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分类
nginx 有两种日志:1错误日志: error.log 2访问日志: access.log;
日志路径:/var/log/nginx/
现状
在生产环境中,查看nginx.conf,
由上可知:error.log是打开状态(默认是打开),而access.log日志是关闭状态
解决办法
在实际过程中,有时需要通过acces.log 来分析各个代理服务的访问情况,此时需要打开access.log
打开access.log方法:
- 修改nginx.conf中 access.log
http模块中添加 log_format 和access_log配置,部分代码如下:
|
log_format main参数详见:
各个格式参数的含义
time_local: 访问的时间与时区,比如18/Jul/2012:17:00:01 +0800,时间信息最后的"+0800"表示服务器所处时区位于UTC之后的8小时
$request_time:整个请求的总时间,以秒为单位
$status:记录请求返回的http状态码,比如成功是200。
$upstream_status:upstream状态,比如成功是200.
$body_bytes_sent:发送给客户端的文件主体内容的大小,比如899,可以将日志每条记录中的这个值累加起来以粗略估计服务器吞吐量
$remote_addr:远程客户端的IP地址。
$request:请求的URI和HTTP协议,这是整个PV日志记录中最有用的信息,记录服务器收到一个什么样的请求
$http_referer:记录从哪个页面链接访问过来的(请求头Referer的内容 )
$http_user_agent:客户端浏览器信息(请求头User-Agent的内容 )
$http_x_forwarded_for:客户端的真实ip,通常web服务器放在反向代理的后面,这样就不能获取到客户的IP地址了,通过$remote_add拿到的IP地址是反向代理服务器的iP地址。反向代理服务器在转发请求的http头信息中,可以增加 x_forwarded_for信息,用以记录原有客户端的IP地址和原来客户端请求的服务器地址。
$upstream_response_time 请求过程中,upstream的响应时间,以秒为单位
$upstream_addr:upstream的地址,即真正提供服务的主机地址
$remote_user:远程客户端用户名称,用于记录浏览者进行身份验证时提供的名字,如登录百度的用户名scq2099yt,如果没有登录就是空白。
- 配置然后重新启动nginx
nginx -s stop
nginx
建议
在通常情况下,打开error日志,不打开access日志,因为access日志增城过快,很容易导致磁盘空间不足。只有在需要分析问题的情况下,才打开access日志。
error_log的默认值:
#error_log logs/error.log error;
error_log的语法格式及参数语法说明如下:
error_log <FILE> <LEVEL>;
关键字 日志文件 错误日志级别
关键字:其中关键字error_log不能改变
日志文件:可以指定任意存放日志的目录
错误日志级别:常见的错误日志级别有[debug | info | notice | warn | error | crit | alert | emerg],级别越高记录的信息越少。
生产场景一般是 warn | error | crit 这三个级别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