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DB同步机制:
1.开启和关闭:默认情况下是开启。如果想关闭,那么注释掉redis.conf 文件中所有的save 选项就可以了
2.同步机制:
*save 900 1:如果在900s内发生一下数据更新操作,那么就会做一次同步操作
*save 300 10:如果在300s 内发生10次数据更新操作,那么就会做一次同步操作
*save 60 10000:如果在60秒以内发生了10000数据更新操作,那么就会做一次同步操作
3.存储内容:具体的值,不是命令。并且经过压缩后存储进去的
4.存储路径:根据redis.conf 文件中dir 以及rdbfilename 来指定的。默认是:/var/lib/redis/dumb.rdb
5.优点:
*存储数据到文件中会进行压缩,文件体积比aof小
*因为存储的是redis的具体值,并且会进行压缩,数据恢复速度比aof快
*非常适合备份
6.缺点:
*RDB在多少时间内发生了多少写操作的时候就会发生同步机制,因为采用压缩机制,RDB在同步的时候都重新保存整个redis数据,因此一般设置最少5分钟保存一次数据,在这种情况下,服务器一旦故障,就会缺失5分钟数据
*在数据存进RDB的时候,redis会fork出一个子进程用来同步,在数据量比较大的时候,可能非常耗时

AOF 同步机制:
1.开启和关闭:默认情况下是关闭的,如果想要开启,那么修改redis.conf中的appendonly yes 就可以了
2.同步机制:
*appendfsync always :每次更新操作都会同步到文件中
*appendfsync everysec:美妙进行一次更新
*appendfysnc no:适用操作系统的方式进行更新,普遍是30s一次
3.存储内容:存储的是命令,不会被压缩
4.存储路径:根据redis.conf 文件中dir 以及appendfilename 来指定的。默认是:/var/lib/redis/appendonly.aof
5.优点:
*每秒或者每次发生写的操作都会进行同步,即使服务器故障也就丢失1s数据
*存储的是redis命令,并且直接追加在aof文件后面,因此每次备份只需要添加新的数据进去就可以了
*如果aof文件过大,那么redis会进行充血,只保留最小的命令集合
6.缺点:
*AOF 文件没有进行压缩,因此体积都比较大
*AOF每秒钟或者每次写操作进行备份,因此如果并发量比较大,效率可能有点慢
*aof因为存储的是命令,因此灾难恢复时redis会重新运行aof中的命令,速度不及R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