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或将成为短信唯一的救命稻草?


    近几年,随着微博、微信、SNS等产品的流行,很多网友发现,手机短信用得越来越少了,以动感地带用户为例,曾几何时,不少用户反映300条短信套餐根本不够用,每个月还得花钱购买额外短信,如今300条却绰绰有余,很多时候一个月还用不到一半,其余的全部浪费掉,究其原因,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微博、微信、SNS等免费产品已经完全可以替代收费短信,而且在互动性和信息传输能力方面远高于短信,在这种背景下,有关短信业务衰退的讨论自然是不绝于耳。


    不过,对运营商而言,刚刚过去的春节或许可以聊以自慰,根据近期各地电信运营商提供的数据,春节拜年短信总量普遍同比增加,尤其联通和电信的增幅更为显著,来看看几组数据。


    北京移动的统计数据显示,北京移动除夕短信业务量为8.31亿条,较2012年除夕增长4.27%;天津联通方面表示,除夕当天,天津联通的短信提交总量约8061万条,比去年同期增长52%;此外,北京电信的拜年短信发送量也近亿条,较去年除夕夜增长25%。


    单看增长率,确实难以判定短信业务走衰,不过,在增长率创新高时,人均发送量同比去年却有所下滑,以下面这个公式来解释:短信总量=用户量*人均发送量,如果人均发送量下滑,要维持短信总量的增长,用户量必须呈现更快的增长。那么人均发送量为何会下滑?


    人均发送量下滑的原因何在?


    之所以人均发送量下滑,主要原因在于微博、微信和SNS等产品的强势崛起,相比短信,他们有其独特的优势,以微信为例,手机用户之间可以用多种方式传递春节祝福,例如图片、语音、文字、视频,如此强大的信息承载能力是短信望尘莫及的;而微博则以同时兼顾了信息分享与用户互动,比起单调的短信有过之而无不及。更何况微信、微博的使用成本更为低廉,当用户拥有多种方式进行交互以后,短信无疑将变成一块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的鸡肋。


    而结合春节这一特定的事件,我们更能发现短信所面临的“窘境”,虽然发送量创了新高,但这并不代表用户对短信的重视和依赖比以往更强,除了千篇一律的短信转发、群发之外,找不到更具创意的方式了,这种短信拜年虽然量大,但并无太大的意义,反正对很多人来说,短信都是包含在套餐中的,不用白不用。


    当然,也不是说,相比微博和微信,短信就没有竞争优势,短信最大的优势在于,他几乎没有使用门槛,开机即可收发短信,不像微信和微博,必须双方同时登陆账号才能交互。不过,随着微博和微信普及率的上升,短信的这种优势也将变得岌岌可危。


    短信业务衰退是否会影响运营商格局?


    毋庸置疑,短信业务对运营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以中国移动的动感地带为例,这一品牌之所以成功,短信包月的政策功不可没,这一政策不仅有效降低了15至25岁用户群的通信成本,更重要的是,它为短信业务贴上了一个年轻化、时尚化的标签,成为年轻用户特别钟爱的一项业务。


    不过,随着这批用户年龄的增长,加上刚才提到的微博、微信等产品的冲击,短信业务的吸引力已远不如以前。这意味着,运营商通过短信业务绑定用户将不再可靠,尤其对移动的动感地带来说,更有必要考虑在未来如何树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毋庸置疑,未来运营商将会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除了三家运营商内部竞争之外,还包括移动互联网所带来的竞争压力。而短信业务的衰退,也许会成为运营商格局变化的“导火索”。


    春节能否成为短信的救命稻草?


    既然短信业务存在衰退的可能,运营商就不能等闲视之,以往很多运营商押宝于包括春节等节假日,以求大赚一笔,这种心态可以理解,但节假日绝对不可能成为短信的救命稻草。因为移动互联网是大势所趋,随着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接受微博和微信,短信业务遭受的冲击必然越来越大。


    对运营商而言,要维持短信业务的优势,只能通过两方面的努力,一是降低价格,以更实惠的价格吸引用户使用,并对使用频度高的用户给予适当的奖励,继续培养用户忠诚度;二是完善服务,增加短信业务的用户粘度,现在微信、微博等产品功能强大,短信区区几十个文字已经难以满足用户需求,这种情况下,为何不“见贤思齐”,去借鉴一下别人的长处,将短信打造成一个全新的多媒体信息传输工具呢?正所谓“优胜劣汰”,只有开发出更先进,更适合用户的产品才是长久制胜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