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云计算,市面上有很多分析,相信大家看的也比较多。我们这篇文章主要从几点思考和认知去切入,其中既有产业的共识和共知,也包括我们自己的独立思考。主要关注几个方面:(1)IT架构:云计算通过IT基础架构的重构,对IT本身和中国IT企业的意义。(2)IT产业:云计算市场规模是否就是云服务本身的规模?云计算与2B市场的关系。(3)IT变革:软件企业云化的路径和逻辑,以及企业云化之后产生的数据革命。希望以上思考对您有所帮助!




思考1:中国和美国云计算的差异

差异1:云计算规模的差异。根据Gartner数据,2017年全球IT支出规模为3.46万亿美元,全球公有云支出规模0.26万亿美元。2017年中国IT支出规模为2.34万亿元,中国公有云计算支出规模为0.02万亿元。可见,中国IT支出占到全球总规模11%,而云计算规模仅为全球云计算规模的1.3%。差异2:云计算构成差异。根据CCID数据,2016年中国和全球云计算市场在IaaS、PaaS和SaaS三个细分领域的收入占比为:中国:44%/6%/50%,全球:31%/11%/58%。差异3:对云计算认知的差异。过去在中国,云计算更多是与IDC和私有云联系在一起;而在美国,云计算已经普及,IT服务已经全面向云计算服务转移。差异4:云底层核心技术差异。美国云计算厂商在虚拟化技术、分布式计算、分布式数据库等云基础架构技术方面具备核心竞争力,国内公有云IaaS厂商正加快追赶。差异5:云产业链差异。美国具备完整云计算产业链。例如VMware、微软、红帽等虚拟化厂家,与相关服务器、网卡、存储等公司合作密切,产品上,体现的是完善的驱动支持。


思考2:中国云计算快速发展,从慢到快

过去,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较慢的原因包括:(1)企业客户在云化时担心数据的安全性和可控性;(2)云计算产品的稳定性以及对应用的支撑能力较弱;(3)云计算产业链不够完善,传统行业客户不具备向云迁移的能力。现在,中国云计算产业正加速发展,我们认为主要驱动因素包括:(1)企业互联网化成为企业云化的助推器。对于中国企业用户,公有云跨云迁移,以及如何保证企业级服务高可靠、高可用,如何确保云计算技术支撑未来新技术(IoT/AI)的业务升级能力,决定了企业级用户对公有云的接受速度。(2)云服务厂商支撑性能的完善。(3)企业上云的目的,已不是为了云化而云化,而是看到云化之后的数据驱动。


认知1:云计算的市场规模

我们认为,云计算市场规模不只是相关软硬件云化之后云服务本身的市场规模,其更大的市场来自于云化之后,企业对大数据服务的需求。即企业云化之后,将逐步从IT驱动转型DT驱动。而完成这一转变的前提和基础是,云计算在企业级市场的快速渗透。我们一个比较粗糙的判断为:从软件产品到云计算产品到大数据产品,每个对应的市场规模大概相差一个数量级,即云计算市场规模比软件产品市场规模多一个数量级,云化之后的大数据服务市场规模比云服务本身的规模大一个数量级。


认知2:软件公司云化逻辑

我们认为,软件公司云化逻辑和路径为:从工具型软件公司,到云计算平台型公司,再到云计算生态型公司三者提供的产品服务不同,面对的市场空间也不同,相互之间的市场规模或将存在一个数量级的差距。而从工具型软件公司向云计算平台型公司转型的过程中,存在着从单一应用软件产品到多个应用软件产品(有的公司是先前经历了从平台型软件产品到应用型软件产品),然后基于已有高市占率和高用户获取量,向SaaS转型,通过拓展多SaaS云产品来搭建PaaS平台。


投资建议

基于以上逻辑,我们推荐正在逐步向云计算转型的工具型软件公司,包括:用友网络、石基信息、广联达、恒生电子、泛微网络、长亮科技


风险提示

云计算产业发展进程低于预期的风险;企业对云采购意愿低于预期的风险;软件企业云服务转型进程低于预期的风险。

 


关于云计算的几点思考和认知_java



思考1:中国和美国云计算差异  


从云计算概念提出到现在,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在此期间,美国的云计算产业快速发展。相比之下,中国的云计算产业,无论是市场规模、技术、产品丰富度、渗透率、客户接受程度,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那么首先我们先看下这些具体差异以及差异背后可能的原因。


差异1:IT支出以及云计算支出的差异

根据Gartner数据,2017年全球IT支出规模为3.46万亿美元,全球公有云计算支出体量大概在0.26万亿美元。2017年中国IT支出规模为2.34万亿元,中国公有云计算支出规模大概为0.02万亿元(214亿元)。可以看出,中国IT支出占到全球总规模11%,而云计算规模仅为全球云计算规模的1.3%。从云计算渗透率来看,全球云计算渗透率为7.5%,中国云计算渗透率仅为0.9%。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中国对云计算的支出还比较小。我们认为,这种投入支出小并不代表潜在需求小,而是由于供给端的技术和产品以及需求端的认知和采购意愿都还有待提升导致。


图表1:中国和全球IT支出对比(2017)


关于云计算的几点思考和认知_java_02


来源:Gartner、中泰证券研究所


图表2:中国和全球公有云市场规模对比(2017)


关于云计算的几点思考和认知_java_03


来源:Gartner、中泰证券研究所


图表3:中国IT支出占全球比例(2017)


关于云计算的几点思考和认知_java_04


来源:Gartner、中泰证券研究所


图表4:中国和全球云渗透率对比(2017)


关于云计算的几点思考和认知_java_05


来源:Gartner、中泰证券研究所


差异2:云计算构成的差异

从云计算市场规模构成来看,根据CCID数据,2016年中国和全球云计算市场在IaaS、PaaS和SaaS三个细分领域的收入占比分别为:中国,IaaS:PaaS:SaaS=44%:6%:50%;全球,IaaS:PaaS:SaaS=31%:11%:58%。相比全球,中国IaaS占比较大,PaaS和SaaS仍有一定提升空间。以上只是从公有云角度来看。如果将私有云纳入计算范围,中国IaaS占比还要更大。


图表5:中国和全球云计算构成对比(2016)


关于云计算的几点思考和认知_java_06


来源:CCID、中泰证券研究所


差异3:对云计算认知的差异

对于云计算的认知,中国和美国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中国,过去几年云计算更多指的是建设大量的数据中心(IDC机房),以及搭建私有云。以上两个业务,一个是重资产的业务(数字地产),一个是项目型的业务,类似于解决方案,与云订阅的模式无关。在美国,云计算服务已经普及,IT服务已经全面向云计算服务转变,云计算不是主题和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产品和服务。


差异4:技术的差异

云计算涉及到的技术包括:服务器虚拟化、网络技术(SDN)、存储技术、分布式计算、OS、开发语言和平台等核心技术等。(虚拟化技术、分布式海量数据存储技术、海量数据管理技术、编程方式、云计算平台管理技术等)。在云计算技术方面,美国从2003年就开始研发,并通过Hadoop等云计算开源项目掌控和影响云计算的发展方向。相比而言,中国云计算核心技术的研发起步比美国晚,2009年左右,阿里云通过自主研发和人才引进等方式,不断开发出自主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等核心底层技术。


图表6:云计算相关技术


关于云计算的几点思考和认知_java_07


来源:CCID、中泰证券研究所


关于技术上的差异。我们可以看下国内外厂商在虚拟化技术方面的实力。虚拟化是云计算核心技术。虚拟化是指通过虚拟化技术将一台计算机虚拟为多台逻辑计算机。在一台计算机上同时运行多个逻辑计算机,每个逻辑计算机可运行不同的操作系统,并且应用程序都可以在相互独立的空间内运行而互不影响,从而显著提高计算机的工作效率。 虚拟化使用软件的方法重新定义划分IT资源,可以实现IT资源的动态分配、灵活调度、跨域共享,提高IT资源利用率,使IT资源能够真正成为社会基础设施,服务于各行各业中灵活多变的应用需求。


云计算离不开底层的虚拟化技术支持。虚拟化技术有超过60种,基于X86(CISC)体系的超过50种,也有基于RISC体系的,其中有4种虚拟化技术是当前最为成熟而且应用最为广泛的,分别是:VMware的ESX、微软的Hyper-V、开源的XEN和KVM。以AWS和阿里云为例,他们的底层虚拟化技术使用的都是开源技术,而且中间都是从XEN切换到KVM,但两家在虚拟化技术方面都还有些差距。虚拟化技术的强弱代表着是否能以同样的物理资源虚拟出更多的云端资源,这对IaaS厂商的成本有直接的作用和影响。


差异5:产品和产业链的差异

说到云计算产品,我们认为其也遵循整个IT产业从技术向产品转化的规律。对于任何一项IT技术而言,都存在技术向产品的转换周期,其中包括从技术的不成熟到成熟,从成熟技术到产品的设计、适配、调优等环节。如果我们看美国云计算企业成长路径,其实都是经历过长期的技术积累和产品打磨。例如,云计算虚拟化厂商VMware,1998年成立,直到2007年才开始逐步盈利。Citrix在桌面虚拟化领域研发20年,2007年开始迎来较快发展。


对于以往的IT产品,国内IT厂商的开发套路主要包括两个:一是在美国开源软件基础上修改使用,二是产品引入销售,包装后形成解决方案。


从中国和美国云产品对比来看,AWS已经成为美国IaaS的标准,围绕IaaS的全产业链、全生态已经形成。而且各种开源技术比如OpenStack、CloudStack等都已经与AWS兼容。即美国的IaaS的云计算生态已经形成。相比之下,我们在中国看到了IaaS云计算龙头阿里云的快速崛起,但中国的云生态还未完全建成。而如果我们想回顾看前几年的话,当亚马逊围绕自己AWS构建IaaS云生态时,中国投入更多的是建设IDC机房和各种各样的私有云。


从PaaS和SaaS角度来看,美国的这两个领域的云产品层出不穷,也诞生了多家产业巨头,比如Salesforce等。而且各种围绕云基础能力的服务很多、很灵活,包括混合云管理等等,整个IT产业已经在重构。相比而言,中国的PaaS和SaaS的发展处于快速崛起的初期。目前体现的情况是:平台支撑能力不够、产品不够丰富、下游客户使用意愿不强等。


同时,云计算也是一个产业链生态。以虚拟化为例,在美国VMware、微软、红帽等虚拟化厂家,与相关的服务器、网卡、存储等公司都有密切的合作,体现到产品上,就是完善的驱动支持,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集成,可以满足各种场景的使用要求。在中国,这种云生态的产业链还没有完全打通。




思考2:中国云计算发展:从慢到快   


对于中国云计算的发展,我们经常会问两个问题,为什么在过去中国云计算发展比美国慢?第二,为什么中国这两年云计算发展这么快?看似两个矛盾的问题,实际上反映了云计算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情况。


从云计算引入中国,也已经有10年有余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云计算产业一直跟随美国市场。过去一些年,中国云计算发展更多的是,IDC数据中心的大规模建设,大型企业私有云的部署;其中私有云部署中,主要以硬件产品为主。而公有云市场,除了我们看到的以阿里云为代表的IaaS厂商表现出比较强劲的增长之外,PaaS和SaaS领域还没有看到领导的厂商。


通过产业调研,最近一年来我们也特别感到,中国云计算的落地节奏在逐步加快。这其中到底是发生了什么变化,推动中国云计算的发展出现提速现象。


在解释这个现象之前,我们先看下,在过去一段时间,为什么中国云计算市场,特别是公有云市场的规模一直比较难以发展起来?(或者说,为什么企业对云接受度和采购意愿比较低?)。我们认为,比较典型的原因包括:


  • 企业客户在云化时比较担心安全性和可控性,特别是大型企业。大型企业云化时大多采用私有云,即使采用私有云,企业客户也没有将核心业务系在云端运行,大部分运行的是非核心业务系统或者办公系统。

  • 云服务的稳定性以及对应用的支撑能力。过去几年,曾发生过多起不同原因引起的宕机事件,这让不少客户心存忧虑

  • 公共云服务仍没有可量化的评价标准,缺少统一的服务标准,使得行业用户在使用公有云服务时比较犹豫。

  • 云计算产业链不够完善。很多传统行业客户不具备迁移的能力。在这方面,互联网公司存量IT资源少,同时具备较强的开发能力,能够基于云服务商的产品形成自己的计算能力。而很多传统行业客户拥有大量沉默资产,并且开发能力较弱,仅凭借云服务商提供的产品,不能形成自己的系统。因此,中国云计算的生态还需要进一步建设,尤其是需要一些软硬件开发公司,与云服务商一起提供服务。


对于以上阻碍企业上云的因素,有些是属于企业客户对云主观认识上需要提高(比如数据的安全性,公有云服务提供商,比如阿里云,拥有强大的云安全团队,对云IT基础设施的防护能力要远大于企业自建机房的安全防护能力。同时,对不同企业的数据通过技术实现了隔离)。有些确实属于中国云计算发展中存在的客观问题。


接下来,我们看下,最近中国企业市场又是发生了哪些变化?推动企业上云的需求在逐步强化。


  • 2015年互联网+成为中国云计算普及的助推器,对于企业而言,互联网化是云计算的初级阶段。一般而言,中小企业对云计算的接受力度高于大型企业级用户。对于中国企业用户,公有云跨云迁移,以及如何保证企业级得以验证的高可靠、高可用,如何确保云计算技术支撑未来新技术(IoT/AI)的业务升级能力,决定了企业级用户对公有云的接受速度。

  • 云服务厂商支撑性能的完善。中国云计算底层IaaS层对应用层的支撑能力在不断提升,逐步能够支撑较大应用的运行和服务。

  • 企业上云的目的,已不是为了云化而云化,而是看到云化之后的数据驱动。云作为中间层,只有上云之后,大数据业务和人工智能业务才有开展的数据支撑。




意义1:云计算对中国IT企业的意义  


我们认为,云计算对于中国IT企业的意义在于,它为中国IT企业在全球竞争格局中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关于云计算对中国IT产业的意义,我们认为可能会超过之前所经历的任何IT技术。在我们说云计算的时候,我们提到更多的是云计算所带来的IT服务模式的变化,成本的节约以及效率的提升等。但云计算对IT产业更大的变革来自于:对IT架构的重构,我们认为这才是最为核心的。


传统计算架构:六大件。说起IT基础架构,我们不得不说基础IT的六大件:三大硬件和三大软件。三大硬件为:服务器、存储、网络设备;三大软件为: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在传统IT架构下,需要物理实体和物理环境来支撑整个基础架构的运行。对于以上基础IT六大件,我们会发现这些产品的核心技术几乎被海外IT巨头垄断,即使对于服务器、存储这些目前国内品牌市占率比较高的产品而言,其中的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等核心部件也是需要外采。而且,信息技术(IT)技术本身就起源于海外,特别是美国基础IT厂商,经过几十年的研发、适配、磨合,已经形成了一套非常完备、成熟的IT产业链和生态系统。


云计算对底层IT就行重构。而对于云计算而言,它突破原有的IT技术架构。云计算打破了原有的大型主机+数据库、Wintel(CPU+桌面操作系统)联盟垄断的国际IT核心技术格局,原有领先的技术正在被弱化,而且还打破了过去由国外厂商主导的单家垄断或多家紧密捆绑垄断的产业格局。


通过图表7,我们可以对比下传统的计算架构和云计算架构的不同。


图表7:云计算与传统计算的架构对比


关于云计算的几点思考和认知_java_08


来源:CCID、中泰证券研究所


传统计算架构。首先,传统主流计算架构主要服务于分散的、小规模的计算模式和应用需求,计算、存储和网络各自独立,按照各种低速的标准接口进行互联。这种架构导致服务器、存储设备和网络设备互相之间数据的传送效率低下,网元数量众多,管理复杂,无法扩展,无法实现云计算时代组织海量资源的要求,也无法达到整个系统的高效运行。


云计算架构服务器、存储、网络和虚拟化成为IT必需的基础资源,这其中很关键的技术是虚拟化。虚拟化对计算资源带来的变革在于,它重新定义划分IT资源,可以实现IT资源的动态分配、灵活调度、跨域共享,提高IT资源利用率,使IT资源能够真正成为社会基础设施,服务于各行各业中灵活多变的应用需求。我们可以看出,在云架构下,原来对服务器、存储、网络设备等单个设备的高需求,相对降低。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打破传统计算架构下的“小型主机+数据库”,性能提升过度依赖“CPU+操作系统”的情况。


图表8:虚拟化技术实力体现


关于云计算的几点思考和认知_java_09


来源:CCID、中泰证券研究所


目前,我们已经看到,在云计算架构的基础IT关键环节,国内云计算厂商已经在某些环节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和进展。其中,以阿里云的云基础架构为典型。当然这方面也是与阿里自2008年开始的去IOE有关。当时,随着淘宝、天猫、支付宝业务的激增,传统计算架构难以满足其对计算资源的需求。阿里提出的去IOE的技术路线:“低成本、线性可控、去中心化(分布式)。去IBM:PC Sever替代小型机;去Oracle:用MySQL替代;去EMC:用中低端存储。后来阿里用MySQL+自研数据库(OceanBase)替代Oracle,并不再使用高端存储。


总结阿里在云计算架构下技术演进路径为:从一开始依赖商业软件(Oracle数据库),逐步形成自身的MySQL分支,成为开发使用开源软件MySQL最好的企业之一。然后研发支持海量数据的分布式数据库系统OceanBase,并应用于多个关键业务。从用Oracle处理数据,到用Hadoop集群,到发展成业内单个机群节点数最多的Hadoop机群,再到用自主研发的飞天平台上的ODPS(Open Data Processing Service,开放数据处理服务)。基于以上,阿里云形成了自己的云计算基础架构。


云计算对国内IT企业的意义。云计算通过底层IT重构,打破海外IT企业对核心IT基础资源和环节的垄断。中国IT企业有望迎来发展机会。我们可以通过阿里云在云计算领域核心技术环节的自研情况,来了解下中国云计算厂商已经取得的核心技术优势。


图表9:阿里云在云计算核心技术的环节的自研


关于云计算的几点思考和认知_java_10


来源:CCID、中泰证券研究所




意义2:云计算对IT的意义  


上一章节,为了分析云计算对中国IT企业带来的发展机遇,我们讨论了云计算对IT基础架构的重构。可以说,云计算对IT基础架构、设备形态、服务方式以及产业链都产生了一定的重构。这也是云计算对IT领域带来了重要变革。以上是云计算对IT计算架构带来的相关变化。除此之外,我们认为,云计算对IT产业带来的影响和意义远不止于此。


首先讲一个我们经常遇到的场景。我们经常会听到或看到这样的一些描述:“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技术的发展,xxx”。在这样一些描述中,云计算通常与其他几项技术一起被提及。很自然想到的一个问题是,这几项技术之间有什么关系?有没有什么技术和逻辑关联?即使使用以上表述的大部分人也不一定会去想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以上几个技术之间的逻辑关联。


云计算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

我们认为,第一,互联网化是云存在的前提和基础。互联网和物联网可以将所有事物和信息进行互联,在这个过程中,互联的主体产生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需要一个强大的空间进行集中存储和处理,这就是云计算所擅长的地方。我们知道单个计算和存储设备,难以对大量数据进行存储和快速计算,即使可以,其成本也会随着数据量的激增而急速上升。云计算的作用就在于将海量数据集中存储和处理。互联网和物联网所“连接”的一切,其核心是云计算。云计算为“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业务流程、资源分发提供强大的存储和计算能力。


第二,当大量数据上传到云端之后,就需要大数据技术进行分析和挖掘。云计算为数据资产提供存储、访问和计算资源,而大数据是基于云计算进行海量数据的分析与挖掘。


第三,人工智能的核心要素之一就是数据。大数据是基于海量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发现一些隐藏的规律、现象、原理等,而人工智能在大数据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从人利用软件系统进行分析过渡到机器自身调用数据进行分析。


图表10:云计算在IT产业中的位置


关于云计算的几点思考和认知_java_11


来源:CCID、中泰证券研究所


从以上可以看出,(1)云计算不是孤立出现和存在于IT产业链中,云计算既是IT技术演进的必然趋势,也是IT需求的内在驱动。(2)云计算在整个新兴科技技术演化和迭代路径中,处于一个关键的中间层的角色,只有实现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技术才能真正发挥作用。(3)我们也可以一些IT企业的转型过程中,看到云计算在企业IT产品更新迭代中所起到的作用。比如美国工具型软件产品公司Adobe,从其产品演化路径可以看出,从传统工具型软件产品逐步演化到云服务产品,基于云计算产品积累的大量用户数据,推出基于人工智能产品。我们认为,这也是未来中国IT企业的产品演化路径。从软件产品到云服务产品,再到大数据产品以及人工智能产品。


图表11:云计算在IT产业中的位置


关于云计算的几点思考和认知_java_12


来源:CCID、中泰证券研究所


综上可以看出,云计算对IT产业发展的意义,不只在于对IT基础架构的重构。而且,云计算作为IT技术演进的关键中间环节,对后续技术的发挥起到决定性作用。未来其实更加可能的演化形式是,云与大数据的深度融合,云计算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云计算是科技行业从IT(Information Technology)时代进入DT(Data Technology)时代再到AI时代的核心基础。




认知1:云计算的市场规模  


对于云计算潜在的市场规模,市场普遍的认知是,既然云计算是对传统IT硬件和软件的虚拟化(IaaS是对现有基础IT资源的虚拟化,包括服务器、存储、网络设备、操作系统、数据库等;PaaS和SaaS是对平台软件和应用该软件的虚拟化),那么潜在的云计算规模是否等同于现有IT市场规模?前面提到,2017年全球IT支出规模为3.46万亿美元, 2017年中国IT支出规模为2.34万亿元。当然这其中包括了通讯设备和通信服务等。如果我们在去分拆IT支出的细分结构的话,我们可以看到,2017年全球IT支出中,企业软件和是IT服务支出分别为0.35万亿美元、0.92万亿美元,设备支出为0.65万亿美元。那是否意味着未来全球的云计算市场规模就是以上几项IT支出之和呢(大概接近2万亿美元)?我们认为,未来云计算潜在市场规模可能比这个量级还要大。


图表12:全球IT支出规模


关于云计算的几点思考和认知_java_13


来源:Gartner、中泰证券研究所


图表13:中国IT支出规模


关于云计算的几点思考和认知_java_14


来源:Gartner、中泰证券研究所


我们认为,第一,云计算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实现的核心基础。第二,大数据的业务依靠云计算作为驱动。对于云计算潜在市场和规模,我们的判断是:硬件和软件的云化只是云计算市场规模的一部分,更大的市场空间来自于云化之后,数据分析带来的市场空间。而这些数据分析服务大部分也是由云服务厂商来做。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海外云计算厂商的产品迭代路径中看的比较清楚,比如Adobe、SAP、Oracle等。也就是说,当我们看到企业云化带来的云服务市场的时候,也需要意识到云化之后,衍生带来的更大的业务市场空间。这个无论是从技术发展逻辑还是从业务演变逻辑,都是其内在驱动的。


云计算规模:通过客户增加和客单价提升带来规模增加。


云计算市场规模不只是硬件和软件云化的直接相加,而是比这个规模更大。首先,并不是所有企业都有能力和意愿去投入机房的建设,特别是对于小微企业而言,云服务可以激发这部分企业的IT支出需求,因为更加便宜、更加弹性。其次,对于企业级软件市场而言,通过云化可以带来两个重要变量的提升:第一,客户数量的增加。云化可以通过降低采购门槛以及将盗版用户进行转化等方式,来增加潜在的客户数量。第二:客户粘性增加带来单用户的长期价值提升。云化之后,由于数据服务,客户的粘性会进一步增强,客户的留存率较高,提升整个云服务产品的长期生命价值。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Adobe的云化案例中可以看到。


云化带来客户数量的增加。Adobe的CS系列产品,从2003年CS1发布到2013年CS6,Adobe利用十年时间积累了1280万CS套装软件用户。2013年Adobe云转型,2016年Adobe的云产品CC已经积累有900多万的用户,而且其中有超过35%的用户是第一次使用CC产品。根据Trefis预测,Adobe CC产品的潜在用户规模,在2016年为1950万,2023年有望达到2410万。


图表14:Adobe CC 云产品潜在客户数量预测


关于云计算的几点思考和认知_java_15


来源:Trefis、中泰证券研究所


云转型也带来单用户价值的提升。云化前,Adobe CS6单款软件价格从249-999美元不等,套件软件价格从1299-2599美元不等,其中购买最多的是699美元的Photoshop CS6。假设Adobe CS平均客单价大概在975美元左右。除了软件License费用之外,对于软件的更新升级,大概为软件产品的三分之一左右。每位客户平均升级次数大概在3次左右,所以,单客户软件升级带来的价值为975美元。云化后,Photoshop CC的价格为19.99美元 /月,CC套件的价格为49.99美元 /月,高级版价格为79.98美元/月。根据Trefis预计,2016年Adobe CC客单价为27.9美元/月。CC产品具有较高粘性,假设客户留存率为90%,则CC的LTV为3348美元。


图表15:Adobe Creative产品云化前后LTV对比


关于云计算的几点思考和认知_java_16


来源:Trefis、中泰证券研究所


云计算潜在规模:云服务+大数据服务

云计算市场规模不只是云服务本身的规模,而是云服务市场规模加上云化之后的数据服务市场规模在企业云化之后,带来很大的一个变化是:数据价值。第一,原来企业的数据是存储在自己的IT系统中,而云化之后,企业的经营数据是留存在了云端。第二,原来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独立分散的数据通过云产品打通。因此,云化之后,企业将对数据服务产生新的需求,而这个需求有望演化成一种刚需。因此,我们认为,云化之后,我们更应该刚看背后的数据需求所带来更大的市场规模。


图表16:企业云化之后,带来大数据服务更大的市场规模


关于云计算的几点思考和认知_java_17


来源:中泰证券研究所


未来云计算与大数据之间的关系将更加紧密。

(1)云计算解决系统架构问题,大数据解决业务架构问题,大数据是连接云计算和客户具体需求的纽带。

(2)大数据中的分布式计算和存储本身即是云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

(3)大数据的数据分析结果同时反作用于云计算,例如云安全中的态势感知等。

(4)大数据的体量大、维度多和实时性等特点,使传统的IT架构难以适应,从而提高了云计算的用户接受度。

(5)大数据处理中的新需求促使云计算的软硬件不断发展,例如GPU主机,SSD硬盘等。



云计算规模:对比美国,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有望更大


通过以上我们基本了解到,云计算市场规模不只是云服务本身的规模,而是云服务市场规模+大数据服务市场规模。以上是产业链的纵向分析,如果从市场的横向对比来看,目前中国与美国云计算产业规模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从潜在产业规模来看,我们认为中国的云计算市场规模有望超过美国。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国2B市场的崛起,带动企业级IT需求,特别是对云计算的需求。而反过来,云计算的发展也促进了2B市场进一步快速崛起


第一,中国的B端互联网化晚于美国。中国互联网产业的起点是从C端开始,产业规模发展起来也是得益于C端互联网的发展。而在B端互联网化方面,中国企业落后于美国企业。这一方面与中国企业信息化程度发展过程有关,另一方也与中国企业对云计算的接受意愿有关。


图表17:中美企业信息化程度对比


关于云计算的几点思考和认知_java_18


来源:艾瑞咨询,中泰证券研究所


第二,美国的2C市场规模与2B市场规模相当。在美国,无论是对于一级市场的风险投资还是在比较成熟的二级市场投资,2B与2C的投资规模或者市场规模,相差并不大。但在中国,2B与2C的市场规模还有很大差距。


图表18:中美2B 和2C前五大市值公司对比


关于云计算的几点思考和认知_java_19


来源:IDC、中泰证券研究所


图表19:中美2B和2C风向投资比例对比


关于云计算的几点思考和认知_java_20


来源:Gartner、中泰证券研究所


图表20:中美2B和2C企业规模对比


关于云计算的几点思考和认知_java_21


来源:Wind、中泰证券研究所


第三,中国B端企业数量大于美国B端企业数量。根据中国和美国企业发展数量来看,目前中国企业数量大概在7500万家左右(包括中小微企业),是美国企业数量的3倍。而我们看到的现实情况是,中国2B市场规模只有美国的几十分之一。因此,我们认为,中国2B市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这背后的推动力就是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IT技术,2B市场的崛起与云计算的快速发展互为驱动。


图表21:中国企业数量是美国的3倍

关于云计算的几点思考和认知_java_22



来源:易观国际、中泰证券研究所




认知2:软件公司的云化逻辑  


首先,我们讨论,在云计算发展的不同时期,IaaS、PaaS、SaaS发展的先后、产业地位和发展节奏是不同的。


IaaS头部企业已现,PaaS和SaaS长尾明显。在IaaS领域,从客户数量、收入规模来看,阿里云在国内一家独大,另外包括腾讯、华为、百度等主流IaaS云服务商,大概占据中国IaaS领域8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PaaS领域,大部分的市场被小型企业覆盖,而且在不同的细分领域


PaaS和SaaS有望迎来快速发展。在云计算发展的初期,定位于云计算的基础服务层,IaaS云服务商得到了快速成长,其中以国内的阿里云为代表。IaaS厂商领先行业快速增长也是IT产业发展规模的体现。在传统IT架构下,同样是以服务器、存储、操作系统、数据库等为代表的基础软硬件率先发展,才有应用层各种工具软件的涌现。在中国IaaS快速发展之后,我们认为,中国的PaaS和SaaS领域有望迎来快速发展期。


软件公司云化逻辑从工具型软件公司,到云服务平台型公司,再到云生态型公司


对于PaaS厂商和SaaS厂商理解,我们不妨从云转型的起点开始理解。一般的PaaS和SaaS云服务商大多是从软件公司转型而来,那什么样的软件公司才有可能转型为具有竞争力的云服务商?我们认为,工具型软件企业更有利于向云转型。核心点包括:(1)工具型软件公司产品属性较强。一般工具型软件公司都属于软件产品型公司,具有较强的产品属性和产品设计思维。对于云服务产品的开发也更加具有优势。(2)云转型成功的工具型软件公司需要在该市场具有一定的市占率,属于行业的头部企业。这样能够保证拥有足够大的客户群体。


图表22:典型的工具型软件公司


关于云计算的几点思考和认知_java_23

来源:中泰证券研究所


从工具型软件公司到云服务平台型公司。工具型软件公司向云服务转型的产业逻辑较为通顺。我们认为,云转型第一目标是成为云服务的平台型公司。这里就会涉及到SaaS和PaaS之间的关系。在工具型软件转型的初期,云服务的产品基本是以SaaS产品形态切入。但如果需要建成云服务平台型公司,需要基于优势SaaS产品,打造PaaS平台,开发和吸引更多SaaS级的应用和产品,来丰富平台应用种类。这一点我们从Salesforce的发展路径中看的比较清晰。


图表23:软件企业的云化逻辑


关于云计算的几点思考和认知_java_24


来源:中泰证券研究所


从云计算平台型公司到云计算生态型公司。(1)如何理解平台型公司和生态型公司。我们可以举例来看,工具型软件公司的产品主要满足客户的某一个或者某几个特定应用需求,例如用友、石基信息。平台型公司搭建了多应用的平台,平台上可以聚合产品需求方和供给方,例如新浪、网易、360等公司。生态型公司以产业思维运营,打通产业上下游链条,为产业链企业提供多种服务,例如阿里巴巴、腾讯等。(2)对于云计算公司而言,我们认为,相比工具型软件公司,云计算平台型公司逐步开始利用数据资源来运营。从这个角度来讲,工具型软件公司是前台思维,云平台公司是后台思维,也就是大数据思维,利用后台数据运营和支撑业务发展。云计算生态型公司是前两种的结合,更多的是以是共建、共享、共赢、开放和平等的思维模式。比如目前阿里云就是基于自身的IaaS平台打造与第三方开发者的云生态体系。


总结来看,我们认为,对于软件公司转型云计算而言,存在从工具型软件公司,到云计算平台型公司,再到云计算生态型公司的转型过程。但并不一定所有的云计算公司都能成为平台型公司和生态型公司,但基本都会生存在某一平台和某一生态体系内。


图表24:从软件公司到云平台公司到云生态公司


关于云计算的几点思考和认知_java_25


来源:中泰证券研究所




投资建议 


1、对于中国云计算产业而言,从产业发展进程来看,我们可以明确三件事情:第一,中国与美国云计算产业规模还有很大差距;第二,中国云计算产业潜在规模有望比美国还要大;第三,中国云计算产业正处于高速增长期。云计算产业进入投资黄金期。


2、经过了互联网化培育之后,企业用户对云计算接受程度在提升。而真正驱动企业采购云服务的因素,并不是企业为了上云而上云,而是来自于上云之后的数据驱动。这对企业运营效率提升可能是数量级别的提升。因此,云化之后能够对数据进行运营的公司值得关注。


3、对云计算三层IaaS、PaaS、SaaS,从市场格局来看,IaaS头部企业已经形成,竞争格局趋于稳定,未来有望强者愈强。PaaS和SaaS领域还处于无序竞争状态,竞争格局还没有形成。从市场演化趋势来看,IaaS企业为了增加客户粘性,也在纷纷向PaaS平台延伸,IaaS企业为了搭建平台型云服务,也在往PaaS延伸。三者相比,中国SaaS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初期,市场格局有望进一步明确,细分领域的工具型软件龙头的云化进程值得关注


4、软件公司云化逻辑:从工具型软件公司,到云计算平台型公司,再到云计算生态型公司三者提供的产品服务不同,面对的市场空间也不同,相互之间的市场空间或将存在一个数量级的差距。而从工具型软件公司向云计算平台型公司转型的过程中,存在着从单一应用软件产品到多个应用软件产品(有的公司是先前经历了从平台型软件产品到应用型软件产品),然后基于已有的高市占率和高用户获取量,向SaaS转型,通过拓展多SaaS云产品来搭建PaaS平台。


5、对于云计算市场规模,我们认为云计算潜在市场不仅仅是云服务本身所带来的市场规模,而是在云化之后,企业对大数据产生的强需求。因此我们认为,云计算潜在市场规模有望比预期还要大。


6、基于以上逻辑,我们推荐正在逐步向云计算转型的工具型软件公司,包括:用友网络、石基信息、广联达、恒生电子、泛微网络、长亮科技等。




风险提示 

1、云计算产业发展进程低于预期的风险;

2、企业对云采购意愿低于预期的风险;

3、软件企业云服务转型进程低于预期的风险;

4、中国云产业链生态建设进程低于预期的风险。


作为结尾,与开头呼应。我们这篇文章主要讨论了几方面问题:(1)IT架构:云计算通过IT基础架构的重构,对IT本身和中国IT企业的意义。(2)IT产业:云计算市场规模是否就是云服务本身的规模?云计算与2B市场的关系。(3)IT变革:软件企业云化的路径和逻辑,以及企业云化之后产生的数据革命。希望以上思考对您有所帮助!


https://mp.weixin.qq.com/s/SOd-1d4HWkesNWU8ccgml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