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少读新诗,因为觉得读不懂,矫揉造作的作品居多。印象深刻的少数几首新诗,大多来自中学时候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的吟诵: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教父》主题曲 - 余晟手风琴来自余晟以为00:0004:15

我后来才知道,新诗也可以做得很好,也不只有意象,还可兼顾节奏和音韵。只是,这需要极高的文化修养。譬如余光中先生的诗句,第一次读到,就如闪电一般惊醒了我:

人到中年切莫在风里回顾

一天星斗对满地江湖

朗朗上口,结构精巧,更重要的是,藏在这短短十几个字背后的,是扑面而来的生动景象。所谓“意境深远”,这就是了。

人到中年,对“日常看不到”的时间有更多觉察。无论当下生活是喜是悲,是酸是甜,时光终归在飞速溜走。倘若你纠结、惦念、感怀,想要有所挽留,有所记忆,终究会是竹篮打水,一无所得,时间总是如风逝去。人在风中,却又不能不在风中。

往前看,世界仍然充满美好,值得期待。然而人也明白,许多美好若星汉灿烂,可远观,可遥想,然而纵使百般努力,终究不可触及。不但成为伟大的科学家、政治家毫无希望,走姚明、刘翔的道路也毫无可能,甚至仅仅是成为见识修养皆备、谈吐不落俗套的普通人,都有相当的难度。然而内心里,或许仍然保存着那一点期望。

往后看,世界如此现实,羁绊日益增多。青年人只恨自己没有足够实力去追逐自己所爱,中年人或许多了实力,却连追逐的意愿都慢慢消退了。所谓“外圆内方”,许多时候不过是自我安慰,无论精神还是身体,都只剩下“圆”的元素。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江湖是斗场,也是羁绊。

所以,中年的处境很难用一个词、一句话来描述,也没有什么问题有确切的答案。一天星斗和满地江湖之间的张力,恰恰是最真实的写照。

人到中年,才真正知道钱的重要。

年轻人可以为了梦想付出所有,视金钱如粪土。中年人仍然可以“视金钱如粪土”,前提是各方面状况一直保持在巅峰,没有其他人需要牵挂。可惜,这前提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不成立。

就我自己而言,最近几年,在亲历了数次亲人离世,亲见医院的种种景象之后,我不得不承认,钱果真比想象的很重要。这钱不是用来享受荣华富贵,而是对抗风险,让自己和亲人的生活处在堪可放心的水平上。

人到中年,才真正知道钱没那么重要。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小财靠力,大财靠运”都是成立的。普通人靠自己的努力,不难得到一份还算不错的收入,但也仅此而已。执迷于发大财,其实是在与命运搏斗,达成的可能性当然相当有限。

况且,人过分在乎钱财,往往过得不开心,也分不出什么精力给非功利的爱好。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健康的情绪和社交是寿命和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而非功利的爱好能够让人坦然面对喧嚣的尘世,沉下心来做点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比如我写公众号,我当然也知道如何做能“更赚钱”,不过现在这样已经很让我知足了。打一口深井,费尽力气掘出一掊水,那甜味是多先进的生产线也勾兑不出来的。

人到中年,才知道底线的重要。

不少人到了中年,会感觉心有不甘,“再不努力‘做回自己’,这辈子也没有机会了”。况且经历多了,见得多了,会知道世界未必严格遵守因果律,好人未必有好报,恶人未必有恶报。既然如此,何不挺身走险?

然而人到中年,也恰恰是因为见多了世事,才知道突破底线的后果有多严重。“做自己”的诱惑往往只是冰山一角,海面遮盖了它骇人的全貌。这个世界,它未必严格遵照因果律,然而一旦遭遇恶报,其后果往往远超出之前的想象。唯有守住底线,才能彻底远离恶果。

人到中年,才知道底线没那么重要。

年轻人的“底线”,多半来自长辈和书本的教导,尚不能自然融入自己的生活。倘若浑身都是底线,整天端着这些底线,身段就很僵硬,也很容易与身边人划分阵营,另眼相待。久而久之,离群的就是自己,委屈的也是自己。

人与人的交往当然需要有底线,但不能因为有底线,就把交往变成了鹅卵石一般硬碰硬的堆垒。起码,鹅卵石周身应当裹上一层青苔,既填补了空隙,又不会硬碰硬让人别扭。做到这点,离不开时常反思、不断探寻各条底线,摸索合适的水位。理想的底线,一定不是横平竖直,而是高低错落,粗细有别。

人到中年,才知道自己很重要。

人到底应该怎样活着?这个世界上有无数的说法,其中总有些说法能击中你的内心,让你找到依靠,认得归属的群体,同时也能坦然面对无奈。

然而生活应该只有参照没有样板,每个人都应该活出自己的模样。从我大学毕业至今,有无数人给过我“告诫”,如果这样,就会那样,甚至“别看你现在这么想,将来一定会后悔的”这样的话也听过不少。如今回头看去,一路走来,从来更多是遵从自己的意愿,而较少听从他人的告诫,也发现许多告诫未必如实。

去年一个晚上,我在二线城市的小餐馆里与朋友聊天,惊奇发现许多年前大家竟然都去看过同一场画展,见识过印象派画家的真迹,许多年后仍然记得当时的震撼和愉悦。所以对我来说,“二三线城市安放不下灵魂”纯粹是自欺欺人的空话。精神上自立的人需要先拥有健康有趣的灵魂,然后才谈得上安放。

人到中年,才知道自己没那么重要。

中年人多少有些积累,起码有些阅历,所以有了自信的资本。自信是好事,但自信也往往瞬间变成自负和自卑的结合体。突出的表现就是极度敏感,无法接受批评,甚至仅仅是不同意见。或勃然大怒,或虚与委蛇,总之无法直面。

我一度也是这样。工作了几年,稍微有了点成就,再被人说“沟通不好”或者“能力不够”,第一反应就是反唇相讥。要等到许久之后,终于可以直面自己内心时,静下心来观察,才发现有些人自己无法沟通的,其他人能沟通,有些问题自己无法解决的,其他人真的解决了。这时候不得不承认之前太强调“自我”,所谓“沟通不好”或者“能力不够”,都并非空穴来风。直面它们,承认它们,才是改进的第一步。

前段时间我看报道,某位企业家的煎熬是,“上一次成功已经过去许多年,如果我再不捣鼓出一点动静来,就要被世界忘记了”。我佩服企业家永不满足的拼搏精神,但仍然想说,过分强调自我,希望“被世界记住”,其实是本末倒置,是种病态的执念。

以上种种,似乎完全与“中年危机”绝缘,这也恰恰是我的切身感受。中年当然意味着懂得放弃某些可能,承认某些“力不能及”的现状,但也因为有足够的体验、感悟、思考,生活不再狭隘,所以看得到更多的可能,承认更多样化的价值,“危机”也就从此消失。

就像我们选择换个国家生活,有朋友说“你说你,一般年纪了还折腾什么?”,也有朋友说,“好事,一辈子活成两辈子啊!” 。

前面那位朋友有没有中年危机,我不知道。但我可以肯定,后面那个朋友绝对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