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实现堆排序

一、堆排序简介

堆排序(Heap Sort)是利用堆这种数据结构所设计的一种排序算法。

堆的结构是一棵完全二叉树的结构,并且满足堆积的性质:每个节点(叶节点除外)的值都大于等于(或都小于等于)它的子节点。

堆排序先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将待排序列表中的元素构造成一棵完全二叉树,然后对完全二叉树进行调整,使其满足堆积的性质:每个节点(叶节点除外)的值都大于等于(或都小于等于)它的子节点。构建出堆后,将堆顶与堆尾进行交换,然后将堆尾从堆中取出来,取出来的数据就是最大(或最小)的数据。重复构建堆并将堆顶和堆尾进行交换,取出堆尾的数据,直到堆中的数据全部被取出,列表排序完成。

堆结构分为大顶堆和小顶堆:

1. 大顶堆:每个节点(叶节点除外)的值都大于等于其子节点的值,根节点的值是所有节点中最大的,所以叫大顶堆,在堆排序算法中用于升序排列。

2. 小顶堆:每个节点(叶节点除外)的值都小于等于其子节点的值,根节点的值是所有节点中最小的,所以叫小顶堆,在堆排序算法中用于降序排列。

二、堆排序原理

堆排序的原理如下:

1. 将待排序列表中的数据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构造成一棵完全二叉树。

2. 将完全二叉树中每个节点(叶节点除外)的值与其子节点(子节点有一个或两个)中较大的值进行比较,如果节点的值小于子节点的值,则交换他们的位置(大顶堆,小顶堆反之)。

3. 将节点与子节点进行交换后,要继续比较子节点与孙节点的值,直到不需要交换或子节点是叶节点时停止。比较完所有的非叶节点后,即可构建出堆结构。

4. 将数据构造成堆结构后,将堆顶与堆尾交换,然后将堆尾从堆中取出来,添加到已排序序列中,完成一轮堆排序,堆中的数据个数减1。

5. 重复步骤2,3,4,直到堆中的数据全部被取出,列表排序完成。

以列表 [10, 17, 50, 7, 30, 24, 27, 45, 15, 5, 36, 21] 进行升序排列为例。列表的初始状态如下图。

Python实现堆排序_堆排序原理

要进行升序排序,则构造堆结构时,使用大顶堆。

1. 将待排序列表中的数据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构造成一棵完全二叉树。

Python实现堆排序_堆排序简介_02

2. 从完全二叉树的最后一个非叶节点开始,将它的值与其子节点中较大的值进行比较,如果值小于子节点则交换。24是最后一个非叶子节点,它只有一个子节点21,24大于21,不需要交换。

Python实现堆排序_Python实现堆排序_03

3. 继续将倒数第二个非叶节点的值与其子节点中较大的值进行比较,如果值小于子节点则交换。节点30有两个子节点5和36,较大的是36,30小于36,交换位置。

Python实现堆排序_堆排序简介_04

4. 重复对下一个节点进行比较。7小于45,交换位置。

Python实现堆排序_堆排序原理_05

5. 继续重复,50大于27,不需要交换位置。如果不需要进行交换,则不用再比较子节点与孙节点。

Python实现堆排序_堆排序原理_06

6. 继续重复,17小于45,交换位置。

Python实现堆排序_堆排序原理_07

7. 17和45交换位置之后,17交换到了子节点的位置,还需要继续将其与孙节点进行比较。17大于15,不需要交换。

Python实现堆排序_堆排序_08

8. 继续对下一个节点进行比较,10小于50,交换位置。

Python实现堆排序_堆排序原理_09

9. 10和50交换位置之后,10交换到了子节点的位置,还需要继续将其与孙节点进行比较。10小于于27,交换位置。

Python实现堆排序_堆排序简介_10

10. 此时,一个大顶堆构造完成,满足了堆积的性质:每个节点(叶节点除外)的值都大于等于它的子节点。

Python实现堆排序_Python实现堆排序_11

11. 大顶堆构建完成后,将堆顶与堆尾交换位置,然后将堆尾从堆中取出。将50和21交换位置,交换后21到了堆顶,50(最大的数据)到了堆尾,然后将50从堆中取出。

Python实现堆排序_堆排序_12

12. 将50从堆中取出后,找到了待排序列表中的最大值,50添加到已排序序列中,第一轮堆排序完成,堆中的元素个数减1。

Python实现堆排序_Python实现堆排序_13

13. 取出最大数据后,重复将完全二叉树构建成大顶堆,交换堆顶和堆尾,取出堆尾。这样每次都是取出当前堆中最大的数据,添加到已排序序列中,直到堆中的数据全部被取出。

Python实现堆排序_堆排序的时间复杂度和稳定性_14

14. 循环进行 n 轮堆排序之后,列表排序完成。排序结果如下图。

Python实现堆排序_堆排序_15

三、Python实现堆排序

# coding=utf-8
def heap_sort(array):
first = len(array) // 2 - 1
for start in range(first, -1, -1):
# 从下到上,从右到左对每个非叶节点进行调整,循环构建成大顶堆
big_heap(array, start, len(array) - 1)
for end in range(len(array) - 1, 0, -1):
# 交换堆顶和堆尾的数据
array[0], array[end] = array[end], array[0]
# 重新调整完全二叉树,构造成大顶堆
big_heap(array, 0, end - 1)
return array


def big_heap(array, start, end):
root = start
# 左孩子的索引
child = root * 2 + 1
while child <= end:
# 节点有右子节点,并且右子节点的值大于左子节点,则将child变为右子节点的索引
if child + 1 <= end and array[child] < array[child + 1]:
child += 1
if array[root] < array[child]:
# 交换节点与子节点中较大者的值
array[root], array[child] = array[child], array[root]
# 交换值后,如果存在孙节点,则将root设置为子节点,继续与孙节点进行比较
root = child
child = root * 2 + 1
else:
break


if __name__ == '__main__':
array = [10, 17, 50, 7, 30, 24, 27, 45, 15, 5, 36, 21]
print(heap_sort(array))

运行结果:

[5, 7, 10, 15, 17, 21, 24, 27, 30, 36, 45, 50]

代码中,先实现一个big_heap(array, start, end)函数,用于比较节点与其子节点中的较大者,如果值小于子节点的值则进行交换。代码中不需要真正将数据都添加到完全二叉树中,而是根据待排序列表中的数据索引来得到节点与子节点的位置关系。完全二叉树中,节点的索引为i,则它的左子节点的索引为2*i+1,右子节点的索引为2*i+2,有n个节点的完全二叉树中,非叶子节点有n//2个,列表的索引从0开始,所以索引为0~n//2-1的数据为非叶子节点。

实现堆排序函数heap_sort(array)时,先调用big_heap(array, start, end)函数循环对非叶子节点进行调整,构造大顶堆,然后将堆顶和堆尾交换,将堆尾从堆中取出,添加到已排序序列中,完成一轮堆排序。然后循环构建大顶堆,每次将最大的元素取出,直到堆中的数据全部被取出。

四、堆排序的时间复杂度和稳定性

1. 时间复杂度

在堆排序中,构建一次大顶堆可以取出一个元素,完成一轮堆排序,一共需要进行n轮堆排序。每次构建大顶堆时,需要进行的比较和交换次数平均为logn(第一轮构建堆时步骤多,后面重建堆时步骤会少很多)。时间复杂度为 T(n)=nlogn ,再乘每次操作的步骤数(常数,不影响大O记法),所以堆排序的时间复杂度为 O(nlogn) 。

2. 稳定性

在堆排序中,会交换节点与子节点,如果有相等的数据,可能会改变相等数据的相对次序。所以堆排序是一种不稳定的排序算法。

Python实现堆排序_Python实现堆排序_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