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枣君。

几个月前,我曾经写过一篇给通信专业大学生的指导文章(链接)。当时很多人问我,能不能给刚入职的通信行业新员工也写一篇文章,提一些建议。

今天我把这篇文章写完了,有点长,推送给有需要的小伙伴。

正文如下:

1、入职第一件事——整理形象。

作为刚毕业的大学生,进入单位之后,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尽快完成身份的转换——从一名学生,转换为一个职业人。

这个转换的第一步,也是最容易的一步,就是形象外表。

市场>工程服务>研发,各个岗位对形象着装的要求度,大概是这样。但是,因为每个公司的文化和制度不同,所以要求也不太一样。并不是每家公司都有强制规定,例如外企好像就宽松一点。

即使公司没有明确要求,我强烈建议新员工同事入职期间一定要认真审视自己的形象外表。

你可以留长发,但请不要像鸡窝那么乱;你可以穿T恤,但请不要穿洗得褪色的或者破了好多洞的;你可以不穿皮鞋,但请不要穿半拖鞋;你可以不经常穿西装,但一定要有一套西装。

关于形象和礼仪,网上课程很多,建议大家系统地学习一下。女生的化妆,不管有没有化妆习惯,都应该系统地学习一下。

事实上,现在大部分企业和客户对形象的要求并不是很过分。干净整洁,不浮夸,基本上就可以了。但是很多年轻人连基本的要求都做不到,导致经常遇到尴尬的局面。

现在是个看脸的时代,精神干练的形象会让你显得更专业更可靠,领导、同事和客户会对你有更好的第一印象。如果看上去比较“浮”,会让人觉得缺乏信任感,也容易被当软柿子捏。

2、定期汇报,及时反馈。

外表的转换比较容易做到,内在的转换就有点难了。

如果说给我安排一个新员工,让我给他提要求的话,我提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及时汇报和反馈。

我一定会让他每天写详尽的日报,然后每项任务都用跟踪表跟踪起来,附在日报里,作为专门的模块。

这几年网上也有很多文章说到这个问题,就是发消息不回复,下任务没反应——不管做了还是没做,也不管愿意做还是不愿意做,都不回复。

作为新员工或下属来说,这是一个很糟糕的习惯。

作为团队中的新员工,请务必记得,要给自己的领导和同事建立一个“我很靠谱”的印象。

新员工,往往是一个团队的薄弱点,也是不确定因素。团队领导和老员工都会比较担心新人会不会拖团队的后腿,影响整体的工作进度和质量。

新员工毕竟是新手,业务不熟练,不能无缝衔接,会比较“笨拙”。

有些新员工害怕被批评,因此刻意隐瞒自己的问题。也有的新员工认为,自己越“透明”越好,不希望“被关注”。

其实,领导和老员工对新员工的要求恰好相反。

绝大多数领导和老员工,都能够理解新员工的“笨拙”,但是无法容忍隐瞒。因为隐瞒就是埋雷,你说或者不说,雷都在那里,不会消失。如果隐瞒,小问题可能变成大问题,最后成为灾难,给团队带来更大的损失。这是领导和老员工最害怕的。

所以,越是新员工,越应该积极通报自己的工作进展(例如详细的日报、周报、月报)。未完成的,要报告。完成了的,也要报告。有困难的,存在风险的,更应该醒目报告和预警。

正所谓“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应”。低调做人,高调做事,这才是正确的职场态度。

3、提问的艺术。

作为新员工,经常会有问题和疑惑,这是不可避免的。

通常情况下,老员工并不会反感新员工提出问题。因为他很明白,尽快教会新员工,是可以分担自己的工作的。把新员工带起来,对自己是有利的。

但是,有一些新员工提问的方式,会让人非常反感,甚至抓狂:

一、提问之前不过脑子,张口就问。

二、提问的时候缺乏逻辑,说都说不清。

三、提问的时候,不提供任何“材料”。

四、问太宏观的问题,根本无法回答。

五、反复问类似的问题,触类旁通能力太差。

新员工提问之前,自己要先仔细思考,形成自己的思路,不管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都应该说出来,让对方知道你的想法。

仔细思考的同时,要自己学会使用搜索引擎,把所有相关的资料查找一遍,形成你的参考论据(也可以质疑)。

提问时,请备足你的材料,包括问题的现象(日志、环境信息、报错截图、你的步骤)、你的处理思路、网上资料的解释、你已经尝试过的方法及结果,等等。

恰当的提问方式和习惯,可以大幅减少双方的沟通成本,提升问题解决的效率。你要让老员工知道,你已经为之付出了努力,并非浪费他的时间。这是一种尊重。

切记,问题解决之后,一定要反馈一下,并表示感谢。建议邮件感谢,抄送领导。如果可以的话,再输出一篇经验文档,或者在日报里总结并感谢一下,那就非常完美了。

4、不要总想着做题。

以前小枣君给新员工培训的时候,总会有新员工问我:“老师,能不能出几个题目给我们复习一下?”

给人的感觉就是:如果没有题目,就不知道该怎么学习了。

这就属于典型的学习理念还停留在大学阶段。

在工作之后,你会发现:你所遇到的问题,从来都不会以题目的形式出现在你的面前。

这些问题和困难,往往都是开放式的,没有标准答案。

作为职业人,首先要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保持足够清醒、理性、严谨,然后不断摸索总结出一套自己的方法套路。遇到问题,就用自己的方法套路去解决它。

如果你找老员工求教经验,应该求的是这套方法论,而不是固定的标准答案。

刷题只适合考试,不适合工作。

5、学习能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很多新员工入职之后会抱怨:“我们公司太烂了,入职连个像样的培训都没有,资料也不多,自己完全找不到方向。”

其实,入职没有集中培训并不一定是小公司的原罪。有时候,因为种种原因,大公司可能也无法提供像样的集中培训。

所有的新员工,经过了十多年的教育,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习惯了老师在上面讲,自己在下面听的模式。总觉得,课程授课才是学习的正确姿势。

这种教育模式,学术上好像是叫做普鲁士教育模式,是18世纪普鲁士人发明的。普鲁士人的初衷并不是教育出能够独立思考的学生,而是大量炮制忠诚且易于管理的劳动力。

这种模式,并不符合现在的社会发展趋势。普鲁士模式适合灌输和复制,但是遏制了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它让年轻人禁锢了思想,更教条化。

一个人进入工作岗位后,面对的系统性集中学习的机会是越来越少的。如果一切都指望老师上课来学习,那这个人基本上就废了。尤其是通信行业,技术日新月异,指望每个知识点都有人教,是不现实的。

更多的情况是,公司打算研发一个新产品,从来没接触过(甚至老员工都没碰过),扔一些文档给你,直接上手去搞。甚至说,连文档都没有,自己上网搜集资料,白手起家。

这个时候,你该怎么办?直接撂挑子不干?

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学东西就是这样,有人教那是运气好,没人教就要靠自己。现在互联网非常发达,绝大部分的知识,都可以搜集到素材。自学,就是考验一个人快速高效地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吸收资料的能力。

对于这一点,小枣君这几年的感受很深刻。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懂这么多,能写这么多文章。其实,我都是形成了自己的方法论,可以用最快的速度吸收和消化知识。

有一点很重要,必须在一开始就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不然学海无涯,很容易懵圈。

6、关注细节的人,最容易脱颖而出。

作为新员工,我还建议大家注意一点,那就是培养细节处理能力。

做事情细致是一个非常好的优点。根据多年的观察,细节往往是人与人之间拉开差距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细节是态度的延伸。别人检查一遍,你检查两遍。别人确认一次,你确认两次。别人考虑五步,你考虑十步。别人随口一问,你亲自核对。不同的态度,带来的结局往往完全不一样的。

尤其是通信行业,我们从事的工作对细致度要求很高,很多参数配置,还有数据规划,都需要非常仔细地核对。哪怕有时候命令错一个字母,或参数错一个数字,就会带来宕机和瘫局,影响几百万人。

刚才说了,细节和态度有关。关注细节的习惯并不是天生的,它往往意味着更严肃的态度,更巨大的付出,包括精力的付出,时间的付出。

关注细节的人,会比别人更辛苦,但付出会有回报。

6、一定要培养自信,敢于质疑。

很多新员工进入公司之后,会把自己看得很低,觉得自己是新人,什么都不懂,然后别人都很强。所以自己就唯唯诺诺,甚至有很大的心理压力。

其实,我个人工作那么多年,有种感觉,所有表面上看起来觉得很强的公司,实际上都没有那么强,很多看起来很厉害的团队,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厉害。一开始你觉得牛逼的人,靠近以后,都发现没有那么牛逼。

现在不管是产品还是人,都存在过度包装的现象。这些包装很完美,很强很厉害,其实是服务于产品和人设的兜售。就像很多公司的PPT,吹得天花乱坠,就是服务于资本市场。

年轻人一定要擦亮自己的眼睛,不要随便轻信,不要盲目崇拜。这个世界没有任何人值得你像神一样崇拜。

绝大部分情况下,一个新员工进入一家公司,刚入职的时候,言语之间充满了得意和自豪。结果,不到一年,就开始发现这个公司这里有问题、那里有问题,然后满腹牢骚。

感觉就有点像围城。

没有自信的人,容易陷入平庸。没有质疑精神的人,容易成为韭菜。

入职的新员工,要不断培养自己的自信,尽量不要说自己不行。如果领导或老员工安排任务,或者安排一些比赛等有竞争性的任务给你,你就要勇敢地接受,然后挑战一下自己的极限。

对于现在很多的所谓“专家”、“大牛”,新员工必须首先带有质疑的精神,然后客气地去接触和了解,摸摸底,亲身感受一下对方的实力。切忌盲从,切忌轻信他人。

7、团队人际关系的把握准则。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里我要讲一下人际关系的把握。

我个人觉得,新员工进入社会,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应该把握两个原则:

第一,当一面镜子,别人对你好,你一定要对别人好,而且要更好。别人对你差,你最好也要给他一点颜色或压力,让对方知道你不是好惹的。也让对方知道:“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现在很多地方的职场环境还是比较险恶的,总有一些烂人,做人没底线,总是想着踩着别人往上爬,无所不用其极地利用别人。对于这种人,大家一定要注意防范,必须的时候,以牙还牙。

第二,把握距离,不要太过接近,也不要太过疏远。交往太近是很容易出现的一个问题。我不是反对大家交朋友啊,我的意思是,就算是再好的朋友,也请保持一定的隐私距离,给双方留有个人空间,不然很容易发生矛盾和摩擦。

“亲兄弟,明算账”,很多人以为关系很好,就会提出“借钱”、“蹭住”这样的要求,往往最后彻底翻脸,连朋友都没得做。

此外,交浅言深也是大忌,新员工经常犯这个错,请千万要避免。

8、坚持个人底线,不要违法

现在年轻人的压力很大,房价那么贵,竞争那么激烈,工作那么辛苦,工资又不是很高。如果按部就班,什么时候才能熬出头?

所以,一些急躁的年轻人就会被灰色甚至黑色利益所诱惑,干一些违反职业道德的事情,甚至违法的事情。

也会有很多年轻人,变成那种我们经常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凡事都以自己的利益和前途为出发点,不断挑战做人的底线。

不可否认,现在社会上很多人都是这样,热衷于“捞偏门”,“赚快钱”。如果我在这里说,让大家做正人君子,实际上有点“道貌岸然”,有点“虚伪”。

我想说的是,我也干过灰色的事情,但是,我觉得很后悔。如果再给我一次选择的机会,我肯定会拒绝去做。

有一句话说得很有道理——“所有你以为是‘命运的馈赠’的利益,其实都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很多时候,貌似天上掉下的馅饼,其实都是炸弹。你会为之付出代价,只是上门找你要债的人,会来得晚一些。

污点这种东西,一旦沾上,一辈子都是洗不掉的。

我听过一句创业者常说的话——“守正出奇”

意思大概是,不走邪门歪道,但一定要创新敢想敢为。我觉得这句话说得非常好,把它奉为自己的座右铭。

纵然这个世界有太多不公平,也没有必要抱怨,守住自己的三观,走自己想走的路,就够了。

我十多年社会人生的一点小感悟: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的,是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一个企业能走多远的,是他的管理和文化;决定一个国家能走多远的,是他的信仰。

9、如何看待通信的衰退

关于发展方向问题。这几年,围绕着通信行业发展前景的争议比较多,很多言论都认为通信行业没有前途,应该果断弃坑。

因此,有的同学进入通信行业之后,内心会比较纠结,担心选错了路。

其实我觉得,大可不必这么彷徨。

现在行业与行业之间的边界,并没有那么明显。今天进入通信行业,并不意味着一辈子就是通信行业。

你看核心网,现在逐渐IT化,云化,其实就是和IT融合。5G,也在和垂直行业融合。很多技能都是可以融合发展的。行业积累的资源,也是可以复用的。退一万步讲,新员工前几年培养的方法论和做事能力,肯定是适用各个行业的,这些都是基础能力。

我觉得,进入社会的前两年,用来熟悉和了解社会的,并不是浪费时间,不用太过焦虑。从第三年开始,那就真的要认真选择赛道了,这个赛道会影响你未来十年的成就和收获。

换言之,如果已经进了通信行业,没必要自怨自艾。学习是终身的,踏踏实实学知识,摸方向,主动权就在自己手上。如果一两年后,你搞清楚了自己的目标,也搞清楚了当前行业和目标行业,发现当前行业确实不适合自己,那时再做调整也不迟。

如果要转行,也应该先从知识储备和能力储备开始。不是转了行再去现学。

在工作和家庭的圈子之外,我强烈建议年轻人开拓一下自己的社交范围。多参加一些兴趣活动,例如论坛、沙龙、展会等,认识一些圈外的朋友。

人脉资源这种东西太宝贵了,越到后面越能体会到它的价值。往往是人脉资源,某一天会成为个人命运的转折点。

10、好好活着,善待自己。

最后的最后,就是健康了。

身体没了,一切皆空。今年据我知道的,ICT行业至少有4例非正常离世了,都是30岁左右的年轻人。所以,再拼也要顾及自己的身体,不要无上限地透支。

几个小建议:一、趁年轻,给自己买上几份商业保险。保险越年轻买越便宜。公司的保险只是最基础的,关键时候P用都没有。二、坚持锻炼,定期打打球啥的,尽量不要晚于11点30睡觉。工作加班是很无奈的,但是很多人晚睡是因为刷短视频。三、每年一定要体检,加点钱把必要的附加项目都检查一下。健康上的钱不能省。

好了,以上就是所有的内容。

我还是要郑重声明一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每个人的价值观也不一样。我的意见仅仅基于我的人生经历和价值观,不一定是对的,也不一定适合所有人。请千万不要生搬硬套。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


总结了10句话,送给所有的通信新员工_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