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排行榜”心理健康类第一公众号knowyourself首度结集,专业、犀利、直戳人心。原生家庭是如何影响我们的?个性背后是什么样的心理成因?恋爱关系中有怎样的心理机制?那些你在困惑时向自己提出的疑问,都可能在这本心理学科普书中,找到答案。直面真实,永远是改变的第一步。

 

《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错吗?》读书笔记_公众号

 

下面是我摘录的读书笔记,和大家分享

 

每个人都至少有3个自我,一个是由基因决定的,一个是在环境与文化影响下的,还有一个是由我们自己所追求的人生目标与价值所定义的,而最后这一个,才是最重要的、完全属于自己的自我。

 

通过不同国家的数据比对,研究者也发现不同社会的个人自主权高低和幸福感的高低正相关,而个人财富多少、社会发达程度与个体幸福感的关系则不大。

 

人不可能脱离与他人的关系而存在。一个独立自主的人,能够很好地把握“自主”与“关联”的关系、依恋与独立的平衡,并随着个人的发展而调节二者的限度。自主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负责。

 

完美主义是对完美的渴望,但更是对缺憾的恐惧。

 

“完美”是有代价的,而且它很昂贵。

 

当取得成果时,给予自己奖赏或鼓励,学会为成功而庆祝;当尽力了结果却不如人意时,应该为自己全心全意的付出而感到满足,这才是一种“为足够好而感到满足”的状态。

 

自我保护被个体用于抵御外在环境对个体造成的负面影响(例如我们在与他人比较时产生的自卑感),而自我防御机制则是用于解决来自个体内部超我(内在道德标准)和本我(内在冲动)之间的矛盾。

 

在我年轻的时候,我曾想变成任何一个人,除了我自己。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与人建立联结是基本的需求,但是,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结、传达真实情绪,同时也就意味着我们“允许自己脆弱”“允许自己有被伤害的可能”。我们在更亲近彼此的同时,也更容易被彼此伤害,因此,为了避免被伤害的可能性,我们会拒绝流露和传递真实的情感。

 

而“吐露”——对你信任的人表达私密的事情和想法——恰恰是传递情绪的关键。它是不夸张、不回避地描述你的感觉。“吐露”对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一视同仁,不是只表达愤怒、伤感或恐惧,也不是只表达爱、关心、欣赏和需要。

 

内向者的能量指向内部,他们对内心世界的兴趣更大,更喜欢安静和独处。内向不等同于社交焦虑/恐惧,不参与活动是他们的自主选择,多数情况下,独处让他们感觉更舒适;内向的人也不一定自卑、孤僻、不善言辞、缺乏幽默感,相反,他们可能非常适合担任领导者。

 

高敏感人群对于外在的周围环境有很强的感知力和洞察力,他们通常能够很快发现一些场合的异样,也因此往往更愿意一个人安静地独处。

 

自律是个体意识受到“冲突”后的主动选择,而不是在潜意识中完成的自我压抑。

 

前扣带皮质介于大脑额叶和情感控制区域之间,负责统筹协调情绪冲动与认知,控制人在面对挑战时的行为,以及帮助人们根据情况调整行为策略。同时,位于我们的前额的前额叶皮质则掌管着个体的注意力、认知力,以及遵守规则、控制冲动、推理和决策的能力。而眼窝前额叶皮质专门负责与“奖赏”有关的行为决策。

 

而成年的世界,也没有你想象中那么可怕,充满问题。它也有很多好处,有很多未成年人体会不到的快乐。比如,实现经济上的独立和自由,拥有自己的空间,能够为自己做决定,和彼此真正在意的人在一起,体会有孩子的乐趣,等等。只有当你真正走出自己的世界,才能感受到这些真实的快乐。

 

过度付出者需要认识到,自己在以过度付出这种独特的方式,从关系中索取——对方的依赖、他人的好评、自我价值感的满足等等。

 

自我坚定既不是被动(接受),也不是主动(攻击),它是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

 

比起“你”的句式来,“我”的句式也能减少攻击性,把情绪改成事实。比如,不要说“你从来都不知道我的生活是怎么过的,你真自私”,而是改成“我现在筋疲力尽,我需要在照顾孩子上得到多一些的帮助”。

 

人们并不像自己想象中那样愿意从根本上改变自己,他们只愿意改变那些和自我身份感关联不大的特质。

 

当外向性得分提高时,我们会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变得更自信和坚定;

当尽责性得分提高时,我们会有更好的工作成绩,更佳的工作—生活平衡;

当宜人性得分提高时,我们会发展出更高质量的人际关系和友情,以更积极的态度去处理压力情境,关系中的冲突也会更少;

当神经质得分降低时,我们的整体情绪更稳定,焦虑、抑郁情绪和强迫性的冲动更少。

 

真正意识到自己过去有哪些遗憾,面对这些遗憾和不可能实现的期待,是需要成熟的;同时,面对遗憾这个过程本身也会帮助一个人更加成熟。

 

接受“意外”。尽管我们常说,不可预见性和未知都容易让人焦虑不安,但是成长就是一个不断打破常规遇见未知的过程。

 

一个好的目标应该具备如下5条标准,被称为“SMART”:

·具体的(Specific):目标要清楚、明白、不含糊;

·可以衡量的(Measurable):有关于任务是否完成、完成程度的考量标准;

·行动导向的(Action-oriented):把最大的目标细化到可以如何去执行它;

·现实的(Realistic):在考虑到困难程度后,它仍然是可以实现的;

·有时间限制的(Time-bound):有规定时间节点。

 

共情是超越你自己的视角,站在他人的视角上去欣赏他人、理解他人的情感;

自控则是超越“现在的你”的视角,站在另一个自己(假想的、未来的自己)的视角上去看待那个自己。

 

没有Mr./Mrs. Right,只有Mr./Mrs. OK

 

世界上并不存在任何一个他人,能满足我们自身的全部需求(“对的人”是不存在的)。无谓的等待,只会是一种浪费和错过。

 

之所以被伴侣忽视的人会自我忽视,是因为人们倾向于让自己处于和过去类似的环境/模式中。特别在压力情境下,人们会本能地让自己退回到熟悉的模式里,因为习惯意味着安全。而对被忽视者来说,“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自己得不到支持”是他们所熟悉的,所以他们选择忽视自己的需求和痛苦。

 

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曾以为,等我们长大,我们就会不再脆弱。然而长大就是一个接纳脆弱的过程。活着本身就是一种脆弱。

 

成熟的方式是,你在不同的人面前,根据你们之间的边界,让自己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脆弱,循序渐进。那些我们愿意在Ta面前毫不掩饰自己脆弱的人,都是已经赢得我们信任的人。否则,的确是你自己让自己处在了更容易受伤的位置。

 

无论原谅与否,释怀对于你来说,就是与Ta有关的事情变得不再那么重要。

 

失恋的本质也是一种丧失——失去了亲密关系,失去了生活中的陪伴,失去了一些固有的信念,失去了一部分的自我身份感。人们会找到自己的方式来应对这种丧失,重要的是不去否认哀伤的存在,而生活也要能够在哀伤的同时继续。

 

毋庸置疑,好的事情总会到来。而当它来晚时,也不失为一种惊喜。

 

每个人都是朴素的经济又理性的个体,都会本能地权衡可能的收益。

 

婚姻发展三阶段:第一阶段是制度婚姻(1850年以前),主要停留在基础的共同生存需求上;第二阶段是友伴婚姻(1850-1965年),婚姻的重心逐渐转移到亲密和性的需求上;第三阶段(1965年至今)是自我表现婚姻,在这一阶段,婚姻的制度色彩前所未有地弱化,人们开始更多地将婚姻看成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