘是分 block 的,一次磁盘 IO 会读取若干个 block,具体和操作系统有关,那么由于磁盘 IO 数据大小是固定的,在一次 IO 中,单个元素越小,量就越大。这就意味着B+树单次磁盘 IO 的信息量大于B-树,从这点来看B+树相对B-树磁盘 IO 次数少。

由此可得:由于B树的节点都存了key和data,而B+树只有叶子节点存data,非叶子节点都只是索引值,没有实际的数据,这就时B+树在一次IO里面,能读出的索引值更多。从而减少查询时候需要的IO次数!

 

从上图可以看出相同大小的区域,B-树仅有 2 个 key,而B+树有 3 个 k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