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想起很久以前在某个客户现场,微服务 B 突然无法调用到微服务 A,为了使服务尽快正常恢复,重启了微服务 B 。

但客户不依不饶询问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于是我还大老远从杭州飞到深圳,现场排查问题。

最后的结论是,zk 在某时刻出现主备切换,此时微服务 A(基于 dubbo)需要重新往 zk上注册,但是端口号变了。

但是微服务 B 本地有微服务 A rpc 接口的缓存,缓存里面还是旧的端口,所以调用不到。

解决方法就是,把微服务的 rpc 端口号改成固定的。

虽说原因找到了,但对于 Zookeeper 的理解还是不够深刻,于是重新学习了 Zookeeper 的核心设计,并记录于此文共勉。

二、Zookeeper 核心架构设计

1、Zookeeper 特点

(1)Zookeeper 是一个分布式协调服务,是为了解决多个节点状态不一致的问题,充当中间机构来调停。如果出现了不一致,则把这个不一致的情况写入到 Zookeeper 中,Zookeeper 会返回响应,响应成功,则表示帮你达成了一致。

比如,A、B、C 节点在集群启动时,需要推举出一个主节点,这个时候,A、B、C 只要同时往 Zookeeper 上注册临时节点,谁先注册成功,谁就是主节点。

(2)Zookeeper 虽然是一个集群,但是数据并不是分散存储在各个节点上的,而是每个节点都保存了集群所有的数据。

其中一个节点作为主节点,提供分布式事务的写服务,其他节点和这个节点同步数据,保持和主节点状态一致。

(3)Zookeeper 所有节点的数据状态通过 Zab 协议保持一致。当集群中没有 Leader 节点时,内部会执行选举,选举结束,Follower 和 Leader 执行状态同步;当有 Leader 节点时,Leader 通过 ZAB 协议主导分布式事务的执行,并且所有的事务都是串行执行的。

(4)Zookeeper 的节点个数是不能线性扩展的,节点越多,同步数据的压力越大,执行分布式事务性能越差。推荐3、5、7 这样的数目。

2、Zookeeper 角色的理解

Zookeeper 并没有沿用 Master/Slave 概念,而是引入了 Leader,Follower,Observer 三种角色。

通过 Leader 选举算法来选定一台服务器充当 Leader 节点,Leader 服务器为客户端提供读、写服务。

Follower 节点可以参加选举,也可以接受客户端的读请求,但是接受到客户端的写请求时,会转发到 Leader 服务器去处理。

Observer 角色只能提供读服务,不能选举和被选举,所以它存在的意义是在不影响写性能的前提下,提升集群的读性能。

3、Zookeeper 同时满足了 CAP 吗?

答案是否,CAP 只能同时满足其二。

Zookeeper 是有取舍的,它实现了 A 可用性、P 分区容错性、C 的写入一致性,牺牲的是 C的读一致性。

也就是说,Zookeeper 并不保证读取的一定是最新的数据。如果一定要最新,需要使用 sync 回调处理。

三、核心机制一:ZNode 数据模型

Zookeeper 的 ZNode 模型其实可以理解为类文件系统,如下图:

zookeeper 核心数据结构_zookeeper

1、ZNode 并不适合存储太大的数据

为什么是类文件系统呢?因为 ZNode 模型没有文件和文件夹的概念,每个节点既可以有子节点,也可以存储数据。

那么既然每个节点可以存储数据,是不是可以任意存储无限制的数据呢?答案是否定的。在 Zookeeper 中,限制了每个节点只能存储小于 1 M 的数据,实际应用中,最好不要超过 1kb。

原因有以下四点:

  • 同步压力:Zookeeper 的每个节点都存储了 Zookeeper 的所有数据,每个节点的状态都要保持和 Leader 一致,同步过程至少要保证半数以上的节点同步成功,才算最终成功。如果数据越大,则写入的难度也越大。
  • 请求阻塞:Zookeeper 为了保证写入的强一致性,会严格按照写入的顺序串行执行,某个时刻只能执行一个事务。如果上一个事务执行耗时比较长,会阻塞后面的请求;
  • 存储压力:正是因为每个 Zookeeper 的节点都存储了完整的数据,每个 ZNode 存储的数据越大,则消耗的物理内存也越大;
  • 设计初衷:Zookeeper 的设计初衷,不是为了提供大规模的存储服务,而是提供了这样的数据模型解决一些分布式问题。

2、ZNode 的分类

(1)按生命周期分类

按照声明周期,ZNode 可分为永久节点和临时节点。

很好理解,永久节点就是要显示的删除,否则会一直存在;临时节点,是和会话绑定的,会话创建的所有节点,会在会话断开连接时,全部被 Zookeeper 系统删除。

(2)按照是否带序列号分类

带序列号的话,比如在代码中创建 /a 节点,创建之后其实是 /a000000000000001,再创建的话,就是 /a000000000000002,依次递增

不带序号,就是创建什么就是什么

(3)所以,一共有四种 ZNode

  • 永久的不带序号的
  • 永久的带序号的
  • 临时的不带序号的
  • 临时的带序号的

(4)注意的点

临时节点下面不能挂载子节点,只能作为其他节点的叶子节点。

3. 代码实战

ZNode 的数据模型其实很简单,只有这么多知识。下面用代码来巩固一下。

这里我们使用 curator 框架来做 demo。(当然,你可以选择使用 Zookeeper 官方自带的 Api)

引入 pom 坐标:

<!-- curator-framework -->
<dependency>
    <groupId>org.apache.curator</groupId>
    <artifactId>curator-framework</artifactId>
    <version>4.2.0</version>
</dependency>
<!-- curator-recipes -->
<dependency>
    <groupId>org.apache.curator</groupId>
    <artifactId>curator-recipes</artifactId>
    <version>4.2.0</version>
</dependency>

代码:

public class ZkTest {

    // 会话超时
    private final int SESSION_TIMEOUT = 30 * 1000;

    // 连接超时 、 有啥区别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CONNECTION_TIMEOUT = 3 * 1000;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CONNECT_ADDR = "localhost:2181";

    private CuratorFramework client = null;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
        // 创建客户端
        RetryPolicy retryPolicy = new ExponentialBackoffRetry(1000, 10);
        CuratorFramework client = CuratorFrameworkFactory.builder()
                .connectString(CONNECT_ADDR)
                .connectionTimeoutMs(CONNECTION_TIMEOUT)
                .retryPolicy(retryPolicy)
                .build();
        client.start();
        System.out.println(ZooKeeper.States.CONNECTED);
        System.out.println(client.getState());

        // 创建节点 /test1
        client.create()
                .forPath("/test1", "curator data".getBytes(StandardCharsets.UTF_8));

        System.out.println(client.getChildren().forPath("/"));

        // 临时节点
        client.create().withMode(CreateMode.EPHEMERAL)
                .forPath("/secondPath", "hello world".getBytes(StandardCharsets.UTF_8));
        System.out.println(new String(client.getData().forPath("/secondPath")));

        client.create().withMode(CreateMode.PERSISTENT_SEQUENTIAL)
                .forPath("/abc", "hello".getBytes(StandardCharsets.UTF_8));
        // 递归创建
        client.create()
                .creatingParentContainersIfNeeded()
                .forPath("/secondPath1/sencond2/sencond3");


        Thread.sleep(10000);
    }

四、核心机制二:Watcher 监听机制

Watcher 监听机制是 Zookeeper 解决各种分布式不一致疑难杂症的独家法门,也是学习 Zookeeper 必学的知识点。

1. 对于 Watcher 机制的理解

Zookeeper 提供了数据的发布与订阅的功能,多个订阅者可以同时监听某一个对象,当这个对象自身状态发生变化时(例如节点数据或者节点的子节点个数变化),Zookeeper 系统会通知这些订阅者。

对于发布和订阅这个概念的理解,我们可以用这个场景来理解:

比如前两天的台风,老板想发一个通知给员工:明天在家办公。

于是老板会在钉钉群上 Ding 一个消息,员工自己打开钉钉查看。

在这个场景中,老板是发布者,员工是订阅者,钉钉群就是 Zookeeper 系统。

老板并不一一给员工发消息,而是把消息发到群里,员工就可以感知到消息的变化。

订阅者

员工

客户端1

系统

钉钉群

Zookeeper系统

发布者

老板

客户端2

2、 Watcher 机制的流程

客户端首先将 Watcher 注册到服务器上,同时将 Watcher 对象保存在客户端的 Watcher 管理器中。当 Zookeeper 服务端监听到数据状态发生变化时,服务端会首先主动通知客户端,接着客户端的 Watcher 管理器会触发相关的 Watcher 来回调响应的逻辑,从而完成整体的发布/订阅流程。

监听器 Watcher 的定义:

public interface Watcher {
//	  WatchedEvent 对象中有下面三个属性,Zookeeper状态,事件类型,路径
//    final private KeeperState keeperState;
//    final private EventType eventType;
//    private String path;
    abstract public void process(WatchedEvent event);
}

下面是监听的大致流程图:

zookeeper 核心数据结构_客户端_02

稍稍解释一下:

1、Client1 和 Client2 都关心 /app2 节点的数据状态变化,于是注册一个对于 /app2 的监听器到 Zookeeper 上;
2、当 Client3 修改 /app2 的值后,Zookeeper 会主动通知 Client1 和 Client2 ,并且回调监听器的方法

当然这里的数据状态变化有下面这些类型:

  • 节点被创建;
  • 节点被删除;
  • 节点数据发生改变;
  • 节点的子节点个数发生改变

3. 通过代码来初步理解

我们还是用 Curator 框架来验证一下这个监听器

代码很简单,这里我们使用 TreeCache 表示对于 /app2 的监听,并且注册了监听的方法

public class CuratorWatcher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
        CuratorFramework client = CuratorFrameworkFactory.builder().connectString("localhost:2181")
                .connectionTimeoutMs(10000)
                .retryPolicy(new ExponentialBackoffRetry(1000, 10))
                .build();
        client.start();

        String path = "/app2";

        TreeCache treeCache = new TreeCache(client, path);
        treeCache.start();

        treeCache.getListenable().addListener((client1, event) -> {
            System.out.println("event.getData()," + event.getData());
            System.out.println("event.getType()," + event.getType());
        });

        Thread.sleep(Integer.MAX_VALUE);
    }
}

当 /app2 的状态发生变化时,就会调用监听的方法。

Curator 是对原生的 Zookeeper Api 有封装的,原生的 Zookeeper 提供的 Api ,注册监听后,当数据发生改变时,监听就被服务端删除了,要重复注册监听。

Curator 则对这个做了相应的封装和改进。

五、代码实战:实现主备选举

这里我们主要想实现的功能是:

  • 有两个节点,bigdata001,bigdata002 ,他们互相主备。
  • bigdata001 启动时,往 zk 上注册一个临时节点 /ElectorLock(锁),并且往 /ActiveMaster 下面注册一个子节点,表示自己是主节点;
  • bigdata002 启动时,发现临时节点 /ElectorLock 存在,表示当前系统已经有主节点了,则自己往 /StandbyMaster 下注册一个节点,表示自己是 standby。
  • bigdata001 退出时,释放 /ElectorLock,并且删除 /activeMaster 下的节点。
  • bigdata002 感知到 /ElectorLock 不存在时,则自己去注册 /ElectorLock,并在 /ActiveMaster 下注册自己,表示自己已经成为了主节点。

代码还是用 Curator 框架实现的:

package com.kkarch.zookeeper;

import cn.hutool.core.util.StrUtil;
import lombok.extern.slf4j.Slf4j;
import org.apache.curator.framework.CuratorFramework;
import org.apache.curator.framework.recipes.cache.TreeCache;
import org.apache.curator.framework.recipes.cache.TreeCacheEvent;
import org.apache.zookeeper.CreateMode;

import java.nio.charset.StandardCharsets;

/**
 * 分布式选举
 *
 * @Author wangkai
 * @Time 2021/7/25 20:12
 */
@Slf4j
public class ElectorTest {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PARENT = "/cluster_ha";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ACTIVE = PARENT + "/ActiveMaster";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STANDBY = PARENT + "/StandbyMaster";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LOCK = PARENT + "/ElectorLock";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HOSTNAME = "bigdata05";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activeMasterPath = ACTIVE + "/" + HOSTNAME;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standByMasterPath = STANDBY + "/" + HOSTNAME;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
        CuratorFramework zk = ZkUtil.createZkClient("localhost:2181");
        zk.start();

        // 注册好监听
        TreeCache treeCache = new TreeCache(zk, PARENT);
        treeCache.start();

        treeCache.getListenable().addListener((client, event) -> {
            if (event.getType().equals(TreeCacheEvent.Type.INITIALIZED) || event.getType().equals(TreeCacheEvent.Type.CONNECTION_LOST)
                    || event.getType().equals(TreeCacheEvent.Type.CONNECTION_RECONNECTED) || event.getType().equals(TreeCacheEvent.Type.CONNECTION_SUSPENDED)) {
                return;
            }
            System.out.println(event.getData());
            // 如果 Active 下有节点被移除了,没有节点,则应该去竞选成为 Active
            if (StrUtil.startWith(event.getData().getPath(), ACTIVE) && event.getType().equals(TreeCacheEvent.Type.NODE_REMOVED)) {
                if (getChildrenNumber(zk, ACTIVE) == 0) {
                    createZNode(client, LOCK, HOSTNAME.getBytes(StandardCharsets.UTF_8), CreateMode.EPHEMERAL);
                    System.out.println(HOSTNAME + "争抢到了锁");
                }
            }
            // 如果有锁节点被创建,则判断是不是自己创建的,如果是,则切换自己的状态为 ACTIVE
            else if (StrUtil.equals(event.getData().getPath(), LOCK) && event.getType().equals(TreeCacheEvent.Type.NODE_ADDED)) {
                if (StrUtil.equals(new String(event.getData().getData()), HOSTNAME)) {
                    createZNode(zk, activeMasterPath, HOSTNAME.getBytes(StandardCharsets.UTF_8), CreateMode.EPHEMERAL);
                    if (checkExists(client, standByMasterPath)) {
                        deleteZNode(client, standByMasterPath);
                    }
                }
            }
        });

        // 先创建 ACTIVE 和 STANDBY 节点
        if (zk.checkExists().forPath(ACTIVE) == null) {
            zk.create().creatingParentContainersIfNeeded().forPath(ACTIVE);
        }
        if (zk.checkExists().forPath(STANDBY) == null) {
            zk.create().creatingParentContainersIfNeeded().forPath(STANDBY);
        }

        // 判断 ACTIVE 下是否有子节点,如果没有则去争抢一把锁
        if (getChildrenNumber(zk, ACTIVE) == 0) {
            createZNode(zk, LOCK, HOSTNAME.getBytes(StandardCharsets.UTF_8), CreateMode.EPHEMERAL);
        }
        // 如果有,则自己成为 STANDBY 状态
        else {
            createZNode(zk, standByMasterPath, HOSTNAME.getBytes(StandardCharsets.UTF_8), CreateMode.EPHEMERAL);
        }


        Thread.sleep(1000000000);


    }

    public static int getChildrenNumber(CuratorFramework client, String path) throws Exception {
        return client.getChildren().forPath(path).size();
    }

    public static void createZNode(CuratorFramework client, String path, byte[] data, CreateMode mode) {
        try {
            client.create().withMode(mode).forPath(path, data);
        } catch (Exception e) {
            log.error("创建节点失败", e);
            System.out.println("创建节点失败了");
        }
    }

    public static boolean checkExists(CuratorFramework client, String path) throws Exception {
        return client.checkExists().forPath(path) != null;
    }

    public static void deleteZNode(CuratorFramework client, String path) {
        try {
            if (checkExists(client, path)) {
                client.delete().forPath(path);
            }
        } catch (Exception e) {
            log.error("删除节点失败", e);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