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上次写了《谈谈996.ICU》之后,后台经常有一些留言“感谢仗义发声”。在这里我要说实话,我写那篇文章只是个人有些话想说,而且还有点“蹭热点”的嫌疑(阅读量也确实比平时发的文章高),动机明显没那么高大上,所以我实在是愧对各位的感谢。

不过观察到最近一些其它996.ICU的文章,让我觉得还可以多说几句,尤其是针对一些看似有理却经不起推敲的观点,实在是有必要多说几句。不过为了避免可能的争议,我事先声明,猜测和批判动机只会把讲道理引入死胡同,所以如果有不同意见,请讲道理。

“存在即合理”,996你可以不喜欢,但是合理的

“存在即合理”简直是最没有用的屁话,因为黑格尔说的哲学意义上的“存在”根本不是你我日常里看到的那些“存在”的现象,更不用说“合理”的“理”也不是你我日常所说的“道理”。简单说,黑格尔的历史观认为,世界就是一出预先编写好的剧本,而剧本里统摄一切的力量就是“绝对精神”,无论“存在”还是“合理”,都是服从于绝对精神,以之为标准的。

如果一定要用庸俗的办法来歪曲“存在就是合理”为自己辩护,那世界就会陷入混乱,变成毫无意义的小孩过家家:我反对“存在就是合理”也是一种存在,这也是合理的;甚至我觉得你说的话是扯淡,哪天见到你了揍你一顿,这也是合理的。

退一步说,不管996“合理不合理”,只要不违法,一个人发出自己的声音总是无可厚非的。毕竟,“法治”就意味着,其他人有权利去做你不喜欢的事情。这不是我自己的观点,而是得到了广泛支持的。

近的,有无数成功学在反复告诫大家,“没有人会全心全意换位思考,所以有什么想法一定要沟通,要让大家知道,才能得到自己应得的利益”。他们常举的例子有:你辛苦加班一整年,满心希望年底加薪,却一直没有和领导明确表达过自己的诉求,那么加薪基本不可能“自动”降临到你头上。

远的,毛泽东同志在1956年就讲过同样的话嘛:

早几年,在河南省一个地方要修飞机场,事先不给农民安排好,没有说清道理,就强迫人家搬家。那个庄的农民说,你拿根长棍子去拨树上雀儿的巢,把它搞下来,雀儿也要叫几声。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一九五六年十一月十五日


其它行业比程序员苦多了累多了,人家还没发声,你们怎么好意思叫?用脚投票就是了嘛。

这也是一种挺奇怪的论调,它要成立的话,必须遵守两个前提:

第一,所有行业对辛苦的承受能力是大致相同的,也就是说,只要存在比你辛苦但声音不如你大的行业,你的抱怨就没有意义;

第二,人不要勇于维护自己的利益,也就是说,如果别人不维护自己的权益,那么你维护自己权益的价值就要打折扣;

仔细看看,似乎这两个前提都不成立。认为自己受苦受累但没有得到公平待遇,这是个人感受问题,不可能全社会拉平;而自己的权益只能自己维护,毕竟屁股决定脑袋,不管是老板还是其他人,都没有义务来为你争取权益。其它行业没有勇敢发声所以程序员不该发声,这有点像赛跑里落后的选手要求靠前的选手不能欢呼和挥手,怎么说都有点荒谬。

至于“不要喊,要用脚投票”的说法,就类似于:你参加马拉松,遭遇了自己认为不合理的规定,你不要抗争, 你不参加就是了嘛。可是你看看新闻,被“递国旗”痛失冠军之后,马拉松选手真的只有默默离开一个选项吗?

市场机制是公平的,劳资双方会达到均衡,程序员收入够意思了,还想怎么样?

这一条也挺奇怪。要知道,劳资双方的均衡是动态的均衡,也就是劳资双方的能量、诉求等等多种因素综合博弈的结果。我从来没有听哪个经济学家说过,劳方不说话,甚至不让劳方说话,也能保持均衡的。

“市场是公平的”也是如此,它是一种互相博弈和妥协的公平。经济学里有个基本概念叫“消费者剩余”,简单说,消费者认定一件商品值100块,但卖家只卖50块,那么消费者就获得了50块的“消费者剩余”。市场上的讨价还价,无非就是一方想尽可能多要消费者剩余,一方想尽可能减少消费者剩余,大家使出各种办法,最终达成一致的过程。退一步说,买卖双方的底线之外,有大量的中间地带,最终大家基于意愿(而不是强力)达成一致的位置,就是我们说的“公平”。

讽刺的是,从不少讨论996的文章来看,作者都认为不存在什么“消费者剩余”,也不存在什么中间地带。哪怕劳方多说一句话,多主张一丝权利,就是对公平的破坏,就是对均衡的扰乱。我不知道他们为何有这样的理论,我只能说,他们认定的“公平”和“均衡”,尽管听起来无比威严,其实不过是温室里的花朵而已。这种“市场经济”,其实比计划经济还要计划经济。

相比其它职业,程序员的工作够自由,所以权利已经够大了,要知足。

这么说的人,似乎没有搞清楚什么是“权利”。

如果你对法学有点了解,就会知道有一条基本原则: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简单说说它的意思:如果你名义上拥有某项权利,但权利受到侵犯的时候,你找不到办法和机制来维护自己的权利,那么这项权利其实就不存在,也就是说,哪怕法律条文写得再义正辞严,再斩钉截铁,你也并没有这项权利。

以这条基本原则为前提来看看,程序员的权利真的足够大了吗?

996是行业现象,是大势所趋,要学会顺应时代。

我一直不赞同无条件“顺应大势”,因为许多情况下我们没法清楚回答这些问题:大势是什么,谁有权力定义“大势”?大势是如何起来的?大势能持续多久?不服从大势的代价是什么,是得不到额外的利益,还是粉身碎骨?

如果真的让员工认同所做的事业,或者有足够多的回报,大部分人都经历过“每天加班仍然干劲十足”的状态。据我观察,这是一种许多人都认可的、希望的状态。

但许多时候情况并不总是如此,如果老板员工本来相安无事,某天老板听说其它公司实行996,觉得自己“亏了”,羡慕人家可以在人力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工作量,所以高举“996是行业大势”的旗帜。这时候,员工应当怎么办呢?

加班是IT行业的常态,硅谷也是这样的

我之前写过《Google Plus的诞生,Facebook的禁闭》,在Facebook拼命加班与Google Plus搏斗的时候,Facebook仍然要想方设法顾及员工的家庭生活,哪怕是装装样子也不能避免。实际上,如果你平时留意过类似的报道就会知道,不能简单用定性的办法来分析这个问题。同样是加班,加班与加班是会有很大区别的。

去年我参与审校了《计算机简史》(Computer: A History of the Information Machine),里面正好也谈到了硅谷的加班现象,下面摘录一段文字,希望对大家有启发:

催生出仙童半导体的叛逆和创业精神,依然是硅谷基本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仙童半导体的不少工程师都是涉世未深的年轻人,他们没有家庭负担,在鼓励冒险精神与个人主动性的快节奏行业中加班加点,为藐视等级制度与官僚主义的公司埋头苦干

……

公司没有着装要求,也没有等级制度或职场礼节。在英特尔,每位员工都能接触到所有人,甚至包括诺伊斯与摩尔这样的高管。员工没有办公室或小隔间,所有人在一个仅由简单隔板隔开的共享空间中工作。公司鼓励员工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并提供提高效率所需的一切条件;相应的,公司希望员工长时间工作(包括晚间与周末),并将工作置于其他所有利益之上

Computer: A History of the Information Machine


最后我想说,赞成也好反对也罢,都是观点,都有权利表达。在表达之外,多看看世界很重要。

要知道,朝鲜战争之后,虽然国内广泛宣传“决定战争胜利的不是飞机大炮,我们照样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不可一世的美帝国主义”,但在朝鲜打过仗的我军将领都有个共识:大力进行军队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是迫在眉睫、意义重大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