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人生短暂,可到底是怎么个短法?

十年是个模糊的表述,我们很难在脑海里想象十年是什么概念,但如果换成十个冬天,跟父母在一起十天,这样描述就会更直观些。

WaitButWhy对人生的时间进行了拆解,将它可视化映射为各类事件,看看人生时间的尾端到底意味着什么。

我们来直观地展示下人的寿命,假如我们可以活90年。

按年:

这个事实已冲击并颠覆我的认知:时间不多了_人工智能

按月:

这个事实已冲击并颠覆我的认知:时间不多了_优先级_02

按周:

这个事实已冲击并颠覆我的认知:时间不多了_其他_03

按天:

这个事实已冲击并颠覆我的认知:时间不多了_其他_04

日表带给我的震撼不比周表少。每一个点都是具体的日子,周二,周五或周日。即使有幸能活到 90 岁高龄,也可以在一张纸上记录下每一天。

除了用时间来衡量生命,还可以用事件来体现,以我自己为例:

我今年 34 岁,乐观一点能画火柴小人(这里指 WaitButWhy 网站)到 90 岁。这样的话,我还能经历不到 60 个冬天:

这个事实已冲击并颠覆我的认知:时间不多了_其他_05

大约 60 次超级碗(Superbowls):

这个事实已冲击并颠覆我的认知:时间不多了_人工智能_06

大海很冷,经常泡在里面也不是我要的体验,所以一年游一次差不多了。这么说来,我只能再游个 60 次:

这个事实已冲击并颠覆我的认知:时间不多了_人工智能_07

除了为 WaitButWhy 做调研之外,一年大概读 5 本书,总以为将来可以读很多很多书,但事实上只有 300 本,并且希望将来没什么事情可以打断这个习惯。

这个事实已冲击并颠覆我的认知:时间不多了_学习_08

我在波士顿长大,一直去看红袜队的比赛,但如果我不搬回去,我可能会继续以目前大约每三年去看一次红袜队比赛的节奏,也就是 20 次。

这个事实已冲击并颠覆我的认知:时间不多了_学习_09

我经历过 8 次总统选举,还可以参与 15 次,见过 5 位总统,没有什么意外,我还会再看到大约 9 位。

这个事实已冲击并颠覆我的认知:时间不多了_优先级_10

我大约一个月吃一次披萨,所以还有 700 多次吃披萨的机会。但对饺子我更乐观些。我一个月要吃两次饺子,每次至少吃 6 个,所以饺子的量还是比较富裕的。

这个事实已冲击并颠覆我的认知:时间不多了_优先级_11

但这些事情不是我一直在想的。上面提到的大多数事情在我生命中,每年都以相似的频率发生。如果我的人生已经走过了 1/3,我也已经体验了 1/3 的事件。

我一直在想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与上面这些例子不同,它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均匀地发生——这种比例与我度过的时间完全不一致:

人际关系(父母/亲属/朋友)。

我的父母已经 60 多岁了。18 岁之前,我差不多有 90% 的时间和父母在一起。但自从去上大学,然后搬出波士顿,我可能每年只见他们 5 次,每次 2 天左右。一年 10 天。是我童年时期的 3%。

乐观一点,假如当我 60 岁时,父母还都健在,那么还有大约 30 年的时间。如果保持每年 10 天的频率,大约还有 300 天能跟父母在一起,比小时候一年的时间都少。

面对现实,你会意识到即使没有到人生的终点,对于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些人,你也已经到了时间的尽头。如果我把已经和将要跟父母在一起的事件画出来,就会非常明显了:

这个事实已冲击并颠覆我的认知:时间不多了_其他_12

当我高中毕业,跟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就已经用掉了 93%。我现在正享受那最后的 5% 的时间,我们已经来到了尾声。

跟我的两个姐姐也是差不多的情况。在一起住了 10 年和 13 年后,我现在跟他们住在不同的城市,每年会跟每个人各聚 15 天左右。希望这给我们留下大约 15% 的时间。

老朋友也一样。读高中时,我跟要好的 4 位同学一星期有 5 天在一起。4 年时间相聚 700 次。现在,我们 5 人分散在全国各地,生活和时间表完全不一样,每 10 年可能能聚个 10 天,这个小团体的时间已经是最后的 7% 了。

有了这些信息后,我们能做什么呢?

抛开技术进步能让我活到 700 岁之外,这三点是值得注意的:

  1. 跟你在乎的人尽量住的近些。在同一个城市和其他城市相比,在一起的时间能差 10 倍。
  2. 注重优先级。余下的时间要跟谁打照面取决于哪些人会在你的见面优先级列表上。确保这个列表是你自己而不是无意识的惯性设定的。
  3. 注重时间的质量。如果跟你在乎的人相处的时间只剩 10%(与之前在一起的时间相比),当你和他们在一起时,把这个事实放在脑海中,并珍视那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