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笔记 第十章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前言
在《《金融学》笔记》中开了一个头,现在完善具体细节。
金融范畴篇
第一章 货币的本质
第二章 货币制度
第三章 信用、利息和利率
第四章 外汇与汇率
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篇
第五章 金融市场
第六章 金融机构
第七章 商业银行
第八章 中央银行
金融宏观调控篇
第九章 货币需求、供给、均衡
第十章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第十一章 货币政策
文章目录
- 《金融学》笔记 第十章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 前言
- 笔记
- 第一节 通货膨胀
- 一 概念
- 二 类型
- 三 通货膨胀的度量 ----- 物价上涨指数
- 四 通货膨胀的效应(即影响)
- 五 通货膨胀的成因与治理
- 第二节通货紧缩
- 一 概念
- 二 种类
- 三 成因与治理
- 补充
-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 总结
笔记
第一节 通货膨胀
一 概念
(一)定义:
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由于流通中的纸币的币值下跌而引起的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格的总水平持续全面上涨的降级现象。
(二)理解 :
1 不能与货币发行过多划等号;
2 不能与物价上涨划等号;
3 不能与财富赤字划等号。
二 类型
(一)按发生原因
1需求拉动 : 通货膨胀的根源在于总需求过度增长。
2成本推进:通货膨胀的根源总供给方面的变化
3结构型:物价的上涨是由于对某些部门的产品需求过多
4混合型:由于需求、成本、和社会经济结构共同作用形成的通货膨胀
5 财政赤字型:根源是需求拉动型,但侧重点是强调因财政出现巨额赤字而滥发货币引起
6 信用扩张型:贷款没有相应的经济保证,形成信用过度创造而引起通货膨胀率总水平上涨
7 国际传播型:输入性通货膨胀,由于进口商品的物价上涨,费用增加而使物价上涨引起
(二)按表现状态
开放性:物价可随货币供给量的变化而自由浮动
抑制型:国家控制物价,主要是消费品价格进本保持认为平衡,但表现为市场商品供应紧张、凭证限量供应、变形涨价、黑市活跃、商品走后门等的一种隐蔽性的一般物价水平普通上涨的经济现象
(三)按通货膨胀程度划分
1 爬行 2%以上 CPI(消费物价指数)
2 跑马式 3%-5% CPI
3 恶性 5%以上 CPI
三 通货膨胀的度量 ----- 物价上涨指数
1 消费物价指数:能反映直接影响一般民众生活状况的物价趋势。
2 批发物价指数:根据制成品和原料的批发价格编制的指数
3 国民生产总额平均指数: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对按固定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
四 通货膨胀的效应(即影响)
(一)经济增长效应(有益 / 有害 / 中性)
1)有益论 :1 政府可通过实施通货膨胀政策,增加赤字预算, 扩大投资支出来刺激有效需求,推进经济增长 2提高储蓄率进而促进经济增长;3 刺激私人投资的积极性,增加总供给,推动经济的增长
2)有害论: 1 会纸币贬值,妨碍货币职能的正常发挥 2 会降低借款成本,诱发过度的资金需求。3 使企业的生产成本大幅度上升,企业和个人预期的利润降低,不利于调动生产和投资者的积极性 4削弱经济的活力,引起资本大量外流和国际收支的恶化
3)中性论: 无正效应又无负效应,理由:公众会根据对通货膨胀发展的预期,按物价上涨水平作出合理的行为调整,因此,通货膨胀的各种影响会相互抵消. (难以自圆其说 )
(二)强制储蓄效应: 指政府出现赤字时向中央银行借债透支,直接或间接增大货币发行,从而引起通货膨胀。 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强制性地增加全社会的储蓄总量以满足政府的支出,因此又称通货膨胀税。
(三)收入与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效应: 通货膨胀发生时人们的实际收入和实际占有财富 的价值会发生不同变化,有些人的收入与财富会提高和增加,有些人则会降低和减少。
(四) 资源配置扭曲的效应(负面) :
1) 在通货膨胀中,各种生产要素、商品和劳务的相对价格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和扭曲,引起资源的低效和浪费。
2) 通货膨胀会助长投机并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
3) 在通货膨胀间,为避免金融资产价值的损失,人们会尽量降低持有货币和各种金融资产的比例,并购入各种实物资产。
4) 通货膨胀会造成市场供不应求的环境,使购买者盲目抢购,不计质量。
5) 使实际利率下降,打击公众的储蓄意愿,使资本积累的速度降低。
6) 改变正常的利率结构,阻碍长期金融工具的发行,影响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及其配置社会资源的功能
(五) 经济秩序与社会秩序紊乱效应
1) 加剧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
2) 导致商品流通秩序的混乱
3) 败坏社会风气,计划社会矛盾
4) 助长贪污腐败,损害政府清誉
五 通货膨胀的成因与治理
(一)成因
1 西方的观点:需求拉动 / 成本推进 / 供求混合 / 部门结构 / 预期
2 中国的理论:财政赤字 / 信用扩张 / 国际收支顺差 / 结构 / 体制 / 摩擦 / 混合
国际收支顺差:为生产商品而投效的货币滞留在流通界购买外汇投入的货币
(二)治理
- 实施宏观货币紧缩的政策
1) 紧缩性货币政策:又称抽筋银根,即中央银行通过减少流通中货币量的办法提高货币的购买力,减轻通货膨胀压力。具体政策工具和措施包括:○ 1 通过公开市场义务出售货政府债券,以相应地减少体系中的货币存量。○ 2 提高贴现率和再贴现率,以提高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和金融市场利率水平,缩小信贷规模。 ○3 提高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以缩小货币发行的扩张倍数,压缩商业银行放款,减少货币流通量。
2) 紧缩性财政策:只要是通过 削减财政支出 和增加税收 的办法来治理通货膨胀。
- 收入紧缩政策:工资管制(全社会)和利润管制
- 实施收入指数化正式(●) :又称联动政策,指对货币性契约订立物价指数条款,使工资、利息、各种债券收益以及其他货币收入按照物价水平的变动进行调整。
四个作用:○ 1 杜绝其制造通货膨胀的动机; ○2 可以消除物价上涨对个人收入水平的影响, 保持社会各阶层的原有生活水平, 维持原有的国民收入水平再分配格局, 从而利于社会稳定。 ○3 维持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并防止盲目的资源分配造成的资源浪费和抵消配置。○ 4 抑制通货膨胀率的持续上升。
- 货币主义学派的单一规则政策
- 凯恩斯与供给学派的增加共计政策
第二节通货紧缩
一 概念
(一)定义: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下跌。
( 二 ) 三种说法:
1)单要素说:通货膨胀就是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
2)两要素说: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货币供给幅度下降
3)三要素说: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货币供给幅度下降 +伴随经济衰退增长缓慢
二 种类
- 按持续时间长短:长期性、中长期性、短期性通货紧缩
- 按严重程度:轻度,中度,严重通货紧缩
- 按经济增长状况:增长性和衰退型通货紧缩
- 成因分类:政策紧缩性、产业周期型、需求拉动型、成本压低型、体制转轨型、外部冲击型和混合
三 成因与治理
(一)成因:
1)政府实施紧缩性的货币财政政策
2)经济周期的变化
3)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生产成本的降低
- 投资和消费的有效需求不足
5)本币汇率高估和其他外部因素冲击
6)体制和制度因素
7)供给结构不合理
(二)治理
- 危害:○1 尽快经济的衰退○ 2 物价的下跌会提高实际利率
- 措施:
1)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扩大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
2)改进汇率机制,真正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度
3)加强金融机构的监督,建立金融内部管理制度,完善金融风险防范措施
4)调整信贷结构,扩大信贷范围,加大信贷自己的投入
5)定期和及时向社会披露财政货币政策信息
6)继续深化改革,加快市场经济制度建设和国有企业制度改革与体制转轨
补充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流通中的货币量超过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引起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
通货膨胀类型:需求拉动型、成本推进型、结构型、混合型、财政赤字型、信用扩张型、国际传播型;
通货膨胀的度量:CPI、PPI、GDP
通货膨胀的效益:经济增长效应、强制储蓄效应、收入和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效应、资源配置扭曲效应、经济秩序与社会秩序缭乱效应
通货紧缩指物价下降的经济现象。
通货紧缩的危害:经济衰退、加重失业、引发国际收支恶化、引发金融风险;
通货紧缩的应对: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对问题银行进行救助、调整外贸政策、救股市、淘汰落后产能、改善供给结构;
总结
结合《《人人都懂的宏观经济》笔记》和《《简七理财》笔记》看。
更新地址:GitHu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