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旨在研究北京青年(27岁及以下)人群与中青年人群(28岁以上)的消费模型的不同以及其背后可能的原因。在此之前,我们通过国家统计局北京的官方数据(如下图),确定了普通人大致在哪些产品类别上进行消费。

北京青年与中青年人群消费模型调研_数据

通过此表,我们确定将普通人常规消费的产品大致分为:食品,衣着,居住,交通,通信服务等。食品我们将食用油作为代表,鉴于绝大多数人都会频繁消费食用油,这样数据更能直观的反应食品的消费能力。衣着我们主要统计衣服和鞋子。居住主要是租金(若已买房,则不考虑住房花销)。交通有很多类,主要是公共交通和私家车这两种出行方式。最后通信服务则按每月流量计算,因为一旦确定了流量,在其上的花销也就可以推出。

接下来,我们就将通过问卷调查来反向重建目标人群的消费模型。在目标人群中,我们还将统计他们的月收入,婚姻状态等,以此来构建潜在消费能力与真实消费能力之间的关系。我们使用的平台是问卷星。通过创建10道必填的问题,来采集目标人群在上述产品分类中投入的消费额。

这10道问题分别是:

1. 本人年龄

2. 目前婚姻状况

3. 月收入(单位:元)

4. 出行方式

5. 食用油买多少价位的(单位:元)

6. 每个月租金

7. 通信服务,每月选择多少流量

8. 衣服一般买多少钱的(单位:元)

9. 鞋子一般买多少钱的(单位:元)

10. 牙膏一般买多少钱的(单位:元)

在我们分发完问卷后,共有34人完成了此份问卷:其中20-27岁的人占总人数的72%,28-40岁占11%,40岁以上占14%;婚姻状况大多为单身;月收入普遍低于10000(5000-10000居多,占总人数的一半)。那么这些人群所代表的是何种消费模型呢,这就是接下来我们会通过调查结论探讨的。首先,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将近2/3的人目前都已经买房,无需承担租金。我们认为其可能的原因是我们所调查的大多为20-27岁的大学生或是刚进入职场的单身青年,现阶段的住房均由父母提供。至于租房的那一小部分的人群,大多数的开销为6000一个月。这也符合我们对于北京青年花销的常规认知。

除居住以外,食品是另一个评估消费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食用油购买能力的调查结果(右图)我们可以发现一半的人都选择中等偏下价位的食用油。其余的均分散在要么中等偏贵要么较便宜的两种食用油价位选择上。这也符合我们的直觉。我们认为,像这种日常食用品,普通人的消费能力差不多就是中等偏下价位的,质量既不很差,价格也还说的过去。

北京青年与中青年人群消费模型调研_数据_02

针对出行方式的选择上,公共出行方式,相较于私家车以及出租车,占绝对的主导地位。这也是十分好理解的。通信服务,类似于食用油这一类的生活必需品,也呈现中等偏下的占主要比例(50%),中等偏上的也有一部分(20%),但远不及比其便宜的价位的。与其有相似分布的产品就是日用品。在这次调查中,就是牙膏。由此可见,这种经常购买的产品,均有着相似的消费模型,即中等偏下价位的购买量居多,偏上的就会少一些。最后一个产品就是衣着,分为衣服和鞋子。这里的消费模型就比较有趣了(如下两图)

北京青年与中青年人群消费模型调研_数据_03

北京青年与中青年人群消费模型调研_数据_04

可以看到,衣服和鞋子的消费模型完全是对称的。换言之,衣服大部分人喜欢买中等偏下价格的,大约100-200元左右。而鞋子单价就相对升高了一些,大部分喜欢买中等偏贵的,大约在400-1000元不等。我们认为造成这个分布的结果可能是当代社会对于鞋子的重视程度要高于衣服。比如,鞋子有篮球鞋,联名款,签名款这类极其容易有高价出售,用户粘性又很高的情况发生。导致鞋子,相较于衣服,模型价位偏贵。

综上所述,通过对北京青年(27岁及以下)人群与中青年人群(28岁以上)的消费模型的研究,我们发现了一些令人深思的模型状态,但即使如此,大部分还是在意料之中的。接下来,通过现阶段的研究,我们就可以与真实商户平台上的交易数据进行比对,以此来验证我们调查的真实性以及普适性。从而为未来构建消费者模型,进行商品推荐打好基础,做好铺垫。

欢迎关注微软 ATP 官方账号

微软 ATP 一手资讯抢先了解

北京青年与中青年人群消费模型调研_数据_05


北京青年与中青年人群消费模型调研_数据_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