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点经济学:M0、M1、M2、M3,傻傻分不清?
25,508人浏览 | 2018-08-03 11:06 |
常听人聊起宏观经济,总是M2长M2短,感觉好有逼格;一些财经媒体上也动辄M1、M2的,一听就很专业。那么,这些M几M几究竟是什么呢?
先来看严谨的学术定义:
M0=流通中的现金=通货发行额-金融机构库存现金;
M1(狭义货币)=M0+企业活期存款;
M2(广义货币)=M1+准货币(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其他存款);
M3=M2+其他短期流动资产(如国库券、银行承兑汇票、商业票据等)。
M0、M1、M2、M3,都是反映货币供应量的指标。区分它们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流动性,从M0到M3,流动性是逐层递减的。
为了方便理解,以我们个人打比方:
M0=我们手中的现金;
M1=我们手中的现金+银行活期存款;
M2=我们手中的现金+活期存款+定期存款;
M3=我们手中的现金+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国库券或者货币市场基金。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有个疑问:余额宝算M几?
余额宝的诞生,让很多地方搞起了“无现金城市”,这就减少了M0;我们用余额宝的时候,感觉它像活期银行卡一样方便,似乎是M1;但是按照以上的定义,余额宝的本质是货币市场基金,应该算M3。对比美联储对美国货币层次的划分:机构所持有的货币基金被划分到M3,这么看来,余额宝是M3没错了。但是,根据今年央行新修改的统计方法,余额宝被纳入M2。
这是今年2月12日,央行照例公布月度金融统计数据初值时悄悄加入的一条注释,在“注2”中明确提到“用非存款机构部门持有的货币市场基金取代货币市场基金存款(含存单)”,意思就是把“非存款机构部门”持有的货币市场基金全部纳入了M2,这其中就包括余额宝。
央行这样划分的依据,主要是基于2013年马云把余额宝从T+1变成了T+0,大大增强了货币市场基金的流动性。既然如此,为什么不算作M1呢?因为在我国,M1和M2是以是否反映现实的购买力来区分的,余额宝虽然变成T+0,但人们还是出于“存款”的初衷把钱放进余额宝的,它代表了人们现实的和潜在的购买力。央行的这种调整,也算是“有中国特色”吧。经过央行这波调整,M2的队伍大大壮大了。
备受关注的M2增速
发现没有,上至央行、下至散户都对M2最为关注。因为M2同时反映了现实的和潜在的购买力。如果说,M1的增速意味着消费和终端市场是否活跃,那M2的增速就意味着投资和中间市场的活跃度。关键是,M2与社会融资规模是高度相关的。
这个道理就好比你问一个园丁浇了多少花,他回答你“那就要看供给他多少水了”。社会融资规模与实体经济的活力息息相关,因为如果资金在金融机构空转,是不会计入社会融资规模的。因此,从M2的规模和增速可以对经济发展现状有个大概的判断,是否通货膨胀,是否投资过热,是否存在资产泡沫风险等等。
M2与房价
M2与房价可以说是互为因果。
因为M2所代表的社会货币总量等于社会上可以流通的净资产总额。比如,截至2018年5月末,M2余额为174.31万亿元。也就是说,社会上应有至少174.31万亿元的净资产,才能维持经济的平衡。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有很大一部分可供流通的净资产是由不动产组成的。所以有一种观点认为,M2的快速增长需要房价上涨来维持平衡。
另一方面,快速增长的M2与相对匮乏的投资渠道之间的矛盾,促使大量的资金流入了房地产市场,从而推高了房价。
M2与房价就像鸡和蛋,究竟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人们一直争论不休。今年以来,M2增速持续维持在10%以下,这很大程度上是金融去杠杆的结果,但客观上也抑制了资金进入房地产的增速和规模。
2009年,M2增速达到了27.68%,同期的房价也进入了上涨的快车道;今年5月,M2增速仅8.2%,是否也意味着房价将开始回调呢?
M2与股市
说到M2与股市,就不得不说“M1和M2剪刀差”。在2004到2009那几年,它简直就是股市的预测神器。有图有真相,两者神同步。
从前文的定义中,我们知道,M2-M1=私人部门定期存款的数量。
当M1的增速高于M2,即“M1与M2的剪刀差”在扩大,则私人部门定期存款的数量在减少,市场上的“资金”在减少,使得受资金量影响明显的股市走低,这也就是“M1和M2剪刀差”与股市神同步的内在逻辑。
但是从图中我们也能发现,自2010年以后,这种神同步就不灵了。有一种说法是,因为自2010年以后,房地产股票的走势不再跟着地产销售和房价走了,而“M1和M2剪刀差”始终和地产销售保持同步。受地产股的拖累,A股和“剪刀差”从此分手了。
另有一种观点更加简单粗暴,M2增速意味着市场上是“钱松”还是“钱紧”。自从2009年M2增速的巅峰时刻过后,整体呈下滑趋势。没钱,股市可不就要跌嘛。但另一方面,金融机构的互借同样可以增加M2,通过去杠杆,减少资金在金融体系的空转,虽然M2增速放缓,但有利于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岂不是又有利于股市?
所以我们会发现,M2与股市虽有关联,但不是单一的,也不是强相关的。
我们认为,面对中国这样高速发展且体量庞大的经济体,M1、M2的运用很难像西医的检测指标那样精确。它们更像是中医里的望闻问切,说到底,还是回归经济学的本意,通过它们了解宏观经济的现状,进而判断货币政策的走向,或许这更有意义。
树立目标,保持活力,gog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