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s是一个常用的nosql数据库,主要用来做后台的缓存。make成功之后,bin命令保存在/usr/local/bin目录,通常可以按照默认方式启动。但这种方式并不便于日常的运维和管理,也不便于对redis进行更精确和复杂的控制,比如后台启动,日志文件的配置,集群主从机之间拷贝,dump文件的管理等等。因此,有必要对redis进行统一的配置和管理。
在/usr/local/目录下生成redis目录,此目录下又包含两个子目录,var和etc 。var目录主要保存redis的日志文件,dump文件,pid文件等等。etc目录主要保存redis服务器启动时指定的配置文件,可以使用不同的配置文件,分别保存调试环境和生产环境下的各自配置。
- 1 首先删除/usr/local/bin目录下的redis组件
cd /usr/local/bin
rm –rf redis-*
- 2 下载最新版的redis,目前最新稳定版本的redis是2.8.17
- 3 解压缩
- 4 编译
- 5 将redis安装目录下默认的配置文件拷贝到/usr/local/redis/etc目录中
- 6 修改配置文件,主要将redis改为后台启动,指定日志文件的路径,指定日志文件的级别为debug,指定pid文件的路径,指定dump文件的路径。
- 7 用指定的配置文件启动redis-server,到/usr/local/redis/var目录下检查是否有对应的文件生成
- 8 打印日志文件,检查redis服务器是否正常启动
- 9 检查redis的版本是否是最新版本
- 10 启动redis客户端,检查能否正常连接上redis服务器
- 11 关闭redis服务器,检查是否有dump文件生成在/usr/local/var目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