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沪江三个月了,身处互联网教育这个行业,我想谈谈自己对于教育和互联网教育的理解。
在我的工作经历中,每次带领技术团队的时候我都要告诉大家“我希望你们以后回想在这里的经历,不只是普通的打工,而是真正得到了成长”,这是我真心希望的目标。从小的方面来说,要把人留下来,必须让人相信公司会有成长,他自己也会有成长。从大的方面来说,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必定都接受过其他人的帮助和馈赠,我们有责任把这种帮助和馈赠的做法延续下去。
身为有经验的,走过很多弯路的技术人员,我一直希望用自己的经验和能力来帮助其他人成长,哪怕多一点点也好。但是我也常常感到沮丧,因为我的能力有限,我能接触的人员有限。有一些朋友、读者给我留言、写信,讲述成长之路上的烦恼,然而我能做的往往也只有望洋兴叹。
还好,世界很大,总有我们可以努力的方面。七八年前韩磊(当时他还在CSDN)跟我说:你翻译了一本好书,起码影响十万人,功德无量。这让我看到了新的希望。这些年来,因为持续的写作和翻译,我时不时会收到不认识读者的来信,讲述我的文字给他们的帮助。这样的信息,每一点都会让我开心很久。但是仍然有更多人买不到书,即便他们只是需要某本书中的一点点拨,就可以恍然大悟。这样的人,我们要如何帮助他们呢?现在看来,互联网应当是合适的渠道。
此外,也经常有朋友和读者跟我讨论学习的方法和秘诀。一开始我总会介绍自己的方法,然后惋惜其他人“知行不合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我从小就被教育要“好好读书,认真读书”,虽然选书和读书的方法论上并没有受到太好的训练,但“要认真读书”已经成为一种行为习惯甚至是潜意识。在大学头两年我真正突破了英语,靠的是每天晚上雷打不动的习惯——听半小时收音机,跟广播学英语。为此也牺牲了很多的休息、娱乐时间。当时我以为,这种“苦行僧”的方式就是学习的正道,不能接受这种方式的人,必定搞不好学习。
慢慢的我才想到,“苦行僧”不应当是学习的唯一方式,而且这种方式未必最好。最近一百年以来,人类在方法论上的很多突破已经颠覆了我们很多的认识。要仍更多的普通人参与学习并收获效果,我们应当寻找或者发明做法上不那么“苦行僧”、但是更高效的学习方式。从这方面来看,互联网也是相当有希望的工具。
好罢,我们来认真谈谈互联网教育。
互联网教育到底是什么?实际上这个问题一直没有明确的答案。它显然不可能是简单地把传统教育生搬硬套到互联网上来。那么,它是什么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来看看互联网教育的特点。
大家最容易想到的特点是,互联网上有无穷无尽的资料,而且我们能以免费或者是很低代价的方式获得这些资料,这是学习的基础。相比之下,传统教育的资料获取实在是太昂贵了,而且个人能接触到的范围相当有限。
第二个特点是,互联网上很容易聚集起志同道合的人。学习一定不是个人苦心孤诣的修炼,而是社群化的行为。所以传统的教育大都以班级为单位来组织,用团体的力量“裹挟”个人。但是受制于现实世界的组织能力,同班级里未必有兴趣投合的朋友,如果个人的兴趣广泛,那么兴趣范围相同的人就更少。互联网教育不存在这个问题,一个人完全可以加入对应不同主题的多个社群,每个社群里都是志趣投合的朋友,哪怕他们来自天南海北。
第三个特点是,互联网和大数据很容易对教育的参与因素进行筛选。考虑到诸多现实因素,传统教育的进化节奏是相当缓慢的,因为我们很难全面、迅速地评价教师、教材、教学。但是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时代,这类信息的收集难度降低了很多,而且可以迅速验证,所以更快速有效的比较和优化才成为可能。
以上说了那么多互联网教育相对传统教育的好处,那么它是否存在短处呢?答案是肯定的。
互联网教育缺乏强制性。教育是无法完全摆脱强制性的,如果老师布置的作业学生有权不做,教育的效果当然无法保证。但是互联网的“请求-响应”模型天然缺乏强制性色彩:你没有打开浏览器访问对应的网页,对方服务器是不能强制你浏览的。不过好在,这只是PC互联网时代的问题,移动互联网时代,App已经大幅度提升了对用户的触达,这对教育的效果是一个重要保障。
互联网教育的交互性比较弱。根据历史积累的经验我们知道,完整的学习离不开“教、学、练、测”四个环节。各个环节都需要教育者和学习者之间的密集互动——老师单纯讲解、学生死读书、练习没批改、不做测试了解自己的进步,学习的效果都要大打折扣。在传统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密集互动贯穿在这四个环节。但是在互联网的形式下,师生之间交流的形式还非常简陋。比如“老师随堂出一道题,2分钟后收作业看大家结果”这种传统教育中常见的交互,在互联网上并没有很好的实现方式。
互联网教育往往只能利用碎片时间。传统教育往往要求专门集中精力一段时间才有收效,但是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人类已经习惯了碎片化的行为方式。以前上一节课40分钟,但其内容未必需要连续的40分钟才能完成,比如单词、句子的学习,完全可以打散到上下电梯、乘坐地铁的时间中进行。但不是所有知识都适应碎片化学习的,集中学习和碎片化学习的判断标准是什么,现在并不清楚,很多人并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
把这些特点整合起来就会发现,“互联网教育”比“教育互联网”更合适。“教育互联网”让人联想到“教育的互联网化”,把现有的教材和录像放到网上那么简单,甚至把线下完整移植到线上。这样一来,互联网的真正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缺陷还可能遭到放大——缺乏约束和反馈、碎片化的安排,都是学习的大敌。
“互联网教育”则与此不同:它必须在互联网的世界里构建全新的教育形式,在深刻理解“教育是怎么回事”的基础上,一方面紧密利用互联网的特点和优势,弥补传统教育的现实限制,另一方面认真分析教育的有效方式,才能找到互联网时代的解决之道,最终找到出全新的教育和学习方式。
这个命题看起来很大很虚,但我相信原因只是因为限于我们现有的探索和知识,所以没有人能说清楚它的具体形态,但是大方向一定是没有错的。我期待着,能有拨云见日、水落石出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