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中引用图片来源与网络
  2. 本文由各方面资料整理而成

文章目录

  • 0.STM32内存结构图
  • 1.要点
  • 1.1 两种存储类型: RAM 和 Flash
  • 1.2 六类存储数据段: .data/.bss/.text/.constdata/heap/stack
  • 1.3 三种存储属性区: RO/RW/ZI
  • 1.4 扩展说说Heap


0.STM32内存结构图

STM32CUBEMX 内部存储器 stm32的内存_STM32


STM32CUBEMX 内部存储器 stm32的内存_初始化_02

1.要点

1.1 两种存储类型: RAM 和 Flash

  • RAM可读可写,在STM32的内存结构上,RAM地址段分布[0x2000_0000, 0x2000_0000 + RAM size)
  • Flash只读,在STM32的内存结构上,Flash地址段[0x0800_0000, 0x2000_0000)

1.2 六类存储数据段: .data/.bss/.text/.constdata/heap/stack

  • .data数据段: 用来存放初始化了但不是初始化为0的全局变量(global)和静态变量(static)。它是可读可写的
  • .bss(Block Started by Symbol)数据段: 用于存放没有初始化或初始化为0的全局变量和静态变量,可读可写,如果没有初始化, 系统会将变量初始化为0.
  • .text代码段: 用来放程序代码(code), 在代码编译完成后, 长久只读存放于此.
  • .constdata只读常量数据段: const限定的数据类型存放与此,只读.
  • heap堆区: 通常只我们说的动态内存分配,使用内存分配器(memory allocator)管理, malloc/free进行申请和释放
  • stack栈区: 在代码执行时用来保存函数的局部变量和参数。其操作方式类似于数据结构中的栈,是一种“后进先出”(Last In First Out,LIFO)的数据结构。这意味着最后放到栈上的数据,将会是第一个从栈上移走的数据,对于哪些暂时存储的信息,和不需要长时间保存的信息来说,LIFO这种数据结构非常理想。在调用函数或过程后,系统通常会清除栈上保存的局部变量、函数调用信息及其它信息。栈的顶部通常在可读写的RAM区的最后,其地址空间通常“向下减少”,即当栈上保存的数据越多,栈的地址就越小。


1.3 三种存储属性区: RO/RW/ZI

  • RO (Read Only ): 只读区域, 需要长久保存,烧写到Rom/Flash段,上文数据段的.text段和.constdata段属于此属性区(有时.constdata 段也被叫做 RO-data段, 和这个广义的RO注意区分)
  • RW (Read Write): 可读可写的初始化了的全局变量和静态变量段,上文中的.data段属于RW区
  • ZI (Zero Init): 没有进行初始化或者初始化为0,系统上电时会主动把此区域数据进行0初始化,上文的.bss段就是. 另外, 可翻看Keil工具编译的map文件,Heap和Stack区也进行了Zero的属性标注, 因此, Heap和Stack也可认为是ZI区域

RW区比较特别, 可读可写但又进行了初始化,因为RAM中的数据是掉电不可保存的,因此RW区的.data段数据也需要保存在Rom/Flash里面,上电时候再将此类数据复制到RAM区域读写使用。而ZI区域数据不需要掉电保存,直接上电时初始化为0即可使用,因此不需要保存在ROM中。这样,计算RAM/ROM占用空间的公式:

ROM Size = .text + .constdata + .data (RO + RW)
RAM Size = .bss + .data (ZI + RW)

这里RAM size计算时未考虑Stack和Heap区, 实际size是大于此的, 因为这两个区域具备动态变化的复杂性,难于估计。

定义一个全局数组变量举例:

1. static unsigned char test[1024];  //全局、未初始化, ZI区,不影响ROM size
2. static unsigned char test[1024] = {0};  //全局、初始化为0, ZI区,不影响ROM size
3. static unsigned char test[1024] = {1};  //全局、初始化为非0, RW(.data)区,ROM Size 扩大

1.4 扩展说说Heap

在STM32的启动代码startup_*.s文件中,一般这样定义了堆大小:
Heap_Size      EQU     0x200;

在实际使用中, 这个区域可能比1.2节提到的简洁描述更为复杂。

  1. 很多小项目没有使用内存分配器: 由于各种原因(RAM不足、程序简单、etc),一些所必须的大块或固定内存直接使用数组的方式定义使用,绕开了内存分配器。那么这个时候, Heap_Size 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 Heap_Size 定义越大,越浪费空间,可以直接Heap_Size定义为0。这个时候, 本来该堆区提供的空间可能定义在了.bss段(全局/静态数组没有初始化)、或.data(全局/静态数据初始化为非0)、或Stack上(使用了局部数组变量, Tips: 但大的数组不建议定义在stack, 否则可能栈溢出)
  2. 重新实现内存分配器:没有直接将内存分配器直接映射在堆区,而是先定义大的数组内存(可能在.bss或.data, 为避免在ROM存储, 最好在.bss), 再将这块内存给内存分配器支配使用
  3. 内存分配器直接使用Heap区: 这个时候就要计算好预留多少空间给Stack区, 留多了,Stack用不上浪费;留少了极可能造成Stack溢出而程序崩溃
  4. 除了使用自带RAM外,同时使用外部扩展RAM: 这就需要内存分配器来管理好几块地址不连续的RAM空间了


nix.long
2017.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