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爆火的知识付费模式,很多人应该都是非常熟悉的。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所认为的樊登模式和罗振宇模式。
樊登模式主要是以樊登读书APP为代表的品牌。主要的产品就是樊登读书APP(以下简称樊登读书),樊登读书的模式主要是由樊登来作为主讲人来讲,分享不同的作者的书的核心和关键内容。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是由樊登一个人来主讲某一本书的核心内容,还有另外一部分就是樊登会邀请一些书的作者来共同分享这本书。
樊登读书是由樊登于2013年发起,同年11月 正式成立。 樊登读书APP 以“帮助那些没有时间读书,不知道读哪些书和读书效率低的人群,每年吸收50本书籍的精华内容”为目标 ,以“每多一个人读书,就多一份祥和”为愿景,以“帮助3亿国人养成阅读习惯”为使命。
但是最为核心的点,樊登读书总结下来还是樊登来主讲这本书的一些关键内容,也就是说樊登本身就是主打品牌。
樊登读书主要会讲解比较热门的一些书,涉及的范围很多,比如说关于哲学,关于心理,关于自然,关于科技等等。
樊登读书的商业模式也比较简单,就是常见的会员订阅,一年365元,等于一年只要一块钱。
樊登读书我是每期基本上都听过,大部分还是很有意思的,解决了碎片化的时间,我把原来开车听音乐的时间就用来听樊登读书。
里面讲解的各种内容,大部分还是踩在我喜欢的点上,很多关于科技的解说,很多关于心理学的解释,基本上是市面上比较流行的一些知识。
罗振宇模式主要就是产品就是得到APP(以下简称得到)。得到主要的模式就是邀请一些知名的作者来平台上面讲公开课。
得到,旨在为用户提供“省时间的高效知识服务” ,2016年5月上线,由罗辑思维团队出品,提倡碎片化学习方式,让用户短时间内获得有效的知识。
公开课的模式也基本上有两种,一种就是这些知名作者本身已经写的书,把书转化成线上课程。另外一种就是一些比较知名的人来平台上专门制作一系列线上课程。
其实得到最开始成立的时候也是靠罗振宇的个人脱口秀品牌《罗辑思维》,我记得那个时候罗振宇就在优酷上面讲解了很多书,其实模式基本上跟樊登读书相似的。
但是后面逻辑思维的思路开始做平台化。后面得到就引入了非常多的知名作者,现在已经基本上变成了一个平台,很多作者都可以去用音频或者视频的方式去入住。
再往后,一种全新的品牌营销被罗振宇玩出了花样,那就是跨年脱口秀”做时间的朋友”。
2016年巅峰时期,有媒体报道,直播“时间的朋友”的深圳卫视,相比同时段做跨年联欢晚会的电视台,收视率位于全国第一。
所以我们从核心的模式上面能看到这开始起源都相似的一种商业模式,现在已经完全不同了。
逻辑思维主要就开始走平台化,有点类似于淘宝的模式。樊登读书就开始走类似于京东的自营的模式。
当然两者的区别界线上没有这么明显,比如樊登读书也会邀请一些第三方的一些作者来讲书。逻辑思维里罗振宇也会有很多的内容。
但是我们还是两者的主体脉络和核心竞争力来看他们的区别,本质上就是自营和平台的区别。
先两个模式都有各自的优缺点,那么我们从内容这一块来看,这两种模式未来的终局到底是什么?
首先我自己就是樊登读书的用户,已经续费了两年。里面的核心课程我基本上都听过了,在开车的时候就会听一下樊登讲书。然后我媳妇不仅是樊登的用户,也是逻辑思维的用户。
从我自己感受来说,在刚开始的时候,樊登讲书确实还是比较用心的,并且推荐的书也不错,然后也有一些核心的解读。帮助一些用户去了解一本书里面的核心脉络,以及了解到哪些是优质的书。感兴趣的话,我会买来纸质书或者电子书进一步详细的阅读。
比如我就是听樊登读书,才买的迪士尼CEO写的《一生的旅程》,受益匪浅。
但是越往后我越发现樊登将书的内容和质量越来越差。迄今樊登自己也写了几本书,我也买了好几本过来,但是发现其实内容质量,已经没有那种优质书的感觉,基本上属于那种蜻蜓点水,东拼西凑。比如樊登自己写的《可复制的领导力》,仔细阅读下来,发现味同嚼蜡,根本没有讲到领导力的核心内容。
后面我也听樊登讲了几期的书,有很多时候感觉这个书的解读有些时候其实已经开始错了,特别是樊登开始解答一些不是他专业类的书,比如说涉及到物理,科学,还有互联网科技一块。
同时对于书的解读也没有那么深刻了,可能已经是属于匆匆忙忙读完一本书,然后就开始去跟大众去分享。
我觉得这个是一典型的内容产出的一个限制,内容产出对于一个人来说不可能是超级迅速且可持续的。和机械批量化生产完全不同,文艺创造是不可批量复制的。
这也是艺术独具魅力的一个特点。
对于一个人来说,产出的内容和速度是有一定的客观限制的。不可能效率无限高,无限产出优质作品。因为优质作品一定是需要时间和精力上的打磨。
樊登读书已经开始慢慢走红,但是所有的内容都受限于樊登自己来讲述,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樊登就没有办法去保证高质量。同时数量也能够兼顾。
所以我们看到在樊登爆火的同时,樊登可能为了追求质量,所以某些书的讲解其实内质量就差了非常多。
当然还有一种模式就是由其他人来输出内容,然后又樊登来讲,只要做一些标准化的管理和控制就可以了。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樊登读书的瓶颈就不在于樊登自己,而在于这个内容的标准化生产和管控。但是,实际上是最严重的问题还在于内容是没有办法标准化的,生产无法标准化、管控也无法标准化。
解读一本书其实不是简简单单抽象出里面最核心的几个概念。而是需要这个读者有丰富的经验沉淀和阅历,并且能够以种更深刻的视角去解读和解耦一本书。不仅需要读者有专业的素养,更需要读者有一定的阅历,才能够真正好的解读出一本书。
而这个恰恰是最难的,这个根本不能够通过制定标准化的流程来解读一本书。
所以不管是樊登自己还是制定标准化的读书流程,都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大量的量产出高质量的读书和书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当规模化和商业化的诉求又特别强烈的时候,那么就会产出很多非常低质量的书评和推荐。
我们再看一下逻辑思维的模式,首先刚开始很多人都会因为罗振宇才去下载逻辑思维的得到。不得不说,罗胖的口才还是很好的,我之前追的优酷《罗辑思维》,的确就被罗胖清晰有逻辑的表达所折服。
当然前期很多人发现在得到上并没有太多罗振宇的书,很多人可能就会放弃了得到APP。但是有一部分用户还是会静下心来在罗辑思维的APP得到上去学习听书,了解其他知名作家产出的内容。
在得到上还是有一定的标准管控,因此也入住了比较好的一些课程,其实用户如果能停下来发现对自己还是物有所值的,就能继续听下去。
这里就很容易形成一个正向循环,内容越来越好,就会让听众和用户越来越多用户,越来越多,那么内容的生产质量也会越来越好。
同时由于得到是平台化的模式,只要设定标准,每一个生产者都可以参与生产内容。所以只要平台管控严格,还是能够获得大量的优质内容。并且这段时间是可以持续生产,可以鼓励用户生产更多的优质内容。
这个就好比抖音和快手上作为平台。他们可以通过指定规则,通过海量的流量分发能力,源源不断的发掘生产者来提供内容。所以我媳妇对得到的反馈就比较好说自己在得到上面还能学到非常专业的经济学课程。
所以从两个内容付费平台模式上来看,就决定了樊登读书APP可能无法可持续生存下去。但是逻辑思维的得到APP则能做的非常大。
当然这里还是提一句,其实网上已经有关于很多樊登读书和逻辑思维得到APP的争议。比如都一致认为他们两个在贩卖焦虑。对于反正读书来说,大家认为听了樊登读书根本不能叫读书等于去吃别人嚼过的东西而已。
这个从我的经验身边来看的话,其实应该是有点误会樊登读书了。樊登读书的本质是在于把一些好书的内容,经过樊登个人的见解,解析,剖析,结构重构,把里面的核心观点抽象出来,然后以一种非常简单的方式来讲给你听,同时让你听了之后你有兴趣再去对这本书再进行一个详细的阅读和了解。
而不是说听完樊登读书以后,就等于你看了这本书,然后你就用樊登读书里面的给你总结出来的一些文字或者道理作为自己的人生阅历,作为自己读书的输入,这个就其实是完全大错特错了。
所以我看到很多有人在朋友圈分享自己通过樊登读了几本书,来证明自己看了这本书,其实我觉得是挺搞笑的。
单纯的听完樊登讲书,不管是30分钟还是45分钟,其实根本不能算你就读过了这本书。
读书是需要去仔细的去揣摩里面的每一个段落,每一个模块及其背后的深意。很多书里面沉淀出来的道理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他会通过大量的文字和描述和例子来告诉你为什么能得到这个道理。
如果只是听说过这个道理,就能过好这一生,那世界上就没有这么多愚蠢的人了。
所以樊登读书我认为只是个影子,能够通过樊登读书快速了解一本书的概况,然后来决定是否值得自己去深入了解这本书。
这才是樊登读书最根本能够存在的意义。
对于得到APP上来说,它就是另外一种模式,当然这里不否认罗振宇确实会给出一些特别边际的观点,并且非常懂得营销,也真正可能真的在制造焦虑和贩卖焦虑。
但作为一个营销手段来说,我觉得其实无可厚非,只要在合法的基础上,他想表达和诉说自己的价值主张,我觉得都是可以接受的,本来的社会内卷,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你不能归因于罗胖的渲染,导致更加内卷,这是一种本末倒置。
但更为关键的其实他在得到里面要做到对内容的管控,真正产出有价值的线上课程,这个才是。如果得到只是粗制滥造,并且放出大量并不合适的内容,为了营销,为了商业化和持续退出大量的让人焦虑的课程,这个才是知识付费的原罪。
所以长期来看,我相信得到的模式一定会比樊登读书的模式走的远。毕竟樊登读书已知的瓶颈在于樊登,而得到APP的瓶颈却不是罗振宇。
即内容的平台化模式一定比自营模式的天花板会更高。
关注公众号:ali老蒋 或访问网站:www.javaer.com.cn/
作者:ali老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