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个月,我买了一台扫地机器人,想到自己终于可以从家务中解放出来,不禁有些小激动。它能陪我聊天、帮我做家务,竟然还能陪我的猫玩,画风不是一般的和谐。

鲁迅说:“智能不够,人工来凑”_深度学习

但这些美好只停留在一个月前,我刚认识它的时候。

自从它上次在距离充电口一步之遥的地方突然停电后,就再也没正常过。有时他会冲我哀嚎:“快来救朕!快来救朕!快来救朕!” 我就很纳闷,你有电喊我,就不能自己走到充电口?

每当家里换了桌椅摆设,这货就要开始重新规划路线。也就是哪里有死角不去哪里,还一直撞我的椅子腿,最后一眼没看住被卡在了椅子腿中间,我又一次英勇现身,救下了“皇上”。这要在古代,那我就是皇上身边的红人。

鲁迅说:“智能不够,人工来凑”_人工智能_02

直到前天夜里,我做着跟 PM 互怼的春秋大梦。突然感觉有人说话,奇怪,我一个人住,哪来的声音?我一惊!只听到客厅里传来一个男人的声音:“朕要出宫,正在规划路线......” 我吓半死,不是有小偷吧。我赶快跑去客厅,竟然看到我的猫坐在上面。话说,猫什么时候学会打开这个了???

我真是哭笑不得,感觉自己买了个人工智障回来。给它取个新名字“扫地机·气人”。

2

随着人工智能兴起,抢占风口的 AI 企业一直在腾飞。人们急于 AI 理论能迅速走出实验室进入商业模式,却忘了给这些产品加点“智商”。

为了成功发明人工智能产品,人类可以说是不遗余力地尝试,比如,开发一款可以解放双手的喂食机器,结果却险些要了你的命。

鲁迅说:“智能不够,人工来凑”_神经网络_03

一款定位非常准备的喂奶机器,成功解决地球人口过剩问题!

鲁迅说:“智能不够,人工来凑”_深度学习_04

一款“暴脾气”垃圾车,告诉你不爽就要罢工。来呀!互相伤害呀!

鲁迅说:“智能不够,人工来凑”_深度学习_05

“那个,我说你家酱油借我一下。阿欧!不好意思,忘了敲门。”

鲁迅说:“智能不够,人工来凑”_人工智能_06

就连科学家们也常常遭到人工智能们的戏弄,更可况是我们。

鲁迅说:“智能不够,人工来凑”_人工智能_07

到底训练它们,会不会达到我们想要的目的呢?李彦宏曾说过:“近年来的人工智能技术和算法的创新,其实和人脑的工作原理关系不大。对于人类而言,人脑是怎么工作的还没有弄清楚,用机器来模仿人脑更是无从谈起。AI 不是模仿人脑,而是用机器的方式,去实现人脑所能实现的价值和作用。”

3

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工智障产品,大概是总有一些不靠谱的人工智能公司吧!准确地说,不是不靠谱,而是有一些公司压根儿就没有智能,全靠人工。

你有没有幻想过这样的画面:“火车站的闸机里,其实坐着一个人,每当有人进站时,背后的操作都是由他来完成的。”

鲁迅说:“智能不够,人工来凑”_人工智能_08

近日,《华尔街日报》曝光了一家印度的初创“高科技” AI 公司 Engineer.ai,他虽然是 AI 公司,但用的却不是“人工智能”,而是一群来自印度的程序员。没错!阿三哥又一次称霸世界了。

鲁迅说:“智能不够,人工来凑”_人工智能_09

这个公司有一款产品,可以通过 AI 在一个小时内从零开始帮助客户制作移动应用程序,完成度可以高达 80%。但实际上这些项目都是由真实工程师人工编程完成的。

据内部人员爆料,这个公司连一个像样的 AI 专家团队都没有,内部能称得上技术的东西,就是决策树了。可就是这样,2018 年时,他们获得了 2950 万美元融资。

鲁迅说:“智能不够,人工来凑”_深度学习_10

今年年初,风投公司 MMC 发布报告表示欧洲 2830 家人工智能初创企业中, 40% 左右都是假的 AI 公司。

就连谷歌能够自动打电话的 AI,被称赞通过图灵测试的 Duplex,也被爆出背后有真人在伪装。哎,真是人生如戏,全靠演技!这世界满满的套路,还让我怎么相信?

鲁迅说:“智能不够,人工来凑”_神经网络_11

 

4

虽然这些冒牌 AI 公司都是人工在操作,但是人工智能所带来的冲击,也是当下每个人关注的焦点。人们对人工智能还有另一层顾虑,那就是人工智能会破坏既有的雇佣关系。

比如,微软公司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在 2014 年 3 月由美国智库美国企业研究所(AEI)主办的演讲会上表示:

“人工智能对雇用的侵蚀正在向司机、服务员、护士等诸多职业扩展……从现在起的20年后,社会对现在劳动者拥有的各种职能的需求将大幅降低。然而,目前人们丝毫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的存在。”

2001年,比尔·盖茨曾预言“贝叶斯理论将彻底变革未来的人工智能”。这一预言如今已经应验。可见,比尔·盖茨的先见性不容小觑。所以,这次“人工智能将破坏雇用关系”的预言或许也有着相当高的可信度。

学界也存在同样的声音。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者卡尔·弗雷(Carl Frey)及迈克尔·奥斯博恩(Michael Osborne)两位博士在 2013 年 9 月发表的题为《雇用的未来:计算机将夺走我们多少工作?》(The Future of Employment: How Susceptible are Jobs to Computerisation?)的论文中就提到了这个问题。日本媒体也曾多次介绍这篇论文,但其中只提及了“现存职业的 47% 将被人工智能取代”这一最博取眼球的结论。这里我们简单介绍下这个结论是如何导出的。

这篇论文的重点,在于通过定量计算得出今后将被搭载人工智能的计算机或机器人取代的职业。论文以美国劳工部提供的“O*NET”雇用数据库中记录的702种职业为具体研究对象(论文作者虽然是英国研究者,其调查对象却是美国的雇用数据)。

该调查对象的涵盖范围从木匠、护士、厨师,到律师、大学教授、作家、时装设计师,几乎网罗了现代社会的所有职业。同时,每种职业还附有说明,介绍该职业主要从事的工作内容。

弗雷和奥斯博恩先从 702 种职业中选择了 70 种有代表性的职业。然后他们将这些职业交给一群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的一种)方面的专家进行评判,推测各个职业在未来 10~20 年,有多大可能性被搭载人工智能的计算机或机器人取代。评判的范围为 0%~100%,比如毫无疑问会被取代的职业是 100%,绝不可能被取代的职业是 0%,位于二者中间的职业则 20%、30%、40%。

今后10~20年可能被计算机或机器人取代的职业:

鲁迅说:“智能不够,人工来凑”_人工智能_12

最不可能被取代的职业:

鲁迅说:“智能不够,人工来凑”_神经网络_13

最后利用回归分析(这本身就是机器学习的一种),以上述 70 种职业的评分结果为样本,让计算机对全部 702 种职业打分。如此计算出来的结果显示,今后 10~20 年,美国很可能将有 47% 的雇用关系被计算机或机器人取代。上表显示了几种最有可能被取代的职业和最不可能被取代的职业。

但是即便是这样,我们也不用过于焦虑。AI 不是要取代任何行业,而是在改变所有行业,真正淘汰掉的是那些循规蹈矩过于依赖单一技术工具的人。换句话说,无论未来怎么发展,我们都在见证变迁,要不断适应,创造出新工作,然后再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