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阿布,Datawhale成员,上海大学硕士
「WhaleFace」:当我们选择面对(Face)问题,解决问题便成了可能。
明知一堆事却死活不想干,选择拖延,事情却越堆越多,尤其是在毕业季和面临找工作阶段,事情的扎堆让我感觉到压力,但是又找不到突破口。在Datawhale聊了这个话题后,才发现不是我一个人有这个困惑,索性在组织内部成立了「WhaleFace」小组,一起去厘清问题和解决问题,从面对拖延开始。
这就是「WhaleFace」第一期的由来。
我们被各种事情包围着。要搞好学习、工作,有时还想忙里偷闲兼顾下爱好,再保养下日益稀疏的头顶和优秀到突出的腰椎间盘……要做的事简直堆满整个小宇宙。这些事情越想越觉得重要,又越堆越多,全做?做不完,单做哪件?也说不好。哎,索性两手一推,随它去吧。一边焦虑一边拖延,等到哪件事迫在眉睫,再赶着生死线干完它。好像一片叶子被风吹着、水推着,反而愈加焦虑拖延。
(是我本人了)
这种情况下,有些人会蒙住眼睛,不去面对问题,而更多的人开始发问:事情越多越拖延,恶性循环的突破口在哪里?
这也是WhaleFace第1期希望直面的问题,如果你也有相同的困惑,欢迎一起交流探讨,本文就是我们在Datawhale内部交流探讨中的整理。
一、问题背景
首先回到问题根源,什么是拖延?可以先一起看看这个TED视频。
在拖延上,我们从来不是一个人。无论是某个领域的新手,还是别人眼中的大佬,当诚实地面对自己,总会发现自己或多或少存在拖延现象,现在才发现太正常了,简直就像苹果会落地一样正常。
找到「突破口」才是这个关键。
提起突破口,就想到“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仿佛只要找到这个入口就好,从这个口进去,坚持一段时间,前面总会到良田美池、阡陌纵横的桃花源。
我们向往、试图做到,却在大多时候,难以达成,所以这个问题才会引起普遍关注。
是它就不可能实现吗?
不是的,问题总有解决办法,但关键的是,你找对问题了吗?没有找对问题,就像拿着副假地图,怎么走也是在原地打转。
找不到相应方案,首先要考虑的是,我们提的问题是不是处在根源的「真问题」。这是整个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步。
二、问题定义(what)
「真问题」应当是事件的关键点,是根源,而不仅是大脑下意识呈现出的表象。如果从表象入手,不寻找事件根源,我们会发现问题如同俄罗斯套娃一样层出不穷,又像被困在了奇异博士的时间循环里,长着大长脸的问题们排着队,解决一个又来一个,怎么走都走不到尽头。
(多玛姆,我是来谈条件的 多玛姆,我是来谈条件的 多……)
当我们仅考虑问题的表象时,很容易受到「自动化思维」的干扰。
自动化思维(automatic thoughts):在大脑的运作过程中,出于对效率与节约资源的考虑,思考过程是模糊的、跳跃的,就像一些自动化的反应。在这种状态下,思维中的一些错误观念也在不经意间被留存下来,并形成惯性思维。
要解决问题,首先就要摆脱自动化思维的干扰,找到背后的根源问题。
了解「真问题」的重要性,现在来看道题:
- 已知: “明知一堆事却不想干”是我们面临的现象
- 求解:什么是背后的「真问题」?
a. 厘清「一堆事」
看看题干,这里有个容易被忽视的关键点:真的有「一堆事」要做吗?
似乎是的,眼下事情一件叠一件,争先恐后挤得脑袋都大了,衬得头上那几根头发加倍凄凉。
但当我们回忆过去,那些可以被称为转折点的事件,又有多少呢?把时间拉长一点,你会发现很多事情并没有那么重要,随着时间流逝,它会被消磨殆尽。
但就是这些不重要的事情,让人反复纠结、思考,消耗时间和精力,从而无法专注在真正有价值的事上。
破解困境,首先要厘清「一堆事」哪些才是重要的。
b. 执行「一堆事」
在理清关键后,就是具体的落地执行了。如何高效的完成任务,也是需要我们探讨的。高效率地完成任务,不仅可以节省我们的时间,还可以通过不断的正向反馈来提高我们的自信心,减少以前赶时间匆忙做事带来的挫败感。
现在,我们寻找到了提问者面对的「真问题」:如何在繁杂事务厘清关键点,并加之执行?下一步,就是寻找相应解决方法。
三、解决措施(how)
厘清问题与执行事情两部分,各介绍两种WhaleFace成员亲身验证有效的、又简单易行的方法,帮你找出最关键的事、以及如何入手。
a.厘清「一堆事」
方法1:聚焦重点
老板们都说好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也有“要事第一”这样的表述,指在时间管理中关注重要的事,尤其是重要而不紧急的事,因为我们很容易忽略这一部分任务,然而这部分对于个人长远的发展,却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
(时间管理的四象限法则)
四象限法则我们都快听烂了,但真到实际运用中,将所有事情罗列出来,还要每次都做个四选一的选择题,未免对新手和选择困难症患者不太友好。如果觉得这样做麻烦,不妨简化一下目标,从找到本周最重要的三件事开始。
找到这三件事,然后告诉自己,在这一周里,这三件事是最重要的,其他事完成与否都没关系,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只要在这三件事上有所进展就好。用这个方法帮助自己聚焦关键问题。
方法2:找事情关联
如果事情太多,聚焦重点的方法也不灵验,或许你可以试试找到重要事情的连接,这件将几项要事关联在一起的事情,也许就是最需要关注的问题。下面这种提问形式,可以帮你更好地找到这件事:
- 重要事情间有没有内部关联?
- 是否有哪件事可以促进其他要事的发展?
- 自己在兴趣偏向上更倾向于几件重要事务中的哪一件?
举个例子:提问者在这一步得到的启示是,把专业知识分享一事放在关键点。毫无疑问,分享知识可以促进个人学习的;同时,我们平时的学习与工作较难以衡量,酒香也怕巷子深,而分享可以,无论是分享活动还是文章,都可以产出可查询、可量化的成果,在工作上帮助他获得业界的认可,获得更多发展机会。此外,对于提问者个人来说,分享也是他喜欢且较为擅长的事。不是说每个人都要选择“专业知识分享”这件事作为重点,而是尝试去寻找可以在长远时间内对关键目标有促进作用的事。
b. 执行「一堆事」
方法3:If...then...
常言道:一顿操作猛如虎,开始行动零点五。计划总是那么动人,但很多时候,怎样真正开始是问题所在。
你想过我们为什么会不愿意行动吗?
一般情况下,我们决定做一件事,是由理智决定的,但真正的决策权,在感性的管辖内:我是做还是不做呢?感性觉得,这件事做起来辛苦又麻烦,我选择躺着。这时你还是挣扎着起来干活,会消耗大量意志力。而意志力这个东西是限量供应的, 用完就真没有了,于是耗光了意志力,你下次还是选择躺着。
If...then...这个简单的条件语句,不仅可以帮你处理一连串的编程问题,处理起意志力困境来也得心应手。
它的原理是另辟蹊径,通过设置一个日常活动作为「触发器」,与想要完成的行动相关联,形成本能反应,绕过情感的决策过程。
举两个例子:
你希望每天看10页书,就告诉自己“如果我晚上刷完牙(日常活动),就开始看书(目标行动)”。
你希望完成论文,就告诉自己“如果我坐在书桌前(日常活动),我就坐下来写论文(目标行动)”。
这一方法的关键点在于,作为「触发器」的日常行动得是个足够小又日常的活动,这样才可以效用最大化。同时,配合下面的「两分钟法则」搭配使用,可以让你事半功倍。
方法4:两分钟法则
多数情况下我们不想干活,并不是真的懒惰,而是每次行动的成本太大,就像「一堆事」这个词,会造成极大压力,反而更不愿意行动。这时候不妨试一试从最省力简单的步骤开始做。无论要做的是什么事,不要思考,先去做两分钟。
比如说,想要写一篇英语论文,相对于每天花两小时在论文写作上,想到这件事就去写两分钟,是不是就轻松很多呢?
短短两分钟真的可以解决问题吗?这要提到认知的运作原理。人的大脑天生就是个偏心眼,追求快乐,喜欢成就感和掌控感。所以遇到比较辛苦的事务会产生抵触,越发不想去做。而只做两分钟是个几乎没有门槛的事情,非常容易获得成就感,得到正向反馈,自然而然地让你想做更多,更愉快地练习……所以两分钟后,最可能的结果是你简直停不下来,想继续做下去。
还有许多大同小异的方法,比如行为科学家BJ Fogg的Tiny habit,应用心理学者陈海贤的小步子原理。有兴趣可以详细了解。
四、写在最后
通过大家的认真分析和积极分享,我们找到了「真问题」:如何从繁杂事务中找到关键点,并开始行动。也分别介绍了聚焦重点和落实行动的简易方法。
拖延难以解决,因为这是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我们的思维方式、完美主义、时间管理、外界的反馈、对各种工具的使用……都对拖延有影响。不过探索任何一个问题,都可以用找到「真问题」,再逐个击破的方法,探寻出路。只要我们选择面对,问题就有解决的希望。WhaleFace希望成为你途中的伙伴,给你更多思路与支持。
当我们选择面对(Face)问题,解决问题便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