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路 分布式实验室 

Kubernetes 在知乎的应用_Jav

知乎在 2014 年开始使用容器技术,至今为止几乎所有的业务都运行在容器平台上。知乎最初使用 Mesos 来管理容器集群,现在正处于向 Kubernetes 迁移的过程中。本文主要介绍知乎应用 Kubernetes 管理容器集群的一些经验。


从 Mesos 到 Kubernetes

Kubernetes 在知乎的应用_Jav_02

之前的调度框架是基于 Mesos 自研的。采用的语言是 Python。运行了大概两年多的时间了,也一直比较稳定。但随着业务的增长,现有的框架的问题逐渐暴露。


  1. 调度速度遇到瓶颈,影响大业务的部署速度。


  2. 不能很好的支持有状态服务。


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案有两个,一个是对现有系统进行改进重构,另一个是迁移到 Kubernetes。我们最终选择迁移到 Kubernetes,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1. Kubernetes 的架构设计简单明了,容器管理的抽像做的很好,重易进行复用和二次开发,没有必要造重复的轮子。比较典型的像Pod、Mesos 也已经引进了类似概念。


  2. Kubernetes 已经逐渐成为业界主流。社区很活跃,新的特性不断地被添加进来,这导致 Kubernetes 变的越来越重,但基本的架构和核心功能是一直比较稳定的。


  3. 相对于 Mesos 来讲,基于 Kubernetes 的开发成本是要低一些的,尤其是在熟悉之后。便于 Kubernetes 的推广使用。除了主要的业务运行平台 bay,我们的负载均衡平台、Kafka 平台以及定时任务平台全部都是基本 Kubernetes 的。


整体架构

Kubernetes 在知乎的应用_Jav_02


Kubernetes 在知乎的应用_Jav_04


资源层


这一层主要是集群资源,主要包括内存、CPU、存储、网络等。主要运行的组件有 Docker daemon、kubelet、cAdvisor、CNI 网络插件等,主要为上层提供资源。


控制层(Kubernetes master)


控制层主要包括 Kubernetes 的 master 组件,Scheduler、Controller、API Server。提供对 Kubernetes 集群资源的控制。


接入层(Watch Service、API)


这一层包含的东西比较多,主要包含各个平台用于接入 Kubernetes 集群所开发的组件。主要包含以下组件:


  1. 容器平台 bay 。


    一是用来向部署系统提供容器/容器组的创建、更新、删除、扩容等接口,是对 Kubernetes 原生 API 的一层封装,主要是为了与部署系统对接。二是用来注册服务发现、业务监控报警等所需要的配置。


  2. 负载均衡平台(Load Balance)。


    我们的负载均衡平台采用的主要是 Haproxy。也是跑在容器里的。由于负载均衡系统的特殊性,并没有跑在容器平台 bay 上面,而是单独开发了一个平台对 HAProxy 进行管理。可以方便的创建和管理 HAProxy 集群,并在业务流量发生变化的时候进行自动或者手动扩容。


  3. Kafka 平台(Kafka)。 


    主要提供在 Kubernetes 上创建管理 Kafka 集群的服务。我们在 Kubernetes 之上开发了一套基于本地磁盘的调度框架,可以使 pod 根据集群中的本地磁盘信息进行调度。没有使用共享存储系统主要是为了性能考虑。最新的 Kubernetes 好像也加入了类似本地磁盘的调度特性,不过在我们开发的时候是还没有支持的。


  4. 定时任务平台。


    这个平台是在 Kubernetes 支持 Cron job 之前开发的。也是最早接入 Kubernetes 的服务。


管理层(Castle Black;Monitor;Auto Scale)


主要是根据接入层提供的一些配置或者信息来完成特定的功能。


  1. Castle Black,这个服务是一个比较关键的服务。这个服务通过 Kubernetes 的 watch API,及时的同步业务容器的信息,根据容器信息进行服务注册和反注册。我们主要是注册 Consul 和 DNS。Kafka 平台和负载均衡平台也依赖于这个服务进行服务注册。同时对外提供查询接口,可以查询业务的实时容器信息。


  2. Monitor,这个主要是业务容器的监控,主要包含该业务总容器数、不正常容器数以及注册信息是否一致等信息,CPU 和内存等资源的监控我们采用 cAdvisor 和我们内部的监控系统来实现。


  3. Auto Scale,我们没有使用 Kubernetes 本身的自动扩容机制,而是单独进行了开发,主要是为了支持更加灵活的扩容策略。


配置层(etcd)


应用层的组件所需要的配置信息全部由接入层的服务写入到 etcd 中。应用层组件通过 watch etcd 来及时获取配置的更新。


下面这张图说明了在我们的容器平台上,上面描述的一些组件是如何结合在一起,使业务可以对外提供服务的。通过 bay 平台向 Kubernetes APIServer发送请求,创建 deployment,pod 创建成功并且健康检查通过后,Castle Black watch 到 pod 信息,将 IP,port 等信息注册到 Consul 上,HAProxy watch 对应的 Consul key,将 pod 加入其后端列表,并对外提供服务。



Kubernetes 在知乎的应用_Jav_05

监控与报警Kubernetes 在知乎的应用_Jav_06



cAdvisor


我们的监控指标的收集主要是采用 CAvisor。没有采用 Heapster 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 针对 CAvisor 我们进行了二次开发,与内部指标系统结合的也比较好,应用的时间也较长。


  2. Heapster 采用 pull 模型,虽然是并行 pull,但在集群规模较大的情况下,有成为性能瓶颈的可能,而且目前无法进行横向扩展。


  3. Heapster 中默认提供的很多聚合指标我们是不需要的。也没有维护两个监控系统的必要。


内部指标与报警系统


指标和报警都是用的我们内部比较成熟的系统。


日志收集Kubernetes 在知乎的应用_Jav_07



Logspout Kafka ES/HDFS,日志收集我们使用的也是 ELK,但跟通常的 ELK 有所不同。我们这里的 L 用的是 Logspout,一个主要用于收集容器日志的开源软件。我们对其进行了二次开发,使之可以支持动态 topic 收集。我们通过环境变量的形式把 topic 注入到容器中。logspout 会自动发现这个容器并提取出 topic,将该容器的日志发送到 Kafka 对应的 topic 上。因此我们每个业务日志都有自己的 topic,而不是打到一个大的 topic 里面。日志打到 Kafka 里之后,会有相应的 consumer 消费日志,落地 ES 和 HDFS。ES 主要用来作日志查询,HDFS 主要用来做日志备份。 


整个日志收集流程如下图所求:Kubernetes 在知乎的应用_Jav_08





网络方案

Kubernetes 在知乎的应用_Jav_09

CNI Bridge host-local,网络部分我们做的比较简单。首先我们的每个主机都给分配了一个 C 段的 IP 池,这个地址段里的每个 IP 都是可以跨主机路由的。IP 地址从 X.X.X.2 到 X.X.X.255,容器可以使用的地址是 X.X.X.3 到 X.X.X.224,这个 IP 数量是足够的。然后在主机上创建一个该地址段的 Linux Bridge。容器的 IP 就从 X.X.X.3 到 X.X.X.224 这个地址空间内分配,容器的 veth pair 的一段挂在 Linux Bridge 上,通过 Linux Brigde 进行跨主机通信。性能方面基本没有损耗。 


具体的实现我们采用了 Bridge 和 host-local 这两个 CNI 插件,Bridge 主要用来挂载/卸载容器的 veth pair 到 Linux Bridge 上,host-local 主要利用本地的配置来给容器分配 IP。 


上述流程如下图所示:Kubernetes 在知乎的应用_Jav_10




IP 池的分配由我们的云服务商提供,我们不需要管具体的 IP 池的分配与路由配置。


Kubernetes 在知乎的应用_Jav_11



上面主要介绍了知乎在容器和 Kubernetes 应用的一些现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踩了不少坑,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下。 


etcdv3 版本问题


Kubernetes 的较新版本默认使用的存储后端是 etcd3。etcd 选用的版本不对,是会有坑的。etcd 3.10 之前的版本,V3 的 delete api 默认是不会返回被删除的 value 的。导致 Kubernetes API server 会收不到 delete event。被占用的资源会得不到释放。最终导致资源耗尽。scheduler 无法再调度任何任务。详细信息可以看这个 issue(https://github.com/coreos/etcd/issues/4620)。


Pod Eviction


这个是 Kubernetes 的一个特性,如果由于网络或者机器原因,node 离线了,变为 unready 状态。Kubernetes 的 node controller 会将该 node 上的 pod 删除,称作 pod eviction。这个特性应该说是合理的,但在大概是 1.5 版本之前,当集群中所有的 node 都变为 unready 状态的时候,所有 node 上的 pod 都会被删除。这个其实是不合理的,因为出现这种情况大概率是 API Server 的机器网络出了问题,所以这个时候不应该把所有 node 上的 pod 全部删除。最新的版本将这个特性进行了改进,集群中 ready 的 node 达到一定数量的情况下,才对 not ready 的 node 进行 pod eviction。这个就比较合理了。另外提醒大家一定要做好 API Server 的高可用。


CNI 插件 Docker daemon 重启 IP 泄露


在使用 CNI 网络插件的时候,如果 Docker daemon 发生了重启,会重新分配新的 IP,但旧的 IP 不会被释放,会导致 IP 地址的泄漏。由于时间和精力问题,我们采取了比较 tricky 的方式,在 Docker dameon 启动之前,我们会默认把本机的 IP 全部释放掉。这个是通过 Supervisor 的启动脚本来实现的。希望后续 Kubernetes 社区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Docker bug


Docker 使用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 bug。比如 docker ps 会卡住, 使用 portmapping 会遇到端口泄漏的问题等。我们内部自己维护了一个分支,修复了类似的问题。Docker daemon 是基础,它的稳定性一定要有保证,整个系统的稳定性才有保证。


Rate Limit


Kubernetes 的 Controller manager、Scheduler、以及 API Server 都是有默认的 rate limit 的,在集群规模较大的时候,默认的 rate limit 肯定是不够用的,需要自己进行调整。


作者介绍:王路,容器开发工程师,主要负责知乎容器平台的开发和运维工作。