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Ubuntu的时候很多人都推荐在安装的时候选择更多选项,然后手动给swap,home等分区。虽然直接选择默认的选项安装其实也可以,最简单的莫过于“清除整个硬盘并安装Ubuntu”选项,单击“继续”按钮,安装向导将根据原有的分区信息自动选择合理的分区方式。新手可以这么做。之所以手动分区的原因是:

手动分区最大的理由是数据安全;尤其是桌面使用的时候,很容易折腾挂掉,然后再也起不来了。而如果你的home目录是单独分区的话,你完全可以重装,然后把home目录挂在回去,既不会丢数据也不用重装的时候备份数据。

各分区使用考量,比如你安装软件多的话,就把系统目录给大点,但是如果你自己的数据文件比较多,那就把home目录给大点。

总结一下,我觉得是否要手动分区还是取决于自己安装和使用需要。如果你喜欢小折腾,比较怕挂掉丢失数据,或者纯粹的强迫症,那就手动分区。如果你不想关注哪个分区到底多大,万一home目录分小了,以后要么手动重新调整分区大小,要么把个人文件放系统目录,那么就自动分区好了,都放一起。

硬件配置:
1037U 4G sata 128G
我的分区方案是:

sda1:/boot 主分区 1019 M

sda5: / 逻辑分区 20000 M

sda6: /swap 逻辑分区 2000 M

sda7:/usr 逻辑分区 20000 M

sda8:/home 逻辑分区 85009 M ( 剩余的空间)

文件类型都是EXT4.

备注:
下面列出来的是Linux系统下重要的分区及其作用

/bin :bin是binary的缩写;
/boot :存放启动Linux时使用的一些核心文件;
/root :root(超级管理员)的用户主目录;
/sbin :s就是Super User,存放系统管理员使用的系统管理程序;
/dev :dev是device(设备)的缩写;这个目录下是所有Linux的外部设备;
/etc :所有的系统管理所需要的配置文件和子目录;
/home :用户的主目录;
/lib :存放系统最基本的动态链接共享库;几乎所有的应用程序都需要用到这些共享库;
/lost+found :这个目录平时是空的,当系统不正常关机后,一些丢失文件会存放到该目录下;
/mnt :空目录,系统提供这个目录是让用户临时挂载别的文件系统;
/proc :虚拟目录,它是系统内存的映射,我们可以通过直接访问这个目录来获取系统信息。
/usr :这是个最庞大的目录,很多应用程序和文件几乎都放在这个目录下;包括以下内容:
/usr/X11R6 :存放X-Windows的目录;
/usr/bin :存放许多应用程序;
/usr/sbin :存放给超级用户使用的一些管理程序;
/usr/doc :存放Linux文档;
/usr/include :Linux下开发和编译应用程序需要的头文件;
/usr/lib :存放一些常用的动态链接共享库和静态档案库;
/usr/local :一般用户的/usr目录,在这安装软件最适合;
/usr/man :帮助文档目录;
/usr/src :Linux开放的源代码就存在这个目录;

/var/log分区,是系统日志记录分区,如果设立了这一单独的分区,这样即使系统的日志文件出现了问题,它们也不会影响到操作系统的主分区。

/tmp分区,用来存放临时文件。这对于多用户系统或者网络服务器来说是有必要的。这样即使程序运行时生成大量的临时文件,或者用户对系统进行了错误的操作,文件系统的其它部分仍然是安全的。因为文件系统的这一部分仍然还承受着读写操作,所以它通常会比其它的部分更快地发生问题。

/var :存放那些不断在扩充着的东西;为了保持/usr的相对稳定,那些经常被修改的目录可以放在这个目录下;其中,系统的日志文件就在/var/log目录中 hadoop生产环境/var/log最好单独分成一个100GB以上的分区,如果只是测试的话可以不单独给/var/log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