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实验环境部署

1.1 主机环境 

处理器 Intel(R) Core(TM)2 Duo CPU  2.80GHz

内存 8.00GB

操作系统 WIN7SP1 64bit

1.2虚拟机环境

VMware® Workstation  10.0.2 build-1744117

处理器 2Core

内存 4GB

操作系统 Ubuntu12.04 LTS Desktop 32bit

 

Hadoop与Spark环境在之前的练习中已经搭好。

2 方法介绍

2.1 文本聚类

文本聚类(Text clustering)主要是依据著名的聚类假设:同类的文档相似度较大,而不同类的文档相似度较小。作为一种无监督的机器学习方法,聚类由于不需要训练过程,以及不需要预先对文档手工标注类别,因此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较高的自动化处理能力,已经成为对文本信息进行有效地组织、摘要和导航的重要手段。

文本聚类可以用于生成一篇简明扼要的摘要文档;对搜索引擎返回的结果进行聚类,使用户迅速定位到所需要的信息;对用户感兴趣的文档(如用户浏览器cache中的网页)聚类,从而发现用户的兴趣模式并用于信息过滤和信息主动推荐等服务;数字图书馆服务;文档集合的自动整理等等。

2.2 主要的聚类方法

(1)基于划分的方法

基于划分的聚类算法(Partitioning Method)是文本聚类应用中最为普遍的算法。方法将数据集合分成若干个子集,它根据设定的划分数目k选出k个初始聚类中心,得到一个初始划分,然后采用迭代重定位技术,反复在k个簇之间重新计算每个簇的聚类中心,并重新分配每个簇中的对象,以改进划分的质量。使得到的划分满足“簇内相似度高,簇间相似度小”的聚类原则。典型的划分聚类方法有K-means算法和K-medoids算法,两者的区别在于簇代表点的计算方法不同。前者使用所有点的均值来代表簇,后者则采用类中某个数据对象来代表簇。为了对大规模的数据集进行聚类,以及处理复杂形状的聚类,各类改进的划分算法逐渐增多。

基于划分方法的优点是运行速度快,但该方法必须事先确定k的取值。算法容易局部收敛,且不同的初始聚类中心选取对聚类结果影响较大。为此,应用最广泛的k-means算法有很多变种,他们可能在初始k个聚类中心的选择、相似度的计算和计算聚类中心等策略上有所不同,最终实现聚类结果改进的目标。

(2)基于层次的方法

基于层次的聚类算法(Hierarchical Method)又叫“分级聚类算法”或“树聚类”,它通过分解给定的数据对象集来创建一个层次。这种聚类方法有两种基本的技术途径:一是先把每个对象看作一个簇,然后逐步对簇进行合并,直到所有对象合为一个簇,或满足一定条件为止;二是把所有对象看成一类,根据一些规则不断选择一个簇进行分解,直到满足一些预定的条件,如类的数目达到了预定值,或两个最近簇的距离达到阈值等。前者称为自下而上的凝聚式聚类,后者称为自上而下的分裂式聚类。

(3)基于密度的方法

绝大多数划分算法都是基于对象之间的距离进行聚类,这类方法只能发现圆形或球状的簇,较难发现任意形状的簇。为此,提出了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Density-Based Clustering Method),其主要思想是:只要邻近区域的对象或数据点的数目超过某个阈值,就继续聚类。即对给定类中的每个数据点,在一个给定范围的区域中至少包含某个数目的点,这样就能很好的过滤掉“噪声”数据,发现任意形状的簇。其基本出发点是,寻找低密度区域分离的高密度区域。

(4)基于网格的方法

基于网格的算法(Grid-Based Clustering Method)把对象空间量化为有限数目的单元,形成了一个网络结构。所用的聚类操作都在整个网络结构即量化的空间上进行。这种方法的一个突出的优点就是处理速度很快,其处理时间独立于数据对象的数目,只与量化空间中的每一维的单元数目有关。

(5)基于模型的方法

基于模型的算法(Model-Based Clustering Method)试图优化给定的数据和某些数学模型之间的适应性。这样的算法经常是基于这样的假设,数据是根据潜在的概率分布生成的。它通过为每个聚类假设一个模型来发现符合相应模型的数据对象。根据标准统计方法并综合考虑“噪声”或异常数据,该方法可以自动确定聚类个数,从而得到鲁棒性较好的聚类方法。基于模型的算法主要有两类,分别为统计学方法和神经网络方法。

2.3 K-means算法

K-means算法接受数据集和参数k,经过若干次迭代,将输入的n个数据对象(以m维向量形式表示)划分为k个聚类,使得所获得的聚类满足:

1、 同一聚类中的数据对象的相似度较高(或距离最近);

2、 不同聚类中的数据对象的相似度较低(或距离最远)。

算法流程:

1、 适当选择k个初始中心;

2、 在第i次迭代中,对任意一个样本数据,求其到k个中心的距离,然后将该样本数据归到距离最短的中心所在的类;

3、 对于每个类,利用求均值等方法更新该类的中心值;

4、 对于所有的k个聚类中心,如果经过2、3的某次迭代法更新后,值保持不变,则迭代结束,否则继续迭代。

2.4 Hadoop实现

本次作业的实验数据为大量的中文短文本,包含未分词和已分词两种模式,而对于大规模的中文网站聚类,其流程见下图:

 

文本聚类的python代码 文本 聚类_spark

图1 中文聚类分析

根据这一完整的流程,我们先在hadoop下实现聚类,共有七个源文件:

(1)WordFrequenceInDocument.java

提取中文、分词、去停用词、统计词频

 

(2)WordCountsInDocuments.java

统计每个网页的单词数目

    (3)WordsInCorpusTFIDF.java

统计单词在多少个网页出现,计算TFIDF,建立词表

    (4)DocumentVetorBuid.java

建立网页向量,随机选取K个网页作为中心点

    (5)Kmeans.java

判断网页属于哪一类,更新中心点,最后输出网页所属中心标号

    (6)KmeansDriver.java

控制 Mapreduc的Job顺序,以及K-means迭代流程,设置参数

    (7)DocTool.java

根据网页向量以及所有中心点向量输出网页所属的中心编号

 

 

在处理中文文本的过程中,三个主要的mapreduce过程如下:

 

文本聚类的python代码 文本 聚类_文本聚类的python代码_02

表1 WordFrequenceInDocument

 

文本聚类的python代码 文本 聚类_scala_03

表2 WordCountsInDocuments

 

文本聚类的python代码 文本 聚类_机器学习算法_04

表3 WordsInCorpusTFIDF

网页向量以及初始中心点的选取在Mapreduce 中的过程为:

 

文本聚类的python代码 文本 聚类_文本聚类的python代码_05

表4 DocumentVectorBuild

DocTool简化了Kmeans过程中的代码,将计算网页向量与中心点向量之间的余弦距离,并根据最大的余弦距离判断网页属于哪一类的方法抽象出来, Kmeans 的迭代过程中可以直接在调用,简化了 Kmeans 主类的代码复杂度。

主类由两个Mapreduce 组成,一个是在迭代过程中更新中心点,一个是生成最后的结果,这两个 Mapreduce 的 Mapper 和 Reducer 如下:

 

文本聚类的python代码 文本 聚类_文本聚类的python代码_06

表5 Kmeans聚类

2.5 Spark实现

Spark平台中的实现不需要分别编写Map方法和Reduce方法,而是按照串行程序的正常逻辑顺序来编写。具体实现过程如下:

(1)输入的文件使用Hadoop实现中预处理之后的文件,即样本文本特征向量集合,可以直接进行KMeans聚类的处理;

(2)随机生成k个(k=10)向量(维度和取值范围都与样本文本的特征向量一致)作为初始的k个中心;

(3)使用map操作将每个样本文本特征向量与其所属的类别映射到一起(需要调用方法来计算每个样本文本特征向量到每个中心的距离,返回最近的中心ID);

(4)使用reduce操作按照映射到的中心ID来汇合,汇合的过程中,特征向量每个维度上数值都将累加,计数器也随之增长。然后再使用map操作,计算平均值,即可得到新的k个中心;

(5)计算新的k个中心与旧的k个中心的距离和,若为0(或小于某一阈值)则停止迭代,输出聚类结果,程序结束,否则继续迭代,重复3、4、5。

代码见附录。

3 实验结果统计

经统计,一共12142条样本文本,聚类到k=10类,其中分类是0~9的分别为542、2172、1652、2698、30、2386、303、506、976、877条。

Hadoop的结果:

 

文本聚类的python代码 文本 聚类_hadoop_07

图2 Hadoop结果

Spark的结果:

 

文本聚类的python代码 文本 聚类_scala_08

图3 Spark结果

4 对两个平台上实现方法的对比

(1)Hadoop的各项时间的统计信息如下(单位ms):

reading files and creating dict time: 73441

generating vectors time: 7133

total iteration: 10

first iter time: 832246

average iter time: 540034

total time: 5204791

(2)Spark的各项时间的统计信息如下(单位ms):

reading files time: 321

total iteration: 8

first iter time: 30428

average iter time: 15000

total time: 120132

列表如下:

单位:ms

  读文件时间

迭代次数

首次迭代时间

平均迭代时间

总时间

   Hadoop

73441

10

832246

540034

5204791

   Spark

321

8

30428

15000

120132

表6 Hadoop与Spark对比

不难看出Spark平台的效率和速度都要比Hadoop平台高出很多。

5 收获与建议

通过本学期“网络大数据管理理论和应用”的学习,我了解到关于大数据、分布式平台、语义计算等比较前沿的知识。比如在学习过程中,我了解到通过大数据分析处理用户行为模式,向用户推荐广告,然后通过销量的变化来判断广告推荐系统的好坏这样一种算法,对于这种算法我就比较感兴趣,所以通过课程的学习我拓展了自身的视野。

通过老师和助教的指导,我们还搭建了hadoop和spark平台,进行了基本的mapreduce编程,为以后深入学习打下了基础。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还锻炼了做报告的能力,分享了自学的心得。

至于建议方面,我觉得做报告的环节,是否可以限定在相关领域的核心期刊或会议论文上,这样学术性会更好,更能锻炼大家的学习和报告能力。

附录

object SparkKMeans {
  //String转Vector
  def parseVector(line: String): Vector = {
    return new Vector(line.split(' ').map(_.toDouble))
  }
//计算最近中心点
  def closestCenter(p: Vector, centers: Array[Vector]): Int = {
    var bestIndex = 0
    var bestDist = p.squaredDist(centers(0)) //差平方之和
    for (i <- 1 until centers.length) {
      val dist = p.squaredDist(centers(i))
      if (dist < bestDist) {
        bestDist = dist
        bestIndex = i
      }
    }
    return bestIndex
  }
  //主方法
  def main(args: Array[String]) {
    val sc = new SparkContext("local", "SparkKMeans")
    System.out.println("reading files start...")
    val t1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val lines = sc.textFile("/home/fabkxd/Documents/kmeans_data/inputfile.txt")
    val points = lines.map(parseVector(_)).cache() //文本中每行代表一个样本,转换为Vector
    val t2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System.out.println("reading files done...\n")
    val dimensions = 5100 //节点的维度
    val k = 10 //聚类个数
    System.out.println("initial centers start...")
    // 随机初始化k个中心节点
    val rand = new Random(42)
    var centers = new Array[Vector](k)
    for (i <- 0 until k)
      centers(i) = Vector(dimensions, _ => rand.nextDouble)
    System.out.println("initial centers done...\n")
    System.out.println("kmeans iterations start...")
    var first: Long = 0
    val to1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var iter: Int = 1
    var over: Int = 1
for (i <- 1 to iterations) {
      if (over == 1) {
        System.out.println("\titeration " + i + " start...")
        var ti1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对每个点计算距离其最近的中心点
        val mappedPoints = points.map { p => (closestCenter(p, centers), (p, 1)) }
        val newCenters = mappedPoints.reduceByKey {
          case ((sum1, count1), (sum2, count2)) => (sum1 + sum2, count1 + count2) //(向量相加, 计数器相加)
        }.map {
          case (id, (sum, count)) => (id, sum / count) //根据前面的聚类,用平均值算法重新计算中心节点的位置
        }.collect
        var cdist: Double = 0
        // 计算收敛距离并更新中心节点
        for ((id, value) <- newCenters) {
          cdist += value.squaredDist(centers(id))
          centers(id) = value
        }
        System.out.println("\t\tdistance: " + cdist)
 
        var ti2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if (first == 0)
          first = ti2 - ti1
        System.out.println("\titeration " + i + " done...")
        if (cdist < 0.3) {
          mappedPoints.saveAsTextFile("output")
          iter = i
          over = 0
        }
      }
    }
    val to2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System.out.println("kmeans iterations done...")
    System.out.println("reading files time: " + (t2 - t1))
    System.out.println("total iteration: " + iter);
    System.out.println("first iter time: " + first);
    System.out.println("average iter time: " + (to2 - to1) / iter);
    System.out.println("total time: " + (to2 - to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