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来看看结束一个线程的错误思路
- 使用线程对象的stop()方法停止线程:stop方法会真正杀死线程,如果这时线程锁住了共享资源,那么当它被杀死后就再也没有机会释放锁,其它线程将永远无法获取锁
- 使用System.exit(int)方法停止线程:目的仅是停止一个线程,但这种做法会让整个程序都停止
可以看到上述方法结束线程会出现一些问题,那么我们合理地结束线程呢?也就是要给被停止的线程一个“料理后事”的机会,我们可以看看两阶段终止模式:

两阶段终止模式。就是将终止过程分成两个阶段,其中第一个阶段主要是线程 T1 向线程 T2发送终止指令,而第二阶段则是线程 T2响应终止指令。其实就是线程中不断对一个参数进行验证,满足条件时线程跳出并执行结束后的收尾工作,最后安全关闭。
Java 线程进入终止状态的前提是线程进入 RUNNABLE 状态,而实际上线程也可能处在休眠状态,也就是说,我们要想终止一个线程,首先要把线程的状态从休眠状态转换到 RUNNABLE 状态。如何做到呢?这个要靠 Java Thread 类提供的interrupt() 方法,它可以将休眠状态的线程转换到 RUNNABLE 状态。
线程转换到 RUNNABLE 状态之后,我们如何再将其终止呢?RUNNABLE 状态转换到终止状态,优雅的方式是让 Java 线程自己执行完 run() 方法,所以一般我们采用的方法是设置一个标志位,然后线程会在合适的时机检查这个标志位,如果发现符合终止条件,则自动退出 run() 方法。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第二阶段:响应终止指令。
我们可以使用interrupt方法和isInterrupted方法来实现上述过程,代码如下:
class TPTInterrupt {
private Thread thread;
public void start(){
thread = new Thread(() -> {
while(true) {
Thread current = Thread.currentThread();
if(current.isInterrupted()) {
log.debug("料理后事");
break;
}
try {
Thread.sleep(2000);
log.debug("将结果保存");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重新设置打断标记:因为sleep被打断会将打断标记设为false
current.interrupt();
}
// 执行监控操作
}
},"监控线程");
thread.start();
}
public void stop() {
thread.interrupt();
}
}调用:
TPTInterrupt t = new TPTInterrupt();
t.start();
Thread.sleep(3500);
log.debug("stop");
t.stop();结果:
11:49:42.915 c.TwoPhaseTermination [监控线程] - 将结果保存
11:49:43.919 c.TwoPhaseTermination [监控线程] - 将结果保存
11:49:44.919 c.TwoPhaseTermination [监控线程] - 将结果保存
11:49:45.413 c.TestTwoPhaseTermination [main] - stop
11:49:45.413 c.TwoPhaseTermination [监控线程] - 料理后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