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文案】
Hi,大家好,这里是晓阳的数据小站。春节期间冠状病毒让我们不能再出去浪了,那就呆在家里听一听有趣的科普文章吧,既增长了知识,也避免了危险。说起隐私,这可能是互联网社会里每个人最关心的问题了,也是最疑惑的问题。新闻媒体上总是在反复报道:“某某公司利用大数据技术,泄露了我们的隐私,同时被不法分子利用了。”或者是某位大佬在演讲时这么说:“我想中国人可以更加开放,对隐私问题没有那么敏感,如果他们愿意用隐私交换便捷性,很多情况下他们是愿意的,那我们就可以利用数据做一些事情。”听到这一类的新闻,不管是真是假,至少会让人心头一颤。
那么大数据时代里,我们每天上网、点开各种各样的APP,这么频繁的行为,是否真的会泄露隐私,而互联网公司拿这些隐私数据又会做什么呢?我们今天来做一个全面而系统性的回答。
首先要说明的一点,你现在手机上使用的各种热门APP,你只要打开了,就会被动的签一份隐私协议,对你使用APP的过程进行记录,包括你看了哪些电视剧、点了哪些外卖、剁手买了什么衣服,等等。为什么现在的APP都开始用手机号来做账户,而不是过去的用户名和密码,除了能够保护账号安全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手机号注册代表你认同了这些协议,认可了互联网公司能够通过你的数据来优化自家的产品,当然,也就默认了能给你推送广告。但别紧张,没有哪家公司会主动泄露这些数据,一来这是各家公司的核心机密,二来如果主动泄露,那么代表你签了这份隐私协议也是无效的。从法律意义上讲,你的信息并没有泄露,就像你去理发店注册了会员,理发店就默认知道了你的姓名和手机号一样,只要不是泄露给非法分子用来做非法用途,是不会追究法律问题的,你的隐私也就不算是泄露了。
那么你不禁要问了,我可不可以禁止我的手机或者网站来记录我的信息呢?准确来说,你有这个权利,但你逃脱不了宿命。尽管你有权利拒绝手机应用记录你的信息,或者是网站不记录你的cookie,但是你只要上网,你要看微博上有什么新的八卦了、你要看今天有什么新的特价产品可以褥羊毛,你总得访问人家提供的产品服务吧,这些服务又不在你的手机上,是在人家的后台服务器里。另外,春节期间你多多少少肯定被快手的10亿红包、抖音的20亿红包影响过,既然你都下载注册抢了红包,还绑定了你的银行卡用来褥社会主义的羊毛,这种诱惑你是否又经受得住呢?就像《星际穿越》里边说的那样:“牛顿第三定律告诉我们,想要达到目的,总得留下点什么”。
那么互联网公司是否能知道我的七大姑八大姨是谁,会不会把我的期末考试成绩告诉妈妈呢?简单说,不会,因为我们不知道你是谁。互联网公司记录你的行为信息,不代表一定知道你是谁。除了一定要登陆账号才能使用的APP之外,你依然可以匿名访问百度、浏览新闻和刷刷商品,这时候互联网公司就只能通过一些特别的方法来猜测你是谁了。例如谷歌浏览器会提醒你Cookie使用协议,如果同意,那么你在电脑上浏览网页会留下Cookie信息;假如你同意了APP访问你的存储信息,那么IMEI、IDFA、MAC……等信息都是可以拿到的,对比分析一下就能大概猜测是不是同一个人,但做不到知道这个人的真实信息,只能知道这个人在什么时间做了什么事。苹果的隐私做的更好一些,拿不到手机上的硬件设备码,所以技术能力一般的公司还真追踪不了你的行为,当然越大的公司有一些特定的黑科技,还是可以识别的。至于具体怎么做,这个真的就是机密了,但猜测是通过你后台常驻的应用来进行判断,毕竟现在的手机上,除了腾讯系应用,也就是阿里系和头条系了。
那么为什么互联网公司一定要冒着侵犯隐私的风险来拿到这些数据呢?因为,他们也是被逼的。数据是互联网公司安身立命的根本,一家公司能不能做出好的产品和服务,不仅取决于创意和资本,更重要的还是数据。只有数据,才能够真实的反应消费者的意愿,才能够真实的判断我的服务是不是真的被用户所接受了。大数据之所以“大”,正是因为长年累月的采集了无数人的行为信息,并从这些信息里分析出了商业价值,大数据才真正有了意义。如果你问国家为什么不能立法来禁止互联网公司收集个人数据,嗨,国家现在提倡发展大数据技术……你说是吧……
最后,要撇清的一点是,大数据不会拿到你的身份证、银行卡、住房等信息,这些信息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个人隐私,而大数据拿到这些信息并没有什么特别大的价值。同样,这些信息也并不是因为大数据才被泄露,之所以现在诈骗电话满天飞、身份证到处都在被冒用,还得拜托某些偏远地区有一群心怀不轨的人,通过各种制度漏洞来做了一些违法事情,但这真的跟大数据没啥关系。
哦,忘了,现在似乎有了一种新的趋势,就是你某天说了一段话,隔天你的手机APP就开始推送相关的商品了,记得检查一下你手机的应用权限,把无关应用的麦克风、摄像头权限都关了。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命运就像XX,如果反抗不了,就要学会享受;互联网的世界这么美好,干点啥不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