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主要内容:1~3代测序技术,fastq文件 & FASTQC
(1)测序技术
1、一代测序技术:Sanger Sequencing
测序条件:需要有足够的量的单链DNA,即相同序列需要达到多少数量才能进行测序。测序过程:以一条链作为模板,DNA聚合酶将环境中的材料(dNTP & ddNTP),进行结合,即合成另一条链(ddNTP结合之后,DNA合成反应终止)。下图所示,SEQUENCE (END)代表对应DNA序列的最后一个碱基是什么。
2、二代测序技术:Illumina Sequencing Cluster Generation
产业巨头:Illumina(e.g. NovaSeq 6000)
测序过程:对DNA序列加上接头序列 & 引物,经桥式PCR,不同的DNA序列形成不同的cluster。在反应环境中加入ATCG(荧光),摄像机对不同的光信号进行捕捉,记录对应的碱基信息,随后洗去目前碱基的荧光组分,进行下一步的DNA链合成反应。
【需要注意的技术】桥式PCR
3、三代测序技术:Single Molecule Sequencing
技术代表:PacBio & Nanopore(两者技术不同)
与NGS对比,其不需要对序列进行扩增。同时,三代测序技术的测序片段长度也远远长于二代测序技术。
(2)Fastq & FASTQC
老生常谈了,生物信息学入门必备知识:fastq & 用于检查测序文件质量的fastqc
1、FastQ文件格式
- Sequence ID
- Sequence
- Quality ID
- Quality score
图示:
质量值表示方式:Phred quality(一般为Phred 33),其数学含义代表某一个碱基测错的概率,计算公式为
质量值从低到高:
关于fastq文件,需要注意的是:
- 开头几个bp,测定结果是不稳定的,因为该测序阶段机器正在预热。
- 最后的几个bp,可能也会出现问题(测序环境问题)
2、为什么要进行质量控制?
- 检查公司返回的测序结果,如果不行当然要求重测了~
- 为了后续分析的准确性
3、FASTQC结果文件解读
这边当然得推荐一下,生信菜鸟团的FASTQC笔记:http://www.bio-info-trainee.com/95.html
Per Base Sequence Quality
虽然测序片段是250bp,但是经FASTQC查看过后,最终想保留下来用于后续分析的reads长度可能就缩减到了150~200bp。
下图类似一个箱线图,用于表示测序片段某一个位置的测序质量范围。
Per Sequence Quality Distribution
碱基对应质量值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什么质量区间,比如Q20~Q30)
Nucleotide Content Per Position
对应的就是100bp的序列在每一个位置上的碱基占比(A,T,C,G)。如果是在全基因组水平进行测序,每一种类型的碱基其占比应在25%左右,若非上述情况(比如链特异性测序,则碱基占比会改变)
下图“Good quality”的情况,可以选择将每一条序列的前几个bp给trim掉。
Per Sequence GC Content
此部分就是FASTQC将实际的GC content与期望的GC content进行对比,如果像下图右边一样,就代表测序可能出现了一些问题(e.g. 样品被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