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进程缓存区

        用户进程通过系统调用访问系统资源的时候,需要切换到内核态,而这对应一些特殊的堆栈和内存环境,必须在系统调用前建立好。而在系统调用结束后,cpu会从核心模式切回到用户模式,而堆栈又必须恢复成用户进程的上下文。而这种切换就会有大量的耗时。

       你看一些程序在读取文件时,会先申请一块内存数组,称为buffer,然后每次调用read,读取设定字节长度的数据,写入buffer。(用较小的次数填满buffer)。之后的程序都是从buffer中获取数据,当buffer使用完后,在进行下一次调用,填充buffer。

用户缓冲区的目的是为了减少系统调用次数,从而降低操作系统在用户态与核心态切换所耗费的时间。除了在进程中设计缓冲区,内核也有自己的缓冲区。

内核缓存区

       当一个用户进程要从磁盘读取数据时,内核一般不直接读磁盘,而是将内核缓冲区中的数据复制到进程缓冲区中。但若是内核缓冲区中没有数据,内核会把对数据块的请求,加入到请求队列,然后把进程挂起,为其它进程提供服务。等到数据已经读取到内核缓冲区时,把内核缓冲区中的数据读取到用户进程中,才会通知进程,当然不同的io模型,在调度和使用内核缓冲区的方式上有所不同。

read是把数据从内核缓冲区复制到进程缓冲区。write是把进程缓冲区复制到内核缓冲区。当然,write并不一定导致内核的写动作,比如os可能会把内核缓冲区的数据积累到一定量后,再一次写入。这也就是为什么断电有时会导致数据丢失。所以说内核缓冲区,是为了在OS级别,提高磁盘IO效率,优化磁盘写操作。

 

缓存和缓冲的区别

缓存(cache)把常用数据存储到可以快速获取的区域(缓存区),以备重复利用,提高效率。
缓冲(buffer)在数据流转过程中,不同层次数据速度不一致时,利用缓冲区来缓解上下层之间速度问题,增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