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笔记 第一章 货币的本质

前言

在《​​《金融学》笔记​​》中开了一个头,现在完善具体细节。

金融范畴篇

第一章 货币的本质

第二章 货币制度

第三章 信用、利息和利率

第四章 外汇与汇率

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篇

第五章 金融市场

第六章 金融机构

第七章 商业银行

第八章 中央银行

金融宏观调控篇

第九章 货币需求、供给、均衡

第十章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第十一章 货币政策

文章目录

  • ​​《金融学》笔记 第一章 货币的本质​​
  • ​​前言​​
  • ​​笔记​​
  • ​​第一节 货币的产生​​
  • ​​一、货币的产生​​
  • ​​二、货币的本质​​
  • ​​三、货币形式的发展​​
  • ​​四、货币层次划分​​
  • ​​第二节 货币的职能​​
  • ​​价值尺度:​​
  • ​​流通手段:​​
  • ​​储藏手段:​​
  • ​​支付手段的职能​​
  • ​​世界货币的职能(考大题)​​
  • ​​总结​​

笔记

第一节 货币的产生

一、货币的产生

1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价值形式发展的四个阶段

  •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样东西等于一样东西。
  • 扩大的价值形式 :一样东西等于很多东西。
  • 一般价值形式:出现质的飞跃,由直接物物交换转变为通过一般等价物的间接交换很多东西等于一样东西。
  • 货币价值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固定地由贵金属(黄金与白银等)来表现,它是价值形式的最高阶段。

二、货币的本质

1概念:货币是商品,但不是普通的商品,二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并体现着一定的社会关系。

2要点

  •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本质特征,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
  • 其次,货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因为作为一般等价物,货币具有两个基本的特征: 1是它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原料;2是它具有直接与商品交换的能力;
  • 最后,货币还体现着一定的社会关系 ;

三、货币形式的发展

1 本质特征不变

2 形式不断演变 具有内在价值,信用货币

3信用货币的价值:作为商品的价值与作为货币的价值是不同的。

发展的具体过程:实物货币→足值的金属货币→足值的代用货币(纸币)→不可兑现的信用货币(具有内在价值的普通商品;特征作为商品的价值和作为货币的价值是不同的,信用货币是法偿货币)

4信用货币—法偿货币

四、货币层次划分

1概念:把流通中的货币量主要按照其流动性(变现能力)的大小进行相应的排列,分成若干层次并用符号代表的一种方法。

2目的:把握流通中各类货币的特定性质、运动规律以及它们在整个货币体系中的地位,进而探索货币流通在结构上的依存关系和适应程度,以便中央银行拟定有效的货币政策(不同层次货币的购买力不一样)

3我国货币层次的划分

1)划分依据

2)划分层次指标(考大题)
M0:现金
M1:M0 + 企业结算账户存款 +机关团体活期存款 +部队活期存款
M2:M1 +城乡储蓄存款 + 企业单位定期存款(重点)
M3:M0+全部银行存款

第二节 货币的职能

货币职能的含义: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

货币的具体职能(考大题):

价值尺度:

1以价格形态表现和衡量商品价值

2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具有以下特点:

是商品的内在价值尺度,即劳动时间的外在表现。

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但必须具有十足的价值。

具有完全的排他性、独占性。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要通过价格标准这个中间环节来完成。

3价格标准是指包含一定重量的贵金属的货币单位。

流通手段:

1充当商品交易的媒介
2具有以下特点:

现实的货币,但不一定需要有足值的货币本体,即它可用货币符号来代替。

包含有危机的可能性;

但不需要是足值手段;

3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改变了过去商品交换的运动形式

4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货币流通反作用于商品流通

储藏手段:

货币购买力的暂歇,货币退出流通,被当做财富保存时所发挥的职能。

1是现实的、足值的货币;

2退出流通领域,出于静止状态,纸币能否发挥贮藏手段职能,取决于纸币币值是否稳定

支付手段的职能

1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形态进行单方面转移 (借贷)

2产生源于商业信用的产生

3发展过程:开始:主要是为商品流通服务 ;后来:超出了商品流通的范围

4导致信用货币的产生

世界货币的职能(考大题)

1走出国门,货币在世界市场(走出国门)上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目前的充当世界货币职能的货币 。

2只能是重量计算的贵金属(理论和现实有差异)

3职能的三个内容:

  • 作为平衡国际收支差额的最后支付手段,用于支付国际收支差额
  • 作为国际普遍的购买手段
  • 社会财富的转移手段

总结

简单编辑一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