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251是热点话题。大家也都知道,251是敏感话题,谈论下去结局很可能是404。

谈谈251,得到404,结果很可能是必然的——因为小学生都算得出,4+0+4等于8,2+5+1也等于8嘛。

那么这一次,等式会不会仍然成立,我不知道。

1

251的混乱,凸显了当下的困境:缺乏具有公信力的媒体来报道,没有具有信誉和良心的记者去采访核实。归根溯源,所有文字都来自相同的几篇帖子、几张图片。这就好比做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也难为几粒米之炊。不过如果只有几粒米,仍旧是可以做出满汉全席,那一定不是巧妇,而是妖妇。

所以能出现的各方文字,好一点的,标明自己是评论,差一点的,伪装成“事实”。但是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动动脚趾头都能发现,许多所谓言之凿凿的“内幕”“真相”,全靠脑补编造各种细节。放眼望去,全篇充斥着“可能是”、“很可能是”、“极有可能是”、“多半是”的字眼,没有任何信源,也没有任何采访,至于报道新闻事件必须的5W1H等等元素更是不见踪影。按照魏武挥老师的讲法,纯粹是“澡堂模式”。澡堂子消失很久了,“澡堂模式”仍旧有旺盛的生命力。

同样消失的还有“本片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这么实在的说明,如今真的少见了。

2

如果我们相信,通过公众舆论的讨论能够对某些事件形成共识,那么首先要保证的前提是表达自由。也就是说,各方意见,无论其是否“荒诞”,只要没有违法,都能得到正常表达。

所以,即便某方真的真理在握,大权在手,却让人都看到是在发言权极度不对等情况下的胜出,也会丧失大家的信任——万花筒中的美女也许只是不那么醒目,哈哈镜中的美女则让人疑窦丛生。

在这种环境中,表达当然会走样,要么更偏激,要么更隐晦——对,本文也是这样。

3

中国古话说“一阴一阳之道”,又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是对的。万事万物要和谐,必须要双方力量相对而行,在遵循规则的博弈中靠拢,才能达成均衡。

比如最常见的买卖,都是买家想压价,卖家想抬价,然后才能做成买卖。如果买家卖家争相抬价,或者买家卖家共同压价,那买卖多半要泡汤。

所以,用“换位思考”当幌子,要求员工把重心放在公司利益角度来考虑问题,这种做法多半不是蠢,就是坏——历史已经证明,凡是高喊“忘记你自己吧,我比你更知道你要什么”的,不是妄人,就是奸雄。

所以,真正要做的是认清自己的角色,定好重心,然后才能在博弈中维护好自己的利益。如果角色认不清,结果很可能是悲剧的。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向沟渠”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你只羡慕火车跑得快,满心欢喜以为自己是搭车看风景的乘客,其实人家司机只把你当燃料,一铲送进了炉膛,那真是再可惜也没有了。4

成年人的理智就在于,能理解一个事物有多个侧面,不同侧面各有千秋,好坏、善恶、利弊往往不能互相抵消。

买个生日蛋糕,觉得美味,但不能因此就不承认上面有朵花雕得不好看,也不能因为某些人议论花雕得不好看,就认为他们是在说蛋糕不好吃。这个道理很简单,小学生都明白。可惜,许多成年人似乎不明白。

再者,一个人只有一张嘴,一张嘴每次只能说一句话,故而所有的讨论总会在具体的上下文中展开。议论蛋糕上的花雕得不好看,不能时时朗诵“蛋糕其实是好吃的”;议论蛋糕的美味时,也不能次次提醒“别忘了还有朵花雕得不好”。果真这么做,百分百会被人当作神经病。

所以,如果在讨论某种具体的坏,当然不能上纲上线,以点带面打倒一片。同样道理,只要讨论时没有盲目扩大范围,搬出“你怎么不看好的方面”来反驳,其实是搞不清楚当前的上下文,属于无效讨论。

无效的讨论是愚蠢的,完全不值得去理会。5

事情是怎么样,就是怎么样。真实的世界没有那么多的戏剧冲突,不可能有泾渭分明的好坏。

所以“好人”可能让人失望,因为他会做点坏事,说点胡话;“坏人”也可能会让人失望,因为他会做点好事,发点善心。失望的真正原因不在当事人,而在看客内心——既然事先给他贴上了“好人”、“坏人”的标签,若有不符合标签的言行,当然会失望。

所以,如果不是专心“看热闹不嫌事大”,还是应当尊重和接受当事各方的选择,这才是真实的世界。倘若习惯把生活当成戏剧,把他人的生活当成戏剧,最终的结果很可能自己脱离生活,漂浮在虚拟的舞台中,还不自知。

6

在正常的社会里,法律的作用绝对不可忽略,起码在大多数情况下,它是解决争论的终极途径,是各方认可的终极意见,是保持社会健康运转的定海神针。

然而,如果遇到事情,大家都不选择诉诸法律,而只在舆论场里隔空喊话,玩弄操弄舆论的把戏、比拼兴风作浪的本事,只能说明无论教育高低,身家几何,都缺乏对法律的信仰。前一段书商夫妇的离婚,真实地暴露了“文化商人”的真实嘴脸,“斯文扫地”是最恰当的评价。

然而今天看来,似乎不是孤例,离婚也好,离职也罢,愿意选择闹的可不是个别人。

由此看来,持续开展法制教育,树立大家对法律的信仰,任重而道远。

7

不少人信仰丛林法则,认为世界就是弱肉强食的杀戮场,所谓“公平正义”都是泡影,那多半是有足够坚定的自信,认为自己永远是强者,永远不会遭遇意外。

而且他们内心里,多半不会给丛林法则确定适用范围,也就是说,大到国际社会,小到公司家庭,凡事都适用“弱肉强食”,永无止境的互相搏杀才是生活的常态。对于这样的人,辩论是没什么用的,如果他们在大街上没来由被人胖揍了一顿,也不应该去报警,而只应该怪自己不够强壮。

当然,如果你对公平正义还有期待,认为强弱之上还有公义,弱者背后应当有正义撑腰,那么也要对这些丛林原始人保持包容。

8

有人说,有钱人对知识品味的渴求,往往无比迫切,但又毫无真诚。很多时候,这么说都是对的,偶然揭开华服,所见只有虱子。

所以我主张,没事少凑热闹,不吃瓜。有那闲心,不如去认真看点好、有价值的东西,了解世界上发生了哪些新变化。

保持健康的好奇心,堂堂正正过一生,其实也是一种幸福,而且更适合普通人。孟子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不愧是千古名言。而在镁光灯下巧舌如的商人,大多和“然正气”绝缘。

9

所谓“企业的唯一目的就是逐利”,其实是句正确的废话,毫无说服力。

从来没有人硬性规定“企业必须逐利”,有些人办企业的动机真的就不“纯粹”,就不是为了逐利。退一步说,即便企业的目的就是为了逐利,也不可能在每时、每刻、每笔业务、每个细节上都毫无例外、简单粗暴地争取利益最大化。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面对同样的问题,不同的企业当然会有不同的考量和选择,不信,看看最近的网易。

当然,如果你说“现在看起来虽然不逐利,其实看的是长远的利益”,这就是套套逻辑——永远不可能出错的逻辑把戏。就好像“失斧疑邻”的故事,既然内心认定了自己丢的斧子是邻居偷的,邻居无论怎么说、怎么做,都可以用“他心虚,他在伪装”来解释。

想认识这种人,推荐契诃夫的经典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

10

如今这个时代或许和以前的所有时代都不同。“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流传了几千年,到如今大概应当终结了。

因为放到如今,孟姜女纵使有一百张嘴,也一定会被“帮闲”问得走投无路,气绝身亡:

秦始皇再怎么说都是了不起的,功绩巨大,你凭什么用个人遭遇抹黑他?

那么多人修长城,只有你家死了人,应该反思的是你自己吧?

孟姜女绝对不简单,若真是平凡民妇,怎能有如此大的能量?

独家内幕!孟姜女的老公之前搬砖业绩就不好,出事实属咎由自取。

哭有什么用?博取同情心罢了。自己没本事当武则天,就不要BB秦始皇。 

纵容第一个孟姜女,就会出现第二个、第三个…… 所以必须防微杜渐。孟姜女绝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一定收了塞外蛮族的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