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常有一些朋友问我:在国外生活无聊不无聊?会不会被外国人另眼相待?

我知道,提问的有些人并没有恶意,纯粹是出于好奇,甚至也想尝试不同的生活。但是很抱歉,我的答案要让大家失望了:会无聊,也会被另眼相待。

不过老实说,我也觉得这个问题不值得失望,因为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问题本来就没什么意义,所以答案也没什么参考价值。对,这才是我真切的感受。

回想最开始那段时间,虽然在德国的“外国人”很多,但东方人尤其是东亚人,还是不多,而且很容易分辨出来的,加之不会说德语也看不懂、听不懂,日常生活中遇冷的情况的确经常遇到,这是事实。

不过,我很快就发现,相貌和语言,许多时候并不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比如带着小朋友出门,大多数时候会迎来善意的对待,比如路人的微笑关注,小摊小贩的额外馈赠;再比如学会最基本的德语,在跟人打交道的时候保持礼貌,表情生动一点,那么遇到无奈的“我不会说英语”的几率会小很多,甚至对方会努力尝试用英语来沟通。

换句话说,人和人打交道时,相貌和语言大概是很直观的考虑因素,但绝不是全部。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因素也不可忽略,比如是否有小朋友陪伴,是否守规矩,是否有礼貌…… 如果意识不到这些其它因素,心里时刻惦记着“我跟他们长相不一样,语言也不通”,那“无法交流”多半就成了自我实现的预言。相反,则可以找到许多共同话题,交流根本不是难事。

有一次我坐朋友的车,听到后车厢在过不平路面时隐约传来“咕噜咕噜”的响声,就提醒他说:“你听见’咕噜咕噜’的响声了吗?我猜大概后减震器不行了,建议你最好去检查看看”。他本来将信将疑,但是后来去例行监测时还是提了一嘴,最后确诊是减震器漏油了。这件事让他觉得很神奇,为什么搞软件的人还懂修车。于是我给他介绍了原因——我的第一辆车是一辆二手老Jeep,质量差强人意,因此学会了修车。

然后我发现,“人生的第一辆车”其实是世界各国年轻人的共同话题,而且欧洲许多年轻人的第一辆车都买的是二手车,或者从父母手上接过来的。以这个话题为切入点,我们聊了很多很多,关系密切了很多。而且,这点经验还可以由点及面,因为这个话题对许多人都有效。

又有一次,我注意到一个新同事的简历上写着他小时候学过长笛。于是在工作间隙,我问他学习长笛的故事,我说我小时候学的是手风琴,恰巧另一个同事也在场,他凑过来说自己小时候学过钢琴。等聊开了我才发现,不同国家的人,学习乐器的经历竟然也出奇的相似:

小时候都是被父母“唆使”去学乐器,在漫长的练习过程中基本感觉不到乐趣,只有无穷无尽的烦闷,等到有一天爆发:我终于受够了,再也不要练这鬼玩意儿了!然后要过上许多许多年,忽然有一天,想到要重拾之前尘封的乐器,但这时候再也没有了各种外在的压力,纯粹想的是通过音乐获得解放,按照自己的的意愿去诠释作品的工具。

我更发现,在不同的环境中,音乐这种与语言、肤色、文化等等“毫无关联”的艺术,是非常适合用来“开路”的。去年搬到新住处之后,固然面临与各路邻居的交往,即便不能达成和睦的邻里关系,起码不要冷眼旁观。我没有想到的是,每天下班之后在家弹会儿琴,竟然顺理成章地解决了问题。

搬家之后的头几天,在楼道里遇到邻居,简单打个招呼之后并不会遭遇无话可说的尴尬,邻居们基本都是笑眯眯地问:“啊,你们就是新搬来的,弹手风琴的那家对吗?” 遇到住在楼上的老太太,我还忐忑问她有没有影响她的生活,哪知道她故作神秘地一笑:“没有啊,我什么也不知道,因为我没有受到任何的打扰。” 到现在,我们和上下左右邻居的关系都很好,生活的心情也特别舒畅。

还有一次,我在地下室正遇到邻居在修自行车,于是我问他要不要帮忙。他倒没说让我帮忙,反而跟我聊起修自行车的话题。我说这个事情我熟悉,因为小的时候,我父亲每年都要找时间给家里的三辆自行车“洗油”,也就是全部卸开,每个轴承都清理干净,重新上油润滑,那么多年下来,修理自行车这回事我非常熟悉。即便德国的自行车有一些不同,网上看看视频也很容易理解。于是我们又聊了很多,末了他还很高兴地教我几句常用的德语。


这些经历让我受益很多,甚至已经消除了对相貌、语言、肤色的担心,习惯“就事论事”,像平常人那样切入话题,加入讨论——其实许多事情都是这样,一旦有了足够自信,就能放平心态,不把自己当外人,也就少了很多本无必要的烦恼。

另一方面,对生活的理解也开阔了很多。无论是从一辆毛病百出的二手车学会修车,还是小时候“被迫”学会一门并不洋气的乐器,或者是每年一度满手油污给自行车洗油,如今看起来似乎都不那么“上档次”,尤其是在这个家长为小孩教育无比焦虑,恨不得让小学就能学会微积分的年代,看起来更是“无用功”。

然而,在真实的生活里,恰恰是这些不起眼的经历,不上档次的手艺,而不是那些光鲜亮丽的证书、财富、成绩,让我打开交际圈,交到了不同的朋友,也让生活更加自信和松弛。

“要看一个人的成色如何,就看他如何对待状况不如自己的人”,这是《哈利波特》里的台词,也是我之前经常讲的话。但是坦白说,我之前的理解其实比较片面,更多是把“尊重状况不如自己的人”作为绝对的道德律令。现在我才越来越明白,尊重状况不如自己的人,就是尊重世界的复杂性,就是意识到状况不同的人其实有许多共同点,也就是直视自己身上“不那么光鲜和讨喜”的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越能善待状况不如自己的人,也就越松弛、越自信——松弛和自信,恰恰是幸福生活的要素。 

2021年来了,祝大家新的一年都能过得松弛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